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比卦》涉及親比的多個方面,長期以來被奉為安邦定國和人際交往的重要準則,其智慧對發(fā)展中的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吨芤住け蓉浴吩诒容^文學的研究意義、研究主體、研究客體以及研究視域等四個方面為中國的比較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體系。以比得吉,真誠友善,保持根本,廣納博采,既是比卦的核心所在,也是比較文學的根本所指。
關鍵詞:周易;比卦;比較文學;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0)06-0098-04
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以及跨學科研究日漸深入人心。作為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比較文學越來越顯示出勃勃的生機。成為一門世界范圍內的“顯學”。但圍繞比較文學的若干問題,如比較文學的研究意義、研究對象、研究視域等,仍然是莫衷一是。《周易·比卦》為中國的比較文學學科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體系,其經(jīng)文如下:“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六二:比之自內,貞吉。六三:比之匪人。六四:外比之,貞吉。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上六:比之無首,兇?!苯?jīng)文的大意是:親比是吉道,原初的占筮結果很好,沒有災患。過去不安寧的邦國也會來親近,但遲疑不決的后來者則有兇險。懷著誠意來親比就不會有災禍。以誠信充實于內,最終必然得到意想不到的吉利。發(fā)自內心的親比,占問的結果吉祥。與非親非故之人也采取親比的態(tài)度。對外親比,占問的結果吉祥。君王圍獵,網(wǎng)開一面,從三面驅禽,不射殺逃走者,只獵獲迎面而來者。鄉(xiāng)人知情不報,王亦不責備,君王恕己及人,彰顯親比之道,因此得吉。上面無可供親比者,乃失勢之兆,故兇。簡而言之,這段原始古奧的經(jīng)文主要包含四層意思:其一。相互接近有益無害;其二,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要以誠相待;其三,親近的范圍要廣泛;最后,親近的對象必須明確而且穩(wěn)定。
就親比而言,比卦可以與西方的親和力一說相互印證。親和力(amnity)一詞源于14世紀拉丁文。由“接近”和“邊界”兩部分構成。除用作科學術語外,親和力還被賦予了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親者,近也;和者,和諧,相吸相引也。作為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xiàn)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親和力是人格力量的一個重要表征,它既指異性之間的吸引力,也指普通人的聚合力。正是基于對男女關系,乃至整個人生的冷靜而深刻的思考。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歌德成就了他晚年的杰作《親和力》。在歌德看來,書中四位主人公之間的感情變化和離散聚合都與親和力的強度差異緊密相關。誠如親比得吉,同樣,親和力總是與成功和勝利成正比,親和力愈強,則吸引力愈大,影響的范圍愈廣,故而收獲也就愈多。鑒于親和力在本質上是內在真實情感的自然表露,因此只有發(fā)自肺腑的強烈意愿,才能真正地走進對方,吸引對方。歌德在《親和力》中指出,親和力不只存在于“那些一碰著就迅速相互吸引、彼此影響的自然物之間”,也存在于性質相異或相反的物質中間, “拿酸和堿來說,盡管它們的性質相反,或許就正好因為性質相反,所以才相互尋找和強烈吸引,彼此改變著原有的特性,共同構成一種新的物質;在它們身上,親和力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由此可見,親和的范圍未可限量。當然,雖則不可畫地為牢。但是親和的對象必須明確,否則,便是盲人摸象,徒勞無益。
第一,比較文學的研究意義在于通過對異質文學或文學與其它學科的相互觀照而加深人們對文學的認識,增強不同文化間人們的相互理解,使各民族文學以及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補充,相互照亮,從而造福于人類,即《周易》所謂以比得吉。比卦為六十四卦之一,卦象為坤下坎上。坤為地,坎為水。地上有水則水土交合,親密無間。古代先王正是以此分封萬國,親撫諸侯。從而穩(wěn)固邦基。水在地上是相輔相親的象征。大地得水,方能厚德載物,化育萬有:水得大地方能有所依托,以致奔流不息。唐代學者孔穎達視親比為善,認為相互親比可以造福于人。清人段玉裁對“比”字也有類似的解釋: “本義謂相親密也,余義備也、吉也、次也、校也、例也、類也、頻也、擇善而從之也、阿黨也,皆其所引伸。”不難看出,比的主要意思是親近、親和,其它諸義皆由此而得。統(tǒng)而言之,比即相親相比,它會帶來吉祥平和,因此值得稱道。《詩經(jīng)·大雅·皇矣》中有這樣的詩句:“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周禮·夏官·形方氏》有言: “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边@些都有助于加深我們對中國人思維概念中“比”的認識,因此極大地豐富了發(fā)展中的比較文學的理論內容。
