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輔導工作,尤其是中、小學的輔導工作應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方面的壓力多予以關注。近年來,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諸多問題表明,許多心理行為問題的發(fā)生和危機事件的出現,都與青少年面臨的生活壓力有著密切關系。學校心理輔導工作應明確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fā)生的基本原因,在輔導過程中積極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針對性地講授有關生活壓力緩解的知識和方法,以有效的策略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期難關。
[關鍵詞]心理輔導;青少年成長;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20-0098-04
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輔導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近年來發(fā)展較快。隨著199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002年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文件的相繼出臺,中、小學輔導工作開始受到高度重視,當前各學校的輔導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個人一生發(fā)展來看,青少年期是一個人在生理和心理狀況、社會地位及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fā)生急劇變化的時期,面對種種變化,青少年往往感到難以適應,他們感到緊張、不安、恐慌與紊亂,以致對家庭、學校、社會及傳統(tǒng)等產生不滿和反抗心理。同時,青少年要滿足許多需要,才能達到個體的適應。但青少年往往缺乏客觀態(tài)度來評估自身的需要問題,很容易感到現實與理想的不符,自覺有很多需要得不到滿足,在許多事情上出現矛盾心理。而學校輔導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協助青少年穩(wěn)步成長,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出現的心理困惑,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個人潛能的發(fā)揮,實現人生的美好目標。
一、青少年面臨的主要生活壓力
(一)壓力源概說
心理學認為,壓力是超越個體心理的負擔。創(chuàng)立壓力與應激學說的心理學家漢斯#8226;薛利認為,當談到壓力時,通常指來自我們周圍所感受到的一種生理與心理的緊張狀態(tài)。理查德#8226;拉扎魯斯對壓力的定義是,壓力是個體與環(huán)境中的人、事、物的一種特別關系,這種個人與環(huán)境中的人、事、物的關系,被評估是有心理負擔的,或超越其資源所能負擔的,以及危害其健康和個體綜合利益的東西就是壓力。社會學家提出,壓力與個人的信仰、價值觀、知識層次及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他們認為個體的壓力源可以分為:心理壓力,即超越心理所能承受的壓力;生理壓力,如青春期心理的、生理的欲望壓力;社會壓力,即來自社會期望、社會的認同、社會聲望等壓力。
壓力是生活中的一種必然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法避開,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從大的方面看,戰(zhàn)爭、地震、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或人為災難,都會給我們和社會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從小的方面看,一次考試或求職、自己生病或親友生病、失業(yè)或環(huán)境改變、親人故去等,也都會給我們的正常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沖擊和干擾,都會成為我們心理壓力的來源(即壓力源)。
有人可能會問:人沒有壓力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看壓力為什么是人的基本需要(正常的生理反應)。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個體的生理、安全、愛等需要來看,這些需要不滿足,人就會有饑餓、害怕和憂愁等生理、心理的壓力表現。它們是正常的,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壓力是個人的基本需要,關鍵是如何認識壓力、應付壓力、解決壓力。
(二)青少年面臨的壓力
我國青少年在身心發(fā)展中,主要面臨的壓力有以下幾方面:
1.日常困擾壓力
拉扎魯斯將“日常困擾”定義為每天能引發(fā)個人麻煩挫折的生活瑣事,它們包括繁瑣及難處理的人、事物等。青少年在生活中需要處理衣、食、住、行、娛樂等問題,這些事件雖然小,但是積累起來也會產生許多壓力。例如早上幾點起床、早餐由誰備、臟衣服的清洗、去學校的交通問題等,足夠讓青少年在心理上緊張,感到有壓力,并由此出現生理癥狀,如消化不良、面黃肌瘦和失眠等。
2.生活事件壓力
生活事件包括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正面事件如節(jié)日、過年、得到獎勵、考試通過、獲得同伴認可、擔任班干部等,負面事件如競選失敗、考試受挫、家人出現意外事件、經濟拮據、被學校處分、與父母沖突等。薛利認為,每一種生活改變都會給個人帶來壓力,如果個人心理健康水平高,其適應能力就高,壓力不會對其造成身心健康方面的損害。否則,當壓力指數改變時,個人就會感到不適應。
3.人際關系壓力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指出,人際關系壓力是青少年生活世界里重要的壓力,它包括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及朋友關系等,這些關系是經常處于緊張對立的互動關系。青少年在面對指示、命令、訓誡、沖突、對立時,有時難以按照自己的心理意志、行動自由來處理它們,因此造成他們心理的壓力和痛苦,影響他們在人際沖突中客觀、正常地處理這些人際壓力。
