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視作品中審美的“陌生化”取向意味著避免將電影文本歸化為觀眾所熟知或顯而易見的形式,而是采用“異化”的手段將影視文本中的語言表現(xiàn)給觀眾。馮小剛電影對角色語言的各要素進行處理使之“變形”并達到“疏離”或“陌生”的效果,從而使電影審美主體和審美接受者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者說通過延長審美時間和感受的難度而增加了觀眾的審美快感,從而增強了讀者的審美期待和審美愉悅?!娟P(guān)鍵詞】 陌生化 馮小剛電影 美學價值
一、引言
“陌生化”概念由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所創(chuàng)造,他在《作為手法的藝術(shù)》中指出:“藝術(shù)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shù)中的領(lǐng)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shù)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chuàng)造的方式,而被創(chuàng)造物在藝術(shù)中已無足輕重?!痹诖?,什克洛夫斯基視“陌生化”手法為一種根本的藝術(shù)手法,并將“陌生化”概念的理解與運用局限在形式美學的范圍。
影視藝術(shù)的觀賞行為就是觀眾對文本的解讀過程。羅蘭·巴爾特把文本劃分為“可讀文本”和“可寫文本”。其中,“可讀文本”指按照觀眾熟悉的編碼寫成,是能夠讀懂的作品:“可寫本文”則指作者和觀眾之間沒有達成“默契”,觀眾還不熟悉的編碼,這就需要觀眾主動參與到藝術(shù)品的理解過程,觀眾是文本的解讀者。文本存在著具體可感的形式,其意義的理解必須聯(lián)系不同語境,且意義不可能是唯一的。那么,影視作品作為一種文本,它是如何為觀眾提供意義的?抑或如何吸引觀眾的呢?事實證明,既陌生又熟悉的文本才是吸引觀眾的好辦法。什克洛夫斯基認為:“陌生化”就是將對象從其正常的感覺領(lǐng)域轉(zhuǎn)移出來,且通過施展創(chuàng)造性手段,重新構(gòu)造對對象的感覺,擴大認知的難度和廣度,并不斷地給讀者以新鮮感。這樣,“陌生化”是對文藝對象進行藝術(shù)加工和處理使之變得陌生,從而使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審美的新鮮感,當然,這里的加工對象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的語言方面。俄國形式主義認為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因而要獲得這種新鮮感就得對語言的各要素進行處理使之“變形”并達到“疏離”或“陌生”的效果。
馮小剛是當代著名導演之一。馮小剛電影以現(xiàn)實主義題材為主,通常借助小人物的生活、感情經(jīng)歷生動地反映出當代中國式人生實踐。他敏銳、深邃、平凡、機智的獨特視角,以小見大的表現(xiàn)手法,透過劇中人物的生活折射出時代和社會的歷史軌跡。他的許多電影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很有表現(xiàn)力,其電影語言對白因生活情境的不同與表現(xiàn)的人物的感情世界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在他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有的表現(xiàn)了出國熱中男男女女的心路歷程:有的表現(xiàn)改革開放初期全民皆商的熱潮;有的表現(xiàn)于個人奮斗的辛酸與異化;有的表現(xiàn)出生活的瑣碎和無奈……與之相適應,電影語言作為重要的表情達意的載體,超越了導演者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的感受而概括表現(xiàn)一個個不同生活群體生活軌跡,映射了某一階層人的生活狀態(tài)。
自1997年開始,馮小剛連續(xù)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非誠勿擾》等賀歲喜劇片。這些影片憑借著對觀眾審美心理的準確把握、在題材上鮮明的平民化傾向以及游戲手段的運用,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在中國電影市場持續(xù)低迷的現(xiàn)狀下,可謂獨樹一幟??v觀馮小剛的喜劇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其作品平民化的情節(jié)中所采用的“陌生化”的語言對白讓觀眾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甚至于把其用于自己的日常交流中。本文就是著眼于分析別具一格的馮氏不同尋常的“陌生化”的電影對白,以期為影視作品的欣賞提供新的視角和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參考。
