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師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端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贝_實如此,一個恰如其分的導入能迅速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使其進入專注學習的狀態(tài),往往能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同時一個精彩的導入猶如為學生和文本架起了一座橋梁,為學生的學習漸入佳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因此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在這方面做了不斷的努力和實踐。下面結合實例來談談我常用的幾種導入方法。
一、從教材編排的亮點導入
細心研讀教材就會發(fā)現編者在編排教材的時候是充滿智慧的。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11課《春》的編排。按照教學進度,學習它的時候總是在初冬時節(jié),這種季節(jié)的錯位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無限想象的空間。于是我抓住這一點設計了如下導語:每當學習《春》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感嘆于編者的匠心獨具。因為從教材的編排上來看,學習這篇文章總是在初冬時節(jié),這不,現在立冬剛過,寒風乍起,此時學習《春》的美文,也許比“和風細雨不須歸”的春天時學習更能體會到春之美好與可愛。正是由于這種季節(jié)的錯位,讓我們在期待中享受文字的魅力。它能讓我們先于春天抵達春天,也讓我們有信心笑對嚴冬、從容等待,我們堅信季節(jié)不會失約。好,讓我們一起坐上朱自清先生為我們開通的開往春天的地鐵,體驗暖春之旅。這樣的導入給學生眼前一亮的驚喜,使他們進入了別有的洞天,拓寬了他們無限想象的空間。我發(fā)現那節(jié)課學生的眼睛亮亮的,更細心地走進了《春》的文字中、意境中。
二、在對比中導入
在教學《飲酒》和《行路難》時,我感覺兩篇詩文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內容情感方面可值對比的地方都很多。通過對比有利于探究詩文的意境和作者的獨特感受。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我們把《飲酒》和《行路難》放在一起學習。從內容上看都與酒有關,一篇是酒后自娛之作,一篇是以酒釋愁之歌。從作者本人來看也與酒有著不解之緣。陶淵明性嗜酒,造飲輒醉,不吝情去留,其率真豁達于酒中可見,李白更是酒入豪腸、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通過對比我們找到了學習這兩篇詩文的鑰匙,讓我們進一步探究這對跨越時空的酒中知己為我們營造的美好意境和抒發(fā)的獨特情感。這樣的導語,開宗明義點出了學習的思路和方法,使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更于對比中開啟了學生盎然的情趣和學習的熱情。
三、用問題導入
對文本探究的過程也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如果能根據課文內容在導語中有意提出疑問,就會激起學生求解的熱情,活躍的思維。我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設置了這樣的導語:有這樣一個地方,昔日她美麗無比,令人神往,可以與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相媲美,可今日她已變得荒涼異常,成了鳥飛絕人蹤滅的境地,這就是羅布泊。她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讓我們通過報告文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走進這個神秘的地方。學生在震撼之余都迅速埋頭看書尋找答案。可見由問題導入不失為一條走進文本的捷徑。
四、由背景導入
由于生活時代、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歷的局限,學生在閱讀作品時會感到難以理解,如果教師能在導語設置中補充背景資料,就可縮短作品與學生的距離,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度。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設置了這樣的導語:故事發(fā)生在761年的安史之亂以后,49歲的杜甫幾經周折來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暫時過上了安定的生活,這表面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沖淡不了他一貫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這年八月恰遇成都平原風雨成災,一場暴風雨襲卷了他的茅屋,面對屋破漏雨的現實和可愛的嬌兒使其愁若萬狀,但他卻想到了天下寒士。究竟是怎樣的襟懷讓他有如此真摯的呼喚,讓我們走進作品傾聽偉人的心聲,體會他心憂天下的抱負吧!我想僅僅通過導語的介紹學生對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就已經感受很深刻了。
五、隨機導入
導語雖是一堂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卻絕不是僵化的,靈活是它最大的特點。只要我們善于捕捉教學靈感,也會有妙手偶得的收獲。在教學《行道樹》時由于其他原因和生物老師調課學生議論紛紛,我靈機一動: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行道樹》,生物課上的行道樹只會進行光合作用,而我們語文課上的行道樹卻會說話,它會向你袒露無私奉獻者的襟懷。學生聽了立刻來了興致,幾句話既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又點名了題旨。
總之,導語設置的角度和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掛一漏萬地舉了幾個例子。只要我們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潛心研究,一定能設計出引人入勝,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的精彩導語來。
作者單位:三河市燕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