美國文學批評家韋勒克說:“比較文學這一術語是十分困擾人的……因為‘比較’這種方法是各種批評和學問都采用的,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充分地形容這一門文學研究的特殊方法?!痹跐h語語境中, “比較文學”常被理解為比較加文學而遭致誤解。但若此處的“比較”以《周易·比卦》的親比、親近、親和解,則較能表明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匯通性,由此可見,比較的實質就是跨越和打通,它既意味著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的文學研究,也意味著打破文學與其它學科界限的跨學科研究。
比較文學的跨越性和匯通性符合世界文學發(fā)展的總體趨勢,有益于人們認識自身及其外部世界。早在1827年,歌德就以思想家的卓越洞見和人道主義者的開闊胸懷,提倡環(huán)視四周的外國民族,預言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在歌德的憧憬中。各民族的文學將匯聚在世界文學的大潮之中,各自在世界的舞臺上演奏出自己的華彩樂章,進而共同為世界文化的繁榮作出貢獻。11年后,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高度,考察了世界文學和文化產(chǎn)生的必然性,指出:資產(chǎn)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chǎn)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chǎn)是如此,精神的生產(chǎn)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chǎn)品成了公共的財產(chǎn)。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在馬克思看來,大工業(yè)生產(chǎn)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得各民族文學得以突破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從而走向世界文學。如果說歌德和馬克思關于世界文學的理論只是一種構想,那么在多元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當今世界,包括世界各民族的文學在內的精神產(chǎn)品走向交往與對話已經(jīng)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異質文學或文學與其它學科互相影響互相吸納日益成為客觀現(xiàn)實。將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的文學相親比,以相關領域的知識來考察文學,無疑有助于人們探求潛藏在不同文學背后的內在機制,發(fā)現(xiàn)人類文學藝術的審美本質規(guī)律,進而挖掘人類智慧的豐富寶藏,此即《周易·比卦》所謂以比得吉。
第二,比較文學的研究主體。即比較文學工作者,必須真實坦誠,襟懷開闊。法國學者基亞在論比較文學的對象與方法時談到比較文學家的裝備。除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外,比較文學的研究主體還需誠與信,即《周易》所講的“孚”。孚即孵,意為禽鳥伏卵,雞卵出的蛋必為雞,鴨卵出的蛋必為鴨,于是孚后來被引申為信用、誠實,如《詩經(jīng)·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尚書·呂刑》:“五辭簡孚,正于五刑”。在《周易》中,孚被認為是社會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也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標志,因此《周易》將孚的意義強調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僅在《易經(jīng)》中,孚就出現(xiàn)了40余次,其中大多作誠信、誠懇解。六十四卦之一的中孚卦專門論及誠:只要充滿誠意,就能感動萬物,甚至連小豬、小魚也不能無動于衷,故能排除萬難,無往而不勝。
比卦從三個方面論述親比所需的誠。首先,親比宜速不宜緩。一般說來,態(tài)度越是誠懇,親比就越早,反之,則有動機不良之嫌,因此必遭兇險。其次,相親比者應以誠為本,始終如一。發(fā)自內心、真心誠意的親比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處。最后,相親比者應寬厚仁德。《易經(jīng)》“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以古代君王圍獵的故事說明親比的策略,即:寬恕仁厚能彰顯親比之道,帶來吉祥。首先,懇切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著名的法國比較學者阿蘭·李比雄在論及“互動認知”這個概念時強調: “存有一種激發(fā)‘身陷其中’的參與者去創(chuàng)建某種類型的‘交換’的意向或渴望;換句話說,就是存在一種為了認知而向他者敞開胸懷的傾向和決心。