二、“陌生化”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
風靡中國的馮氏電影語言的“優(yōu)美”,“出奇志新”陌生化手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
首先,巧用各地方言?!榜T氏幽默”是一種京味兒十足的調(diào)侃式幽默,它主要通過人物京腔京韻的語言來展現(xiàn)。比如《甲方乙方》中劉蓓扮演阿拉伯公主向一個經(jīng)歷多次戀愛失敗后欲輕生的男青年求婚,勸他保重身體,男青年回答道:“放心吧,為了你,我也要活一結(jié)實。”“結(jié)實”,這一充滿北京方言特色的臺詞別致自然,通俗易懂,也充分表現(xiàn)了男青年格外爽快的心情。除了北京方言外,馮氏作品還善用其他方言來制造幽默。如《天下無賊》中有河北方言、陜西方言、東北方言等,方言口音的變化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擴大了欣賞范圍,也直接參與到幽默情境的構(gòu)建,帶有獨特的審美韻味。
除北京方言外,馮氏電影還善用其他方言來制造幽默。如《沒完沒了》中阮大偉在醫(yī)院對劉小蕓說的話就具有典型性。阮:“就十天,像什么理念呀,互動呀,你們寶島的這些詞少說。”劉:“噢,是這個樣子啊,蠻煩人的。”阮:“煩人,別加蠻?!蹦壳昂芏嗳藸幭饶7碌母叟_普通話在其中被戲謔的意味十分明顯,同時也為敘事增加了輕松、愉快的色彩。
方言不僅是一種表達手段上的豐富,也是一種電影觀念的走向多元。因為這些方言電影都關(guān)注草根文化、關(guān)注民間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地方的風情、語言的特色,使電影更具有個性化色彩。方言不僅在銀屏幕上為影視作品中的角色創(chuàng)造出了親密和距離,特定社會群體的現(xiàn)實生活表達著不同的文化特性及政治信仰。但是方言并不是一劑“特效藥”,方言影視作品的地域局限性還是我們所不能逃避的現(xiàn)實。所以,方言的使用要充分尊重受眾的選擇,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其次,對熟悉化的語言進行模仿或再創(chuàng)作——化熟悉為陌生。陌生化,就是把與人們太“熟悉”的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推陳出新,以造成似曾相識的生疏感,使喪失了感覺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和有趣。
在馮氏喜劇的語言要素構(gòu)成中,這種“化腐朽為神奇”陌生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人物語言妙語連珠,不失詼諧。如在《大腕》中的一些耳目一新又似曾相識的新詞新語,如“搜狗”、“報喪鳥”、“碩士倫”、“可笑可樂”等,都是極富創(chuàng)意的舊詞改造的產(chǎn)物,這種不加掩飾的含沙射影,不斷喚醒人們對某些品牌的記憶,為原本沉重的葬禮烘托了喜劇氣氛。再如《非誠勿擾》開始之際的那曲讓人捧腹的“征婚啟事”:
你要想找一帥哥就別來了,你要想找一錢包就別見了,碩士學歷以上的免談,上海女人免談,女企業(yè)家免談(小商小販除外),省得咱們互相都會失望。劉德華和阿湯哥那種才貌雙全的郎君是不會來征你的婚的,當然我也沒做諾丁山的夢。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沒期待您長得跟畫報封面一樣看一眼就魂飛魄散。外表時尚,內(nèi)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要是多少還有點婉約那就更靠譜了。我喜歡會疊衣服的女人,每次洗完燙平疊得都像剛從商店里買回來的一樣。說得夠具體了吧。
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征婚廣告無疑會更多關(guān)注收入,長相和社會身份等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這則廣告也沒有回避我們所熟知的問題,但是如果馮小剛導演繼續(xù)沿用用“熟悉化”的語言來傳達我們“熟悉化”的征婚廣告,肯定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所以馮氏依然采用了其一貫的“化腐朽為神奇”的“陌生化”的語言風格來表達征婚中不能回避的習以為常的問題。這樣很快就抓住了觀眾的審美情趣提升其電影的魅力。