4.學校生活壓力
臺灣學者鄭照順通過對青少年日常生活壓力的研究發(fā)現,學業(yè)壓力是中、小學生面臨的最大壓力。西北師范大學學生會于2005年4月對該校23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有85.7%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大。我國有關部門對中、小學學生關于壓力與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學生的學業(yè)壓力有學習成績、考試、作業(yè)過多、上課點名、某些課程學不懂、被老師處罰、與同學關系緊張等。
二、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影響
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而言,就像生活中的推動力,從積極方面來看,這個推動力能促進自我進步、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個人生活目標的實現;從消極方面而言,如果個人無法承受生活壓力,可能造成身心的疾病、情緒的困惑以及行為的偏差。
(一)青少年生活壓力適當理論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壓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壓力的存在。適度的壓力對個體來說是必要的,過度壓力會打破身體內部生理與心理的平衡狀態(tài),引起身心關系失衡,從而導致心理功能紊亂,誘發(fā)精神病性障礙和身體疾病。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壓力既具有積極推動力,也具有消極殺傷力。
1.過度壓力
過度壓力即超越個體心理負擔的生理、心理反應,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它就像是汽車的輪胎,充氣太多或承壓太重就會爆破。
2.過低壓力
沒有對個體心理形成負擔,例如學生如果沒有學習壓力,他就會感到沒有目標,學習不緊張,對自己無約束。就像皮球沒有充氣,無法展現自己的活力。
3.快樂壓力
對個體身心健康有益的壓力,即愉快、歡樂的壓力,例如參加班級競選活動、大型體育活動,得到老師表揚等。
4.痛苦壓力
情緒情感及負性生活事件應激方面的壓力,給個體帶來生理、心理的應激反應,一般會給個體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如精神創(chuàng)傷及身體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突發(fā)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出現情緒、情感體驗和精神障礙:創(chuàng)傷體驗重現、惡夢,警覺性高,回避、感情木納,對未來無信心,提心吊膽等) 。
(二)生活壓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響
生活中充滿著壓力,壓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為每個個體都必須面對來自環(huán)境或自身的壓力挑戰(zhàn)。當個體遭遇緊急情況或面對外在威脅時,其心理和生理必須立即做出反應和行動。
1.個體面臨壓力產生的身心反應
壓力是否令人喘不過氣來,手忙腳亂,出冷汗,緊張得啞口無言,憂郁,坐立不安,悶悶不樂,或者無法集中精神,壓力對個體是否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主要看個體生理(生物屬性)、心理(精神屬性)、社會(社會功能)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看個體對生活壓力持什么態(tài)度和解決方法。長期的壓力反應(抗拒)對個體而言會導致生理或心理疾病,社會功能失調,人際關系緊張。
2.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要學會適度調整個體的自我期望,清楚自己的成就動機,探索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個性特征,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目標,妥善安排生活、學習時間,善于處理同伴關系,與父母友好相處,了解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情緒特點及需要。同時,將生活、學習、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轉化為推動力。青少年如果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壓力,并運用自身的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和社會支持,就能很好地化解面臨的生活壓力,達到自我實現和“適性發(fā)展”的目的。
3.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生活壓力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一直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和學校輔導者共同關心的問題。臺灣學者鄭照順發(fā)現,生活壓力可以對青少年的生理系統(tǒng)(內分泌、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肌肉系統(tǒng))、認知系統(tǒng)(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言語和想象)、情緒情感(煩惱、焦慮、郁悶、憤怒、悲傷、自卑、內疚和心境、激情、應激)以及行為產生消極影響。具體來說就是缺課率增加、請假率增加、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習效率低下、師生沖突增加、同伴關系緊張、情緒情感困惑等。
三、積極協助青少年應對成長中的生活壓力