這種傾向和決心應是互動的?!敝袊兄凭脿N爛的文化歷史,秦磚漢瓦,唐詩宋詞,四書五經(jīng),四大發(fā)明都曾光耀于世。但近代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斷絕了與外界的交流,致使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幾近缺席和失聲。因此,只有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積極主動地與世界交流,才能避免道窮。其次,誠懇與真實之于比較文學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古人云: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只有內修其誠,才能外修其辭,終而建功立業(yè)。目前,比較文學研究中存在的膚淺和牽強的比附等現(xiàn)象違背了修辭立其誠的治學原則,不利于學術的健康發(fā)展。在比較文學研究中,謙和、友好更與誠緊密相關。法國學者洛里哀在追溯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史時指出:盡管世界各民族的人們都自愛,甚至有虛榮心,但“各民族協(xié)力襄成世界文學的公產(chǎn),誰也不能占卓異的地位”?,F(xiàn)在,政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巨大分野,但這不能成為強勢文化唯我獨尊、貶低他者文化的原因,也不能構成弱勢文化妄自菲薄、抬高他人的理由。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形式,比較文學研究必須建立在真誠對話的基礎之上。懇切的態(tài)度、善良的初衷、真誠的話語和寬廣的胸襟如同豐富的知識儲備一樣都是比較文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裝備。
第三,比較文學研究以整體的、聯(lián)系的目光透視不同民族的文學以及其它知識領域,其比較視域具有多元性、跨越性和開放性?!兑捉?jīng)》日: “外比之,貞吉。”親比不限于內部,而且要觀照遠方和它處,只有這樣,才能大吉大利。從事比較文學研究。既要熟諳文學本身。又要通曉相關學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把握文學與其它學科的相互關系,才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使比較文學得以在更深刻、更廣闊的層面上運行。文學和其它知識領域的互滲、互照必定會深化人類對文學以及其它學科的理解。從而產(chǎn)生知識互惠。
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各種相互聯(lián)系的事物所構成。文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孤立、封閉的存在。它同藝術、歷史、宗教、哲學、心理學以及其它知識領域一樣,都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法門,因此各門學科之間彼此關聯(lián)、交互滲透。中國古代的文史哲本是一家,又有六經(jīng)皆史一說,而詩樂舞亦為同源混生的姊妹藝術。就連講究條分縷析的西方,情形也大致相同。柏拉圖的《理想國》既是文藝理論著作,又是哲學經(jīng)典;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既是歷史又是文學;而意識流小說和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影響。隨著學科的日益細化和專門化,若要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必須將其置于一個較大的知識語境之中,從多維角度對其進行審視與考察,從而達到更深層次的科際整合。
知識的交互滲透為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藉此,相關學科既可以在新的語境中更清楚地認識對方,叉可以通過對方更進一步了解自身;同時也可以視對方為參照系。以新的視域對關注點進行創(chuàng)造性闡釋;還可以相互吸取和借鑒,從而補充、豐富和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萊辛的《拉奧孔》通過探討造型藝術和文字藝術在功能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區(qū)別,揭開了為什么拉奧孔在雕刻里不哀號而在詩里卻哀號之謎。錢鐘書的《中國詩與中國畫》以詩論畫,以畫論詩。澄清了中國文藝批評史上的一個問題。說明中國傳統(tǒng)文藝批評對詩和畫有著不同的標準。《拉奧孔》和《中國詩與中國畫》將文學與相關學科相互貫通,可以說是對知識互滲、互識、互照、互惠的最佳詮釋。
比較文學以其開放性和綜合性,打破了傳統(tǒng)學術界限。它通過與其它學科交互滲透而給自身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也使其它學科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此即所謂“外比之,貞吉”。
第四,比較文學應該立足于文學本身。盲目親比只會導致迷茫困惑和無所作為,最終喪失文學的主體性。