最后,對白語言的“錯位”使用,來達到“陌生化”的效果。馮小剛說:“我最喜歡在電影中使用語言來取悅觀眾。我也看過一些劇本,十多分鐘后,還沒一句臺詞呢,真受不了!我也不出那樣的電影”。語言的反常用法是馮小剛電影的最大特色。馮小剛電影的喜劇色彩和黑色幽默很大一部分是由這些“陌生化”的角色對白來完成的。它不僅有妙趣橫生的臺詞,而且還綻放著種種智慧。這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語言其實很多也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語言,只不過它們被匠具獨心的馮導在“不恰當”的地點和“不恰當”的時機所使用,而達到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影片《不見不散》中,劉元(葛優(yōu)扮)裝瞎時,對李青(徐帆扮演)說: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見你望著我,你像玻璃杯里的冰塊一樣透明”,這是顧城的《一代人)卜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它是流傳在80年代的杰作,傳達的是一代人真實的精神痛苦和詩意。劉元在這里戲改是對顧城等為標志的文化精英的玩笑。
還如《不見不散》中劉元被李清指責其教學方法時,他說:
“同志,我們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進。”當劉元為美國警察上中文課,下課時劉元說:“同志們辛苦了”,警察響亮地作答:“為人民服務”等,這些都顯示出一種對經(jīng)典話語的戲劇化調(diào)侃,但顯然已沒有明顯的譏諷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場景的對照協(xié)調(diào),只能令觀眾置之一笑,其逗樂的成分已超出對現(xiàn)實社會的深層譏諷意義。
再有((非誠勿擾》電影中各有扮演的角色和胡可所示角色的對白:
葛優(yōu):拿股票比喻的話,我算是什么股?
胡可:按照你的外貌和年齡,你就一跌破發(fā)行價的,低價抄底。
葛優(yōu):那你還來買我?
胡可:大家都追高,追高風險大啊。像你這樣的,業(yè)績不好,無人問津,安全性高。再說了,都跌成這樣了,還能跌成什么樣兒啊?
葛優(yōu):像我這種低價抄底收進來的,你是準備長期持有呢?還是短線玩玩?
胡可:短線玩玩?你有那爆發(fā)力嗎?只能長線拿著有當沒有了唄。
葛優(yōu):從投資角度看,我就是不良資產(chǎn),你不怕套住了?
胡可:這你就傻了,我怎么會只持有一只股票呢?!
這場對白也是本部電影觀眾所津津樂道的對白之一,他們用我們所熟知的股市行話來表達對各自看法。這種語言的“錯位”使用讓人耳目一新感覺,引發(fā)共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三、影視“陌生化”語言的審美意義
語言是手中的利器、是舒張個性的工具,是自我力量外在的體現(xiàn):對于影片來說。語言又是影片中的調(diào)味品、開心果和機智糖,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可靠保證。所以,馮小剛的每部電影都能創(chuàng)造出許多讓老百姓津津樂道的時尚流行語。
幽默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讓人笑中取意,樂中哲思的文化。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說過“無論哪一國的文化、生活、文學、思想,是用得著近情的幽默的滋潤的。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干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庇哪溨C,妙趣橫生的通泰方言,它是一味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快樂調(diào)味劑,有了它,我們的生活會被調(diào)和得更生動、活潑、諧趣、有味,更輕松歡快、溫馨健康和多姿多彩。而這種幽默的效果也離不開語言的化“熟悉化”為“陌生化”的奇效。因為“陌生化”的語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首先,“陌生化”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一般而言,凡是引起注意的刺激物,其對個體而言都必須具有相當?shù)氖煜ざ?,否則無法編碼記憶。當然,僅憑熟悉度這樣的條件。未必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只有當熟悉而重要時。熟悉度才會顯示出應有的意義,因為太熟悉的事物反而不容易記憶。而且,影視藝術(shù)應該竭力讓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件、情感產(chǎn)生距離感,變得“陌生化”。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話說,就是“藝術(shù)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址ǎ菑碗s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
第二,“陌生化”可以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陌生化主要是針對觀眾的逆反心理而作出的一種反映,它是通過變換表現(xiàn)方式