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任是在人際交流中,主體人對客體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時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它基于人的行為跨表里和跨時空的相對一致性,根源于人的行為跨表里和跨時空的絕對不一致性。對他人的信任體現(xiàn)在人性觀水平上的信任,對社會群體的信任和對個體行為的信任,而我們信任他人到什么程度取決于早期的教養(yǎng)經驗和隨后的教育及其獨特經歷。
關鍵詞: 人際信任概念界定產生根源層次來源與培養(yǎng)
在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專型的大變革時期,原有的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人與人之的不具有強制性的信任關系逐漸被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具有強制性的契約關系所代替。在這個過程中,部分人利用尚未成熟的法律漏洞進行欺詐,使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系遭到破壞,代之以猜疑和不信任。但是人際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它折射出人們對于人類本性的基本信念,也影響到人際交往中的預期和決策。[1]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信任的本質、層次、形成和培養(yǎng)方法。
一、人際信任概念的界定
人際信任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概念,但就是這樣一個熟悉的概念,學術界對其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卻是見仁見智。西方對信任(trust)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種:(1)Rotter認為信任是個體認定另外一個人的言詞,承諾以及口頭或書面的陳述為可靠的一種概括化的期望;(2)Wrighsman認為信任是個體所有的一種構成其個人特質之一部分的信念,認為一般人都是有誠意善良及信任別人;(3)Sabel信任是交往雙方共同持有的,對于兩人都不會利用對付之弱點的信心。國內對信任的觀點如下:(1)張建新等人認為人際信任是人際交往的一方在或合作或競爭的不確定條件下,預期另外一方對自己做出合作行為的心理期待[2];(2)楊中芳等人認為人際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彼此對對方能夠履行他所托付之義務及責任的一種保障感。用日常用語就是放心,不用提心吊膽,擔心對方會不會照自己所期望或所托付而為自己做事,在這一概念中人際信任被視為是一個存在于兩人之間的概念[3]。
Rotter的定義只提到對他人言行前后一致的期望。Wrighsman則更進一層,涉及對他人的動機,人格方面的表里和跨時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Sabel的定義反映了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冒險性,人的言行、動機、人格表里和跨時空一致性的相對性。雖然Wrighisman也提到:“認為一般人都是有誠意善良及信任別人”,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強調對他人言行跨時空一致性的信念和期待,即他們強調的是“信”。而國內的兩個定義也含有對他人表里和跨時空一致性的期待,但更多強調的是對對方行為的正面期望,即期望對方會做出合作或者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我們強調的是在信基礎上的“任”。綜合以上的分析,筆者把人際信任定義為:信任是在人際交流中,主體人對客體人言行表里及跨時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它基于人的行為跨表里和跨時空的相對一致性,根源于人的行為跨表里和跨時空的絕對不一致性。
二、人際信任問題產生的根源
對于人際信任的定義中,不論是西方還是國內,都強調個體與他人之間的一種關系,也就是說對人和其他非人事物之間的關系,是不能用信任描述起關系的。為什么人和其他非人事物之間沒有信任的問題,而人面對自己的同類時就會面對信任這樣一個問題呢?
人的行為只具有相對一致性。人和其他非人事物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具有意識,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說什么,也能估計自己的言行會對他人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可以偽裝自己,說自己不想說的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樣就發(fā)生了人的言行和自己真實的想法不一致的情況,出現(xiàn)了人的言行表里和跨時空的不一致性。在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為了達到交流與合作的目的,我們就不能全說假的、做假的,必須表現(xiàn)出盡可能的表里如一和跨時空一致性,這樣人類的言行有具有了相對的一致性。對作為主體的人來說,客體人的行為是否一致就具有不確定性。作為主體的人在和客體的人的交往中,我們或者認定客體人表里和行為跨時空是完全不一致的,這樣可以不受別人的欺騙,但是這樣的人將無法在社會中生存。不信任他人就無法和他人建立任何關系,而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關系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蛘哒J定客體人的表里和行為跨時空是一致的,相信客體人的任何言行,這樣就很有可能被他人欺騙??梢?,對他人的言行完全相信不妥,完全不相信又不可能做到,每個人對他人的言語和行為只能在信和不信這樣一個連續(xù)軸上選擇一個恰當?shù)狞c,這個點就體現(xiàn)了我們對他人的信任程度??梢姡穗H信任問題根源于人的言行的不一致性和人們對他人言行一致性的渴望。
三、人際信任的不同層次
信任其實是主體人對客體人言行在表里和跨時空上是否具有一致性在信和不信連續(xù)軸上的判斷和期望。每個人的經歷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不同人在哪些人值得相信和哪些人不值得信任,以及人的哪些行為值得信任和哪些行為不值得信任的判斷上往往不一樣。
信任的第一個層次也就是最高層次是人性觀中“人是否值得信任”的體現(xiàn)。也就是主體人對客體人全體在本質上在多大程度上是否值得信任的看法。Wrightsman在1974年編訂的《人性的哲學量表》中就把“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作為一個分量表,以此測定主體的人對客體人全體的信任程度。在這個層次上得分水平高的人傾向于信任所有的人,他們是從人性這種高度來信任他人的,就算有人表現(xiàn)出不守信行為,也往往把這樣的行為解釋為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在這一層次上得分低的人,對他人表現(xiàn)出的一致和守信的行為,認為是外界作用的結果,相反表現(xiàn)的不一致和不守信的行為他們卻認為是人的本性的體現(xiàn)。