由于比較文學的跨學科性和開放性,其研究對象也隨之變得含糊不清,甚至無所不包。另外,伴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共存,以及文學研究由文本細讀到語境分析的向外轉,文化研究在比較文學研究中占據(jù)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作品、作家和文學現(xiàn)象的研究卻日益受到冷落,文化研究大有取代文學研究之勢。研究對象的泛化和文學研究的文化傾向致使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變得越來越模糊。誠然,文學與其它學科知識交融有助于打破以往純文學研究的凝固的思路,從而拓展視野,深化研究成果。正如美國比較文學學會前會長伯恩海默所言,這種合并能夠使比較文學走向人文學科的前沿,生產(chǎn)出更多的學術成果。將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相結合。則有利于挖掘異質文學關系的內涵和根源,尤其有利于探討不同文化體系中的文學。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有著不同的文化淵源。中國文學受儒、釋、道三種思想的影響,或則表現(xiàn)佛教的頓悟與空寂,或則展示道家大音希聲的虛靜和淡遠境界,而儒家的溫柔敦厚和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則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因而追求盡善盡美構成中國文學的主要特質。西方文學受兩希文化的滋養(yǎng),一方面浸潤著希伯萊文化的宗教意識,同時又富于希臘文化的哲學式思考,因而基督教的原罪說、懺悔情結和博愛思想貫穿文學的始終,對自我和真理的追求成為文學表現(xiàn)的恒久主題。在中西比較文學中,如果不對兩種迥然相異的文化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那么,研究的結果只能流于空洞和膚淺;同理,研究意識流小說而對現(xiàn)代心理學一無所知,那么,徒勞無益的癡人說夢將會不足為怪。
就比較文學而言。對文化及其它知識的探討只是為了加深和拓展對文學的理解,文學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梢哉f,比較文學能夠發(fā)展成一個備受矚目的學科,一方面得益于它高度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堅定的文學性。無論是重事實考證的影響研究。還是重價值判斷的平行研究,還是重理論分析的綜合研究,文學研究從來都是比較文學的中心。讓我們回顧一下關于比較文學的經(jīng)典論斷。法國學派體系的奠基人基亞:比較文學駐足于語言的或民族的疆界,研究兩國或幾國文學之間主題、思想、著作或情感的交流。美國學派的代表人物雷馬克:比較文學是超越某一具體國家的局限去研究文學,研究文學同其它知識領域之間的關系。當代比較文學家伯恩海默:我們建議擴展研究領域,并不是要讓比較研究放棄對修辭、詩體韻律等形式特征的細致分析,而是建議文本的精確閱讀應當同時考慮到意義生產(chǎn)的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的和體制的語境。法國學派受孔德實證主義哲學的影響,注重考察各種文學現(xiàn)象的淵源關系,美國學派則突出了文學的本位意識和審美價值,而當代學派由于多元文化的并存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而更加關注造就文本的整個話語語境。雖然所持各異,側重不同,但文學性是其根本。比較文學研究需要運用文化方面的知識對文學問題追根溯源,也需要從其它學科吸取營養(yǎng)以豐富自身,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應忘記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在著名的伯恩海默報告中,作者一方面強調應當將文化、種族、性別和意識形態(tài)等新的閱讀方式合并到比較文學的內在肌體之中,另一方面提醒人們應當謹防把比較文學研究等同于文化研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在比較文學研究中,以文化研究或其它研究取代文學研究,那么,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意義將不復存在,那時的比較文學將面臨真正的滅頂之災。比之無首,無所終也。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應當主要是文學。
《周易·比卦》涉及親比的多個方面。它告訴人們親比能帶來吉祥,親比的原則是以誠為本,既要涉獵廣泛,又要立足自身。比卦的智慧對發(fā)展中的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對異質文學或文學與其它相關學科作一種內在的匯通性透視有助于人們探索文學藝術的總體規(guī)律,真摯誠懇的對話將會使比較文學沿著客觀、公正的軌道運行??鐚W科研究將為比較文學提供恒久的發(fā)展動力,以文學為根本的比較文學研究將使該學科永遠立于世界學術之林。以比得吉,真誠友善,廣納博采,保持根本,既是比卦的核心所在,也是比較文學的根本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