摘 要: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熏陶的王光祈,在他的國樂思想中許多觀點都自覺地接受了孔子 “禮樂”觀的影響,在今天的“和諧社會”構(gòu)建中同樣具有積極意義。最可貴的是王光祈在對孔子“禮樂”思想進行繼承時,不是一味的原樣照搬,而是批判的、創(chuàng)造性的對其加以繼承和發(fā)展,這種有創(chuàng)見性的探索行為對于我們今天民族音樂的振興和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研究王光祈思想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關(guān)鍵詞:孔子;禮樂觀;王光祈;思想;影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0)03-0006-03
一、孔子的“禮樂觀”
“禮樂”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形式?!岸Y”是道德,“樂”是藝術(shù),兩者互相配合來組織社會,這是中國古代音樂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見。春秋時期,孔子作為極力維護正統(tǒng)階級的代表人物,是嚴格遵守和捍衛(wèi)這種“禮樂”制度的,《論語#8226;八佾》中記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可見其對西周禮樂制的認同和繼承。同時,孔子又對正在禮崩樂壞的西周禮樂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對其進行批判繼承的基礎(chǔ)上,重新提出“禮樂并舉”的觀點,表達其“禮樂復興”的政治理想。他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表達了其“推行君王遵循禮儀以為表率,以禮樂教化人民,以達到國家大治”的政治理想。同時,他又提出了一個“仁”的概念,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其禮樂觀的核心是“仁”,“禮”是表達“仁”的恰當形式?!岸Y”使人相互尊重,“仁”使人和諧流暢。他并沒有將“樂”作為純粹藝術(shù)種類,而是視其為“禮”服務(wù)的一種工具,強調(diào)“禮樂”的美化、教化作用和政治性功能。
二、孔子“禮樂”觀對王光祈國樂思想的影響
自幼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深理解的民族音樂學家王光祈,自稱是“孔子的信徒”,[2]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及孔子及其“禮樂”。他認為“孔子學說,是全部筑于音樂之上”, [3]所以,孔子的“禮樂”觀——這種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藝術(shù)觀貫穿于他整個音樂研究中。他在實踐中自覺地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禮樂”觀,并成為其忠實的踐行者。當然王光祈對孔子“禮樂”觀的推崇并不是為了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而是從“音樂救國”的角度來發(fā)揚民族音樂傳統(tǒng)??鬃拥摹岸Y樂”觀在他一生的社會實踐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強調(diào)音樂的社會功用
“在孔子的‘禮樂’思想中,‘禮’是約束人們行為的社會及道德規(guī)范,孔子亦視之為一種政治倫理思想,希圖達到以禮安邦的目的?!保?]孔子的“禮樂”思想突出了音樂的社會功能。而自稱“孔子信徒”的王光祈深受其影響,他的 “音樂救國”思想與孔子的“禮樂”觀一脈相承,片面強調(diào)音樂的社會功能,認為通過提倡音樂和音樂教育就可以拯救整個民族,改良整個社會,并以此為基礎(chǔ),促進整個國家的變革。
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王光祈認為:單純的暴力革命不能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而“工讀互助團”和“少年中國學會”的分化瓦解更使王光祈對政治變革產(chǎn)生了懷疑,他進而尋求一種有別于暴力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救國之路。他轉(zhuǎn)向了社會運動,認為建立新的社會,需要受教育的人,而音樂教育和審美教育又是整個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寄希望于通過音樂的復興帶來民族文化的復興,從而“振興中華”。正是這樣,王光祈走上了研究音樂之路,找到了他認為振興民族的最好的方式——“音樂救國”,提出了“禮樂復興”的觀點,即創(chuàng)造具有民族性的“國樂”。他以孔子的“禮樂”思想為主體,兼容西方先進的音樂思想,希望用音樂來喚起民眾,實現(xiàn)其“少年中國”的理想。他認為:“‘禮樂’不興,則中國必亡?!?將“禮樂”當成了可以“立國興邦”的重要工具,提出“欲使中國人能自覺其為中華民族,則宜以音樂為前導。何則?蓋中華民族者,系以音樂立國之民族也。”[5]他還指出音樂的根本任務(wù)在于“將中華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現(xiàn)出來,使一般民眾聽了,無不手舞足蹈,立志向上。”“吾將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音樂血液,重新沸騰。吾將使吾日夜夢想之‘少年中國’,燦然涌現(xiàn)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音樂之業(yè)?!?/p>
王光祈雖然過于夸大了音樂的社會作用,但其滿腔的愛國熱情和積極投身音樂理論研究的獻身精神鼓舞人心,特別是其在音樂理論研究領(lǐng)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成為中華民族藝術(shù)寶庫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二)“中華民族性”的宣揚
