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作者結合大學英語實踐課堂教學,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效果的非智力因素為出發(fā)點,淺析了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為英語教學工作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 大學英語非智力因素存在問題
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碰到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的學生。因為諸多問題的存在,英語的學習過程變得復雜。學習過程因復雜而艱巨,因為艱巨而不容易勝出。所以,總有學生怕學、畏學、拒學。所謂復雜,是因為學習有認知、心理、情感、探究、體驗、思考等過程,每一個過程又涉及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1]對此,筆者結合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以非智力因素相關理論為出發(fā)點,淺析了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夠為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英語帶來一定的幫助。
1.非智力因素概念及相關研究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生影響的個性心理因素,如興趣、情感、動機和意志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效果是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美國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在情感過濾假說中強調: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的環(huán)境并不等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學生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受到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只有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筆者在從事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與教學效果有很大的關系,非智力因素雖然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具體操作,但它始終伴隨著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并且在智力因素基本趨于穩(wěn)定的條件下,對學習主體的整體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要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首先就應該從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分析指出他們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及時解決,這樣就會讓學生更好地、更科學地學習英語這門學科。
2.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存在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問題
2.1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缺乏“把事情做細”的良好英語學習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通過對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且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2]一個人的性格會影響到他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的學習和成長。人們一般會覺得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適合外語學習,但也有一部分內向的學生在英語閱讀、寫作方面較為優(yōu)秀。而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一個問題:缺乏仔細的性格,就不把事情做細。這方面的缺陷特別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單詞讀不準是大部分大學生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男生,這方面的缺陷尤其突出。主要問題有:(1)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碰到不會讀的單詞的時候,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就是憑著自己的直覺,看著組成單詞的字母,一下子讀出單詞的發(fā)音。因為長期重復著這樣的做法,最后就形成了一門誰都聽不懂的,只屬于自己的語言。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對的,其主要問題在于沒有把事情做細做到位,沒有做到用英語字典細查每一個不會讀的單詞的音標,并通過音標讀出單詞的正確發(fā)音。(2)筆者在實踐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學生沒有做到仔細區(qū)分和學習部分英語音標的發(fā)音,以至于發(fā)成錯誤的讀音甚至是錯誤的發(fā)音,現(xiàn)總結如下:①幾乎是所有的同學把英語國際音標中的兩個咬舌音都發(fā)成了不咬舌音。②很多同學在讀單詞時,不能做到有效地把單詞中的長音和短音嚴格區(qū)分開。③對于英語音標中的雙元音,很多同學都無法發(fā)出其中滑音的過程,該發(fā)的音沒有發(fā)全。④在讀一些包含|v|音的單詞時總會無意識地把它發(fā)成|w|音。當然,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除在語音方面需要養(yǎng)成把事情做細的良好性格之外,在記憶單詞、語法、包括寫作等方面也需要具備這種性格。
2.2缺乏堅強的意志力。
學外語要達到“會”的程度和水平,不能只聽老師講,只滿足閱讀理解,而要應用所學語言進行多種實踐。語言是技能,是工具,關鍵在實踐。而筆者在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相對缺乏必要的實踐過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堅強的意志力。眾所周知,對于英語的學習而言,英語的聽力能力是靠學習者大量的聽出來的,英語的口語能力是靠學習者大量的說出來的,英語的閱讀能力是靠學習者大量的讀出來的,英語的寫作和翻譯能力更是需要大量的實踐才能去培養(yǎng)的。因此,英語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習者本身大量付出的過程,不但需要大量的實踐,還需要學習者具備堅強的意志力,能夠堅持。意志是指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千余名天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三十年后發(fā)現(xiàn)智力與成就之間不關全相關,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而他們的主要差異在于個性意志方面。[4]但是意志品質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后天的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yǎng)。對于學習大學英語的大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本身要承擔繁重的專業(yè)學習任務,另一方面本身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就存在著很多困難,如單詞的強化記憶包括單詞的遺忘等。英語教學者在指出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存在的問題的同時,也要積極地指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明白,堅強的意志對于克服各種困難的重要性,能夠具備百折不撓、樂觀向上、堅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2.3課堂上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少了積極的情感投入。
筆者在實踐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時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在課堂上少了積極的情感投入。Gardner和Lambert(1972)認為學習動機或取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用語言做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如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二是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標語文化。[4]英語學習動機表現(xiàn)為渴求學習英語的強烈愿望和求知欲,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推動著英語學習。有明確學習動機的英語學習,效果好;反之,則會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因此,教師應該在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動機方面下大功夫。在課堂上,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點的同時,還應該盡量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真正做到讓學生把英語作為一種工具去使用,并設法讓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獲得快樂,獲得成就感,從而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產生英語學習動機。僅僅讓學生把英語作為一門科目去學習,把通過英語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是極端錯誤的。同時,英語教師應該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積極創(chuàng)造和諧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運用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感染、吸引學生,讓他們在英語課堂上積極、快樂地學習。
2.4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興趣,無法做到課后的英語自主學習。
英語是學生學出來的,而不是老師教出來的。筆者在大學英語課堂實踐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大學生學習大學英語只是簡單地停留在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對于課后的英語自主學習而言,基本是空白。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用學生自己的一句話說,就是“不感興趣”。因此,英語教師應該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方面研究多一點。興趣是一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tài)度,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人具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情緒的快感。而英語學習的興趣是指在明確英語學習的目標的基礎上積極學習、樂于學習的心理傾向。人有了某種興趣,就會對該事物或活動表現(xiàn)出肯定的情緒。因此,在一切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應積極開動腦筋,善于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實際工作中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對英語學習很不感興趣的學生,對于他們,教師要耐心引導他們轉變思想、端正學習態(tài)度、運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并發(fā)展他們的興趣。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很多,但是對于那些確實不擅長英語,基礎差、底子薄的學生,英語教學老師不可以存有任何偏見,不能只知道抱怨,而應該在耐心督促學生完成好基本的英語學習任務后,積極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各自的興趣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如在課堂上,教師應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讓這一部分人在表現(xiàn)中找到成就感和榮譽感,找到自信,找到英語課堂的樂趣,說不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結語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會成為教師工作的負擔甚至是累贅,成為教師們經(jīng)常埋怨的對象。而作為教師,被賦予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光榮稱號,是有義務也是有必要幫助這些英語學習人群中的弱勢群體。因此,筆者結合實踐教學,淺析了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存在的非智力因素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到那些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同時,筆者呼吁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把他們研究方向和課題集中到那些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各種問題的學生身上,讓他們也能像其他學生一樣快樂地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夏紀梅,馮芃芃.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念與行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2]舒白梅,向宗平.英語課程教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5.
[3]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EB/OL].http://www.studa.net/Education/060919/17012542-2html,2006-09-09.
[4]楊連瑞,張得祿.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