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連,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語言工作者需要對源語和目的語有較廣的知識面,需要了解中西文化差異。 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 中西文化差異語言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認識到: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及其成因?qū)τ趯W(xué)習(xí)語言有著重要意義。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的差異
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而且有不同思維方式。每一種語言都體現(xiàn)該民族的思維,英漢兩種文化也不例外。漢民族重視形象思維,習(xí)慣運用形象的手法表達抽象的概念;而英語民族重視抽象思維,比較重視思維能力的運用,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事務(wù)。在語言表現(xiàn)上,漢語主語常是有生命的名詞,句子多為主動態(tài);而英語民族嚴格區(qū)分主體和客體,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英語中主語多為無生命的名詞,被動態(tài)較多。如:漢語中我們表達:“昨天晚上我在醫(yī)院門口碰到了一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而英語中,表達則是:“I met one of my old friend at the entrance of the hospital yesterday night. ”。漢民族重視曲線思維,習(xí)慣于從側(cè)面說明、闡述外圍的環(huán)境,最后點出中心;而英語民族重視直線思維,在表達的時候,喜歡開門見山,再補進各種修飾。
二、歷史傳統(tǒng)的差異
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tǒng)也不盡相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導(dǎo),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基本特點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以現(xiàn)世性的人倫關(guān)系為核心,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通過協(xié)調(diào)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xiàn)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崇尚的觀念,主張對己要“克己復(fù)禮,不喜形于色”,處世則“不偏不倚、公正和諧”。一些俗語和民諺反映了這一民族觀念,如“吃虧是福、與人為善”、“出頭的椽子先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傳統(tǒng)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為核心,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我、表現(xiàn)自我,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舉例說明,“individualism”在英語中使用頻率很高,常被譯成漢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就使人們產(chǎn)生曲解,誤認其為貶義詞,事實上,在西方individualism是一個褒義詞,可譯為“個體主義”或“個性主義”,而“利己主義”、“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詞。
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歷來崇尚尊老敬老,“某老”在中文里表達尊敬的概念,如“李老”、“張老”、“老先生”、“老爺爺”、“老領(lǐng)導(dǎo)”等。西方國家是不用“old”稱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在西方,如果見到一位老太太在過馬路,千萬不要過去扶住她說:“You are so old,Let me help you.”(您年齡大,我扶您過去)。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社會負擔(dān)”的代名詞,意味著“風(fēng)燭殘年”、“來日不多”。和old相比,他們更愿意被委婉地稱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長的公民)。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xué)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yīng)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yè);漢語有尊師的傳統(tǒng),“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yè),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xué)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xí)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Nurse 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三、風(fēng)俗習(xí)慣的差異
習(xí)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形成的文化。英漢習(xí)俗差異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打電話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習(xí)俗。比如打招呼,中國人見到熟人習(xí)慣說“下班啦?”“您到哪兒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這不屬于問候語,而是真實的問題,他們會覺得:問我“吃飯了嗎”是什么意思?你要請我吃飯呀?我到哪兒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
比如中國人招待客人時,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也要一再地說:“沒什么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敝魅擞袝r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么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肴特別簡單,經(jīng)常以數(shù)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
中國式禮貌最大的特點“卑己尊人”,把這看作與人交際的一種美德,這是一種中國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xí)慣,當(dāng)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dāng)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一位學(xué)生的英語口語較好,外教表揚她:“You speak English very well.”而這位學(xué)生則回答:“Oh,no,no,my English is poor.”外教不知如何是好。英美人在得到中國人的幫助時習(xí)慣說:“Thank you.”中國人往往回答說:“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把這句話直譯就成了:“It’s my duty.”英美人聽起來“It’s my duty”的含意是“這是我的職責(zé)”,言下之意是:我本不想做,但是不得不做。這與漢語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恰當(dāng)?shù)幕卮饝?yīng)是“It’s a pleasure.”“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
四、結(jié)語
要同時理解兩種語言,除了通曉兩種語言文字之外,還必須深刻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理解其語言有很大的影響,這樣才能做好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參考書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xué).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