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底,為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河南日報》在一版推出《我們這十年》系列征文欄目,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改革開放以來祖國所發(fā)生的滄桑巨變。當時筆者剛到開封駐站。對新聞采訪和寫作還不是很在行,但憑著對改革開放的一腔熱情,筆者采寫了《我自豪,我是個體戶》一文,通過一位高中畢業(yè)生從事個體經(jīng)營從自卑到自豪、從被人看不起到成為社會知名人士的經(jīng)歷,反映出改革開放給人們思想觀念帶來的巨大變化。稿件很快見報,并獲得此次征文一等獎。如今改革開放已經(jīng)30多年,我們偉大的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新聞戰(zhàn)線的一名老兵,回想當年那次獲獎,內(nèi)心依然充滿了喜悅和激動,這一方面是因為自己親自參與和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另一方面是因為那次稿件的整個采寫過程對筆者后來的新聞記者生涯產(chǎn)生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啟發(fā)和影響。
當年到記者站,自己還是個毛頭小伙子。因為是中文系畢業(yè),對于新聞采訪還很陌生。面對選題,首先在選材上苦苦思索而不得要領:工、農(nóng)、兵、學、黨、政、軍、民,改革十年,哪個領域不是面貌一新、碩果累累,筆者該從何人手呢?還是老站長點撥,說開封是座古城,比較工農(nóng)業(yè)這些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其優(yōu)勢在于小商品、小商小販、個體餐飲,這方面前任和現(xiàn)任站長在改革開放初期確曾寫過大量轟動一時的新聞報道,如全國最早的大相國寺小商品市場、開封“第一樓”小籠包子等老字號餐飲名吃、名店等。當時,經(jīng)過10年改革開放。舉國上下面貌巨變,人們有目共睹的有兩點:在農(nóng)村是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廣大農(nóng)民群眾脫貧致富,初步解決了溫飽;在城市出現(xiàn)了大量的工商業(yè)個體經(jīng)營者。即人們掛在嘴邊的一個新詞:“個體戶”。兩種人一個特點,就是變得比以前富有了,大量的“萬元戶”即出自這個階層。于是,筆者決定選取個體戶作為我的新聞選題。
促使筆者選取個體戶作為選題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當時背景下?!皞€體戶”是個帶有貶義的稱謂。那時千個體并不是一種光彩的職業(yè),長期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使人們心目中只有國營和集體,對個體往往投去一種輕蔑和鄙視的目光。雖然,人們眼羨個體戶們的財富,但言談話語間總有一種酸溜溜的感覺?!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筆者覺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個體戶們在當時正是這樣一群敢于沖破舊的思想觀念束縛、,勇于帶頭勞動致富的改革先鋒,為他們的膽識鼓與呼,呼吁社會理解、支持他們,從而形成熱愛、贊賞勞動致富,而不是仇富、嫉富的大環(huán)境,就是筆者這篇文章的“道義”所在。
筆者采訪的主人公名叫馬孝國,是個回族小伙子,當時只有28歲,千個體已經(jīng)10年。盡管擁有百萬元家產(chǎn),身為區(qū)政協(xié)委員,已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但在采訪中,馬孝國談的更多的是他干個體的心路歷程。他說當初干個體純粹是一種無奈,因為學習成績一般,高中畢業(yè)沒考上大學,進工廠、進機關,既沒關系,又沒機遇。回民自古就有經(jīng)商干個體的傳統(tǒng)。父親讓他去擺羊肉攤賣羊肉。就是每天早上到早市買回整只羊,回來分割了賣給顧客,辛辛苦苦賺個手工費,實在是個小本生意。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小伙子,每天胸系白圍裙站在肉攤前,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心里充滿自卑和壓抑,每遇同學或熟人路過。遠遠看見,他就躲到一邊。真是碰上面。他臉紅得連句話都說不囫圇,像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一樣。他高中畢業(yè)的母校就在他家附近,老師把他作為學習不好的例子教育學生:“不好好學習,大學考不上,工作找不來,只能像馬孝國一樣去擺攤賣肉?!?/p>
然而自卑歸自卑。嘲諷歸嘲諷,生活卻像火辣的太陽一樣。一天天真實地擺在面前。馬孝國終于有一天擺脫了羞澀和自卑,他剔肉的技術日益成熟,服務更加親切同到,顧客光顧他的攤位一天天比別人的多,隨著收益的增加,他體味到勞動的甘甜和回報。后來他改賣過燒雞和兔肉。不斷嘗試新的經(jīng)營路子,終于在幾年之后,他憑借貨真價實、風味獨特的自制燒雞開了幾家連鎖店,生意越做越大,財富日積月累。馬孝國熱心公益事業(yè)。學校建圖書室,幼兒園、敬老院有什么活動,到處都留下他義捐的名聲。他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被選為區(qū)政協(xié)委員。母校建校40周年慶典,他被作為成功人士邀請作報告,他演講的題目是:《我自豪,我是個體戶》。
20年來,每當筆者回想起當年這次采訪,心頭總會思緒泉涌,感慨萬千,它使筆者在新聞成長的道路上受益匪淺,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對筆者的新聞實踐和新聞觀影響至深。
影響之一:這次采訪使筆者意識到,黨報記者必須要懷有對黨的事業(yè)的滿腔熱情,這是作為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的必備素質(zhì)。試想,當年自己只是一位新手,并不具備一名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素質(zhì),尚不懂新聞基本要素,哪里談得上新聞敏感。而且,征文這種方式,完全是自選動作,記者可寫可不寫。筆者當時就是覺得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yè),它給中華民族的振興帶來了契機,造福于千千萬萬人民群眾,而且十年改革開放。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這種巨變,作為記者,如果不參與就是失職。通過這次采訪,使筆者深刻體會到:記者要富有對黨的事業(yè)的滿腔熱情和激情,記者的新聞敏感和責任意識就來自這種熱情和激情。
影響之二:通過這次采訪,筆者意識到,新聞作品寫事應該見人。見人更應展現(xiàn)人的思想觀念和人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的新聞作品才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后來。筆者曾多次想過,當時我如果用一些數(shù)字。概貌式地表現(xiàn)1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而不是著筆于主人公和社會時代思想觀念上所發(fā)生的沖突和變化,對筆者本人和受眾恐怕不會留下什么記憶,搞不好編輯就不會采用,更不要說獲獎了。記得一位文學大師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說的是通過描寫一個人的眼睛可以了解和表現(xiàn)他的內(nèi)心世界。反過來理解,眼睛是外在的,描寫眼睛的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然而。再傳神的描寫,也難以準確表達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新聞作品是通過采訪當事人而寫成的,何不直接探索筆下人物的思想觀念、內(nèi)心世界呢?
20年,只是人類歷史長河的短暫一瞬,改革開放也只是我們黨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富強的一個節(jié)點。筆者有幸在踏入新聞門檻的那一刻。投身滾滾歷史洪流之中,為改革開放高歌一曲,在筆者20多年的新聞生涯中也算一個小插曲吧。每每回憶起來,欣慰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