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記者阿爾比恩·羅斯非常善于運用新聞背景材料,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事件的新聞價值全在于通常被稱為新聞背景材料的上下文之中?!边@位資深新聞人的經(jīng)驗之談充分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新聞背景材料在挖掘和體現(xiàn)新聞價值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新聞背景材料是對新聞事件產(chǎn)生的條件、特定環(huán)境等因素所做的一種客觀性的闡釋,是對新聞主題的一種平衡性的補充,是新聞作品關(guān)鍵的組成部分,也是讀者獲取更多信息的一種途徑。新聞作品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新聞背景材料。新聞報道的說服力和表現(xiàn)力就會進一步加強。讀者對新聞事件的了解就會更清晰全面,新聞價值也會大大提高。
新聞背景材料的特殊意義決定了它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理論界有一種很普遍的觀點:新聞主題起主導作用,占主導地位,新聞背景材料僅僅居于次要地位。起著或補充或解釋說明的作用。但這并不表示新聞背景材料不重要。我們知道,新聞價值的大小是由新聞本身決定的。而巧妙運用新聞背景材料,不僅會深化主題。而且會提高新聞的價值。
哪些新聞報道需要變代背景材料。既然新聞背景材料是“新聞背后的新聞”,所以并非每一篇報道都需要交代新聞背景材料。如果該交代的沒有交代,讀者會感到殘缺不全;如果不該交代的交代了,讀者會認為這是畫蛇添足。
哪些新聞材料需要交代新聞背景材料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像重大工程竣工、科研成果問世、項目簽字儀式等,這類新聞事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新聞事件本身發(fā)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但促成新聞事件的發(fā)生有較長的時間。以重大工程竣工為例,其耗資巨大,意義重大,廣為關(guān)注。理所應(yīng)當是一條不可漏報的新聞。但其建設(shè)工期較長,幾個月、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都有,我們不可能天天報道,一般都是以工程的某個階段或竣工作為新聞事件,將工程建設(shè)過程作為新聞背景材料進行報道,這樣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就不僅僅是工程竣工這一單純的新聞事件,而是工程的整個建設(shè)過程。突出了新聞事件的立體感。
新聞背景材料在新聞報道中的位置。新聞背景材料并不固定。可以將背景材料放在導語中,同新聞事實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一語點破,有助于開宗明義,增強新聞的價值和吸引力。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和吸引力??梢元毩⒊啥?。放在導語之后、主體之前,使全文眉目清楚。也可以將背景材料用于新聞主題中,用于新聞主題中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將背景材料同新聞事實融為一體,既為新聞主要事實作鋪墊,又成為新聞事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是大多數(shù)新聞報道所采用的寫作手法。另一種是根據(jù)主題的需要。將背景材料化整為零,靈活穿插,巧妙地運用到關(guān)鍵處,使之同新聞主題緊密結(jié)合。幫助讀者加深對新聞事實及其特點、意義的理解。背景材料還可以用于結(jié)尾處。這樣可以使新聞后勁十足。使讀者回味無窮。當然,也可以在同一報道中的多個位置出現(xiàn)。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中原我軍占領(lǐng)南陽》一文。1984年11月4日,遠在西柏坡的毛澤東獲悉南陽解放的喜訊后,豪情澎湃,夜不能寐,遂潑墨揮毫,一氣呵成撰寫了《中原我軍占領(lǐng)南陽》這一千字述評消息。文章首先以磅礴的氣概寫道:“人民解放軍巨大的成功攻勢下,南陽守敵王凌云于4日下午棄城南逃。我軍立即占據(jù)南陽?!彼旌蠊P鋒一轉(zhuǎn)指出:“南陽古為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產(chǎn)生爭奪戰(zhàn)。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發(fā)兵,動員反對王莽王朝的戰(zhàn)斗,創(chuàng)建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誕生在南陽一帶?!痹趯дZ中。既概述了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這一新聞事實。還運用了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胡喬木對此是這樣評價的:“像《中原我軍占領(lǐng)南陽》在古今中外的消息史上,也沒有第二篇,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氣派、很精練、很自然,把解放戰(zhàn)爭和中國歷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聯(lián)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們當時勝利進軍中充滿了勢如破竹的氣派?!?/p>
靈活運用新聞背景材料要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蜻蜒點水”。不要濃墨重彩。新聞背景材料要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抓住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把需要交代的說明白、說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如果新聞背景材料的篇幅過長,往往會喧賓奪主,失去新聞主體的主導地位。二要緊扣主題,不要“節(jié)外生枝”。新聞背景材料是為新聞主題服務(wù)的。這就決定了新聞背景材料必須緊緊圍繞新聞主題來選擇。如果新聞背景材料游離主題,那么再多的新聞背景材料也毫無價值可言。哪些新聞背景材料有用。哪些沒用,這需要用我們平時積累的經(jīng)驗來判斷。三要位置恰當,不要隨便安放。新聞背景材料選擇正確,并不能說明新聞報道的成功,還需要把它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獲得成功。新聞背景材料該放在導語中的,卻放到了結(jié)尾處,這樣就會削弱新聞事件的價值;該放在結(jié)尾處的而放在了前面。就會沖淡主題。所以,新聞背景材料的最佳位置。還要根據(jù)新聞主題、結(jié)構(gòu)布局和新聞事件類型等綜合因素來決定。
另外,根據(jù)受眾的需求,運用背景材料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同的報刊擁有不同的受眾。他們對事物的接受能力、關(guān)心程度、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受眾,注重回答大多數(shù)受眾所關(guān)心的問題。比如。當?shù)匦侣勅缭诒臼?、本地區(qū)報紙、電臺上播發(fā)。因為受眾大都較熟悉。不需要寫背景:但在省級媒體或全國性媒體上播報。那就應(yīng)當交代必要的背景。總而言之,要考慮到讀者是否能看懂,對大多數(shù)讀者不清楚、不理解的內(nèi)容,我們就要利用背景材料加以說明或解釋。盡量讓外行人看得懂。內(nèi)行人不大厭煩。
總之,背景材料一定要與新聞主題有利害關(guān)系。背景材料畢竟只是新聞的從屬部分,與主題無關(guān)或用得過多,只會沖淡主題或淹沒主題。因此,要善于利用新聞背景,力求窺一斑而見全豹,讓它更好地為新聞主題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