孔子的“禮樂”觀將中華民族的精神,即“中華民族性”定義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來治理國家,即“仁”,提倡“恕”, “推己及人之謂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保?]其所主張的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換言之: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guān)懷、友愛、諒解、親善和幫助。
深受孔子思想影響的王光祈,選擇德國作為他的旅居地,是有深層原因的。一是當時所有西方國家中,德國與中國的關(guān)系最為友好和平等,德國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平等基礎(chǔ)上與中國交往的先進工業(yè)國:德國的統(tǒng)帥希特勒曾受一中國家庭資助;德國多次出資接納中國留學生;德國一直為國民政府提供軍需甚至軍事人才;德國為中國人提供奧運會費用等。二是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高度認同:17世紀時,萊布尼茨等大思想家就積極倡導中國文化,18世紀后孔孟哲學開始在德國廣泛傳播,德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對中國哲學也非常重視和推崇;德國的名家魏蘭、赫爾德爾和席勒等也對中國文化大力關(guān)注,特別是被德國人尊為“魏瑪?shù)目追蜃印钡母璧略谒枷肷吓c孔子的思想產(chǎn)生了許多共鳴,并對維系中國封建制度的孔孟思想體系中的“禮教”、“道”、“節(jié)制”等大加贊賞,并說“正是這種在一切方面保持嚴格的節(jié)制,使中國維持到幾千年之久,而且還會長久下去”。這一切,使王光祈的愛國情結(jié)找到依靠和歸宿。使其在感情上認同德國,在思想上與其高度共鳴,這是王光祈決定出國時毫不猶豫地選擇德國最主要的原因。
王光祈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他在《德國人之音樂生活》一書中將“中華民族性”定義為“愛和平、善禮讓、重情誼、輕名利,是也。”“孔子學說何所憑乎,曰憑于禮樂,”“吾中華民族之精神,系基于禮樂”[7]并自稱其來自于孔子的“禮樂觀”?!拔釃鬃訉W說,完全建筑在禮樂之上,所謂六藝亦以禮樂二字冠首,吾人由此以養(yǎng)成今日中華民族之‘民族性’?!保?]他認為孔子的“禮樂觀”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欲借此以喚醒‘中華民族本性’,為抵抗外國文化侵略之工具。”這種“中華民族性”的思想體現(xiàn)在其音樂理論研究領(lǐng)域中即為“民族性國樂”,而這種“民族性國樂”所要發(fā)揚和體現(xiàn)的正是符合“禮樂”規(guī)范的中華民族情感和中華民族美德。而其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表現(xiàn)其“中華民族性”的主要精神,是貫穿其所有研究創(chuàng)作和整個人生最突出的精神。他所有的音樂理論研究甚至他改學音樂都是為了更好的“愛國”。王光祈對各國國歌的評述是為了創(chuàng)作出“激動民族感情,促進國民意識”的中國人自己的國歌;[9]著《德國人之音樂生活》是為了“吾國之學生在此習之……掃除中國下等游戲,代以高尚娛樂……”,著《歐洲音樂進化論》的目的是“希望中國將來產(chǎn)生一種可以代表‘中華民族性’的國樂?!卑▏绤矔木幾?、三大樂系的劃分、外交史的學習等,都是其愛國思想在創(chuàng)作中的體現(xiàn)。
(三)“諧和”思想的傳承
有子在《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禮的應(yīng)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這種思想雖然否定了對立面的相互斗爭與轉(zhuǎn)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與有子的“禮之用”相結(jié)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對階級矛盾調(diào)和,特別對維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光祈“禮樂”思想中的核心“諧和”與孔子和有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他將孔子的“諧和”思想作了有益的延展,特別是他提出的“與自然諧和”觀點,更是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他在《東西樂制之研究#8226;自序》中說:“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皆生活于孔子學說之下,而孔子學說又以音樂為基礎(chǔ)?!薄耙魳芬厥恰C和’,孔子欲以諧和之義,灌入國民生活。使其自己對于自己,諧和(按即身心相安之意),其次對于其他人類,諧和,再其次對于自然,諧和?!?[10]“音樂自身既含有諧和作用,于是聽樂的人,也立時受到它的影響,與他互相諧和起來?!保?1]他的“諧和”思想雖然受孔子的“諧和”思想的影響,但它們核心內(nèi)涵是截然不同的,孔子“諧和”思想的核心內(nèi)涵是“仁”,即“愛人”,一種表達等級尊卑關(guān)系的“禮”規(guī)范約束著“樂”;而王光祈在《德國人之音樂生活》中對諧和思想的內(nèi)容是這樣闡述的:“禮也者,……所以指導吾人外面之行動者也”,“樂也者,……所以調(diào)諧吾人內(nèi)心之生活者也?!保?2]同時,他在《歐洲音樂進化論》中指出“內(nèi)心諧和的生活,好比一種音調(diào),外面合理行為,好比一種節(jié)奏,……假如一種禮法,他的規(guī)定不合我們內(nèi)心諧和生活的要求,那么,這種禮法就是不近人情,我們直可以掉頭不顧”(《歐洲音樂進化論》)。由此可以看出,王光祈的“諧和”思想的核心是“樂”,“禮”只是“樂”的附屬品,這正是偉大的愛國者王光祈在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思想和審美意識進行繼承和發(fā)揚時既有取舍,又有改造的偉大創(chuàng)舉。