學校輔導工作的目標就是要盡力幫助每一個學生在教育歷程中達到身心健康,獲得最好的發(fā)展,引導他們合理規(guī)劃個人的人生目標。輔導員在輔導工作中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始終把握住學生在學校不再是狹隘地獲得書本上的知識和應付考試,而是在智能發(fā)展之外,還包括個人情緒、個性方面的發(fā)展與個人潛能方面的發(fā)揮。也就是說,輔導員要正視并重視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認清學校輔導的目標:輔導工作是與教學同等重要,促進學校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積極協助青少年應對成長中的生活壓力,幫助他們對生活壓力進行有效管理,應是學校輔導工作的核心。
(一)協助青少年應對生活壓力
拉扎魯斯對“壓力的應對”的定義認為,應對是一種認知行動的過程,即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中,當面臨超出個人能力承受范圍的壓力時,為了重新建立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解決方法。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發(fā)現,個體如果應對方式有效,則可以減輕或免除壓力困惑;反之,如果應對無效,不但不能克服壓力,反而會引起個體發(fā)展中的種種困擾,造成身心疾病或引發(fā)各種偏差行為,如此又形成新的壓力來源。學校輔導工作就是要引導青少年學會認識(評估)生活壓力以及采取應對的行動,幫助他們建立“功能性應對”——對問題采取行動去學習、求助,設法面對困難及壓力,并加以解決。盡可能避免使用“非功能性應對”——面對生活壓力采取反向的行為,如責罵他人、孤立自己、吃東西消除緊張、逃學、過量飲酒、吸煙或攻擊無辜等。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引發(fā)更多的壓力,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具體來說,青少年在采取應對行為時,應考慮以下一些方式:合理宣泄情緒,向人傾訴或獨自吼叫;轉移注意力,以忙碌學習或轉移學習內容來緩解生活壓力;發(fā)展自我信心及樂觀態(tài)度,對自己處事的能力有信心,并對生活持樂觀想法;發(fā)展社會支持,尋求同伴、家人、師長等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精神上的支持;尋求精神支持,發(fā)展與精神有益的活動及信仰;建立知己關系,向親密的朋友、同伴傾訴,獲得他們的了解與支持;尋求專業(yè)幫助,請專業(yè)輔導(咨詢)人員或各種專家提供意見及努力的方向;與家人溝通,共同解決親子關系方面出現的問題;正視問題,當生活壓力來臨時,不回避,而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主動的方式面對,消解由于生活壓力引發(fā)的身心健康方面的問題。
(二)其他一些有助于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
臺灣及香港地區(qū)從事學校輔導的學者經過長期的實證研究證明,在個體應對生活壓力的方法方面,除了拉扎魯斯等人提出的“壓力的應對”方法外,還應該包括社會支持和人際溝通,它們在個體處理生活壓力事件時具有緩沖壓力的效果,特別受到各國從事團體心理咨詢和學校輔導工作者的重視。
1.社會支持
所謂社會支持是個人在社會體系中,受到關心、尊重與幫助,這些來自社會他人的資源可以減輕個人壓力或解決問題,或增加個人的應對能力。社會支持的來源是個體獲得支持的動力,研究社會支持的學者史文德提出,社會支持的來源包括以下幾項:社會資源——如學校、社團、組織等;個別的社會網絡——包括同學、朋友、同事等;重要關系人——家人、知己等。社會支持的方式和功能很多,主要有:情緒支持——關心、肯定、同情心、鼓勵;認知支持——幫助了解問題,提供正確的資訊、經驗;實質性支持——直接提供物質或具體服務,幫助解決問題??傊?,青少年面對生活壓力時,如能善于運用社會支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一方面可以促進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增進學業(yè)成就。
2.人際溝通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態(tài)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形式。個體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可以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與情感,滿足某種心理需要,減少沖突和改善人際關系,協調群體內行動。青少年在應對生活壓力時,恰當、適時地應用人際溝通,可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獲得他人情感支持,整合人際資源的作用,緩解由于壓力帶來的心理情緒上的焦慮及郁悶。
學校輔導工作要重視青少年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他們在心理和情緒情感上出現的許多不適,幫助他們處理好學業(yè)、生活、情愛、自我建立、同伴關系、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問題,在奠定一生目標的初航階段,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社會生活能力,從而實現他們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鄭照順.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1]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張文新.青少年發(fā)展心理學[M].青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
[1]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張寧譯.青少年心理治療指導計劃[M] .北京:中國輕工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