信任的第二個層次是對社會中哪些社會群體值得信任的判斷和期望。李偉民和梁玉成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家庭成員、自系親屬、親密朋友、其他親屬”居于可以較多信任的層次,“單位同韋、單位領導、鄰居、一般朋友、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一般熟人”處在難以確定信任與否的層次,即介于說不準和可信任之間,“生產商、網友、銷售商”則屬于不可過于信任的層次[4]??梢?,每一個人對他人的信任除了從人性這樣一個總體認識和判斷的水平上認定外,在更多的時候是根據(jù)我們的經驗來判斷哪些人值得我們信任,以及哪些人不值得我們信任。在這個層次上對他人的信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也是使用最多的,其往往和社會對各種社會角色的期待有關。
信任的第三個層次是人的哪類行為值得信任,哪類行為不值得信任。我們信任或者不信任某人,是基于我們信任他人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不利的判斷,如果我們信任他人的某些言行,在他不守信欺騙了我們也不會損害我們的核心利益時,就會傾向于信任他;如果我們信任他的言行在他不守信的情況下會傷害我們的核心利益時,就會傾向于不信任他。比如很多人明知道現(xiàn)在有很多職業(yè)乞丐并不窮,但是看到乞丐以一副可憐相出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時候,還是愿意相信這些人很窮而施舍。但是,如果一個人要借他手中全部的錢,哪怕這個人是他們的親兄弟并寫下欠條,他們也要再三考慮對方是否會歸還,要不要信任對方。
四、人際信任的來源與培養(yǎng)
艾里克森的人生發(fā)展八階段理論認為,嬰兒前期(0—1歲)階段發(fā)展的基本“心理—社會危機”是“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在這一階段中,嬰兒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借助對自己有最重要影響的母親(照料者)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嬰兒的母親是敏感、反應一致且對嬰兒充滿愛心的,使嬰兒的需要得到及時合理的滿足,嬰兒就會體驗到世界的可靠和安寧,并發(fā)展出對母親和周圍人的信任,產生基木的信任感。基本信任感是“由人生第體驗而獲得的對自己和匹界的普遍態(tài)度……對別人的種基木信賴,也是對個人自己的種基木信任感”[5],對周圍世界的這種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相反,如果嬰兒在這個時期遇到的是一位不敏感、反應不一致甚至不喜歡孩子的母親,她不能對嬰兒的需要給于及時合理的滿足,嬰兒便會覺得周圍的人是不可靠的,其反應無法預期,便會感到抑郁或者產生一種輕度的慣性悲傷,甚至使個人的終生保持著一種抑郁性低調。被剝奪、被分裂和被遺棄這三個印象都會留下基木不信任的痕跡,因此與所有這些印象相反,必須建立起基木信任感并使之保持下去。同時艾里克森認為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從最早的幼稚經驗中獲得的信任總量似乎并不依靠食物或感情表露的絕對數(shù)量,而是有賴于與母親關系的性質。
由于嬰兒此時缺乏分辨能力和經驗,他們會把對自己母親的信任體驗泛化到所有的人,認為所有的人都和自己的母親一樣,要么是值得信任的,要么是不值得信任的。并且,因為此時嬰兒形成的與他人交往的經驗都會進入嬰兒的潛意識,是他們無法意識到的,所以容易成為一種類似與信仰的東西,成為對人是否值得信任在人性層次上的認識,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第一個層次上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信任。要培養(yǎng)嬰兒的這種信任,就需要最初的照料者一定要是盡可能敏感的,能對嬰兒的需求做出及時合理的反應,同時還要求最初的照料者是情緒穩(wěn)定的,給嬰兒提供前后一致的照料,而不是心情好的時候對嬰兒百般呵護,心情不好時不管不問。
嬰兒最初形成的這種對他人的基本信任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嬰兒在隨后生活中的經驗會不斷地修正這種信任。我們經常說“因為年輕,當時太輕信他人了”,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很多人從信任他人變得不信任他人了。同樣,也有不少人在年輕的時候不相信他人,事事提防他人,到了老年的時候反而變得格外的真誠和善,愿意去相信其他人都是誠實善良的。這些都說明,人對其他人的基本信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fā)生改變。這種對其他人信任的改變不是自動發(fā)生的,而應該建立在后來經驗的基礎上。以下幾個因素會對信任的改變產生重大影響:(1)兒童受到的正規(guī)教育。我們都教育兒童要誠實,同時要信任他人。(2)社會傳媒導向。當傳媒在報道中贊美誠信而貶抑不誠信,當報道中減少對不誠信事件的報道而增加對誠信事件的報道時,就能使大眾覺得他人是可信的,增加彼此的信任感。(3)具體的生活事件。當一個人的核心利益因為別人的欺騙而遭受傷害時,往往會變得不再信任他人,一個不信任他人的人可能因為別人的真誠和善待而變的信任他人。因此,為了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大眾媒體要創(chuàng)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加大誠信教育的力度,每一個個體也應盡量表現(xiàn)得誠信,不要彼此留下一個不值得信任的印象。
人際信任是有效交往的前提,“離開了人們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散沙,因為幾乎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建立在對他人確切的認知之上。如果信任不能像理性證據(jù)或個人經驗那樣強或更強,則很少有什么關系能夠持續(xù)下來”[6]。因此,我們一定要通過共同努力來營造一個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李雪峰.當代大學生信仰狀況及其與人際信任的相關研究.
[2]張建新,張妙清,梁覺.殊化信任與泛化信任在人際信任行為路徑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0.32,(3):311-316.
[3]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2):1-21.
[4]李偉民,梁玉成.特殊信任與普遍信任:中國人信任的結構與特征[J].社會學研究,2002,(3):11-15.
[5]鄭希付,良性親子關關系創(chuàng)立模式[J].湖南帥范人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1):24-25.
[6][德]齊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貸幣哲學.華夏出版社,200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