王光祈的這種“諧和”思想,不僅反映在音樂研究上,還表現(xiàn)在其政治見解中,他在《歐洲音樂進化論》一書中曾鮮明的指出“先將所有抱有‘諧和態(tài)度’的國人聯(lián)絡(luò)起來……再向一部分不諧和的國人,要求他們與我們合作,倘若他們始終不愿與我們諧和,那么,我們?yōu)楸3执蠖鄶?shù)的諧和起見,亦只好把他們鏟去?!苯Y(jié)合他此后對待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態(tài)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王光祈的音樂思想已脫離了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思想范疇,自覺地匯入到了新民主主義運動的浪潮中。
當前,我國提倡的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為政仁和、為人謙和、民風純和、家庭和睦”的精髓思想后,經(jīng)過高度提煉和科學拓展,提出的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方面的要求,從這里我們可以探究到這一“和諧社會”理論的思想基礎(chǔ)和發(fā)展歷程。
三、王光祈思想的局限性
雖然王光祈的國樂思想在傳承孔子的“禮樂觀”時,對孔子的思想難能可貴地作了許多有價值的改造或揚棄,其音樂進化論的內(nèi)在精神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精神。如其將“禮樂”中君臣父子尊卑貴賤嚴格的等級“禮”制加以揚棄,認為“這種禮法就是不近人情,我們直可以掉頭不顧”; [13]王光祈不同于孔子 “禮樂”中對“‘樂’用來維護社會統(tǒng)治的工具”的定位,雖然也強調(diào)音樂的社會功能,同時也強調(diào)音樂藝術(shù)的審美怡情作用,認為“音樂之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態(tài)度嫻雅,深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領(lǐng)略有生之樂?!彪m然深受孔子 “禮樂觀”的影響,但他沒有宣揚“閉關(guān)復古,盲目排外”,而是積極地學習和吸取西洋音樂特別是歐洲音樂的先進成果,“洋為中用”大大的超過了他同時代人在音樂理論研究方面的貢獻,對后世的研究者們起著導向作用。
由于王光祈所處環(huán)境和時代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他的國樂思想還存在許多局限性,并制約了其思想的縱深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
1.在當時社會和階級矛盾突出、各種思潮涌現(xiàn)之時,王光祈過分夸大了音樂的社會功能,他所提出的“喚醒民族改良社會之道”,想通過空想社會主義的改良活動來代替社會變革,企圖通過改變?nèi)诵膩磉_到改造社會的目的。經(jīng)過歷史證明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其“音樂救國論”也是一種唯心的音樂觀,但其民主愛國思想和對民族精神與美德的推崇和追求卻在當時和后世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2.王光祈的局限性表現(xiàn)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即為空想社會主義。主張以“諧和”態(tài)度來軟化“征服態(tài)度”,宣揚“彼以耶來,我以孔對,彼尚強權(quán),我講仁義,請君看將來,將來誰勝利?”企圖以社會文化改革來代替政治改革,如其“少年中國學會”的建立和具有烏托邦性質(zhì)的“工讀互助組”的組織,都是其空想社會主義的具體體現(xiàn)。
3.王光祈對音樂與社會關(guān)系的認識存在缺陷和偏差,他在強調(diào)“音樂是人類生活的表現(xiàn)”的同時,忽視了音樂家通過頭腦來反映社會生活時,會受到不同世界觀、人生觀的制約。而單純的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音樂現(xiàn)象,甚至從宗教進化中的“多神——一神——無神”簡單地推理出音樂會從“多調(diào)式——少調(diào)式——無調(diào)式” 的錯誤理論。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深受中國古典文化熏陶的王光祈,在他的國樂思想中許多觀點是自覺地接受了孔子的“禮樂觀”的影響,他的“強調(diào)音樂的社會功用、‘中華民族性’的宣揚、‘諧和’思想的傳承”都能在孔子的“禮樂”思想中找到源頭,而且其中的許多思想如“愛和平、善禮讓、重情誼、輕名利”、“諧和”等,在今天的“和諧社會”構(gòu)建中照樣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可貴的是,王光祈在對孔子 “禮樂”思想進行繼承時,不是一味的完全照搬,而是批判的、創(chuàng)造性的加以繼承和發(fā)展,有助于我們今天振興民族音樂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同時,這也正是我們今天研究王光祈思想的魅力和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陳達波
參考文獻:
[1][6]論語——中華經(jīng)典藏書[M].張燕嬰譯注.上海:中華書局,2006.
[2]王光祈.論中國古典歌劇——王光祈音樂論文選[C].四川:王光祈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籌備處,1984.
[3][11][13]王光祈.歐洲音樂進化論[M].上海:中華書局,1924.
[4] 林大雄.王光祈的“新儒家”音樂思想初探[J]. 音樂探索,1993(1):16.
[5][10]王光祈.東西樂制之研究[M].上海:中華書局,1926.
[7][8][12]王光祈.德國人之音樂生活[J].少年中國,1923年第四卷,8-9期.
[9]王光祈.各國國歌之評述[M]. 上海:中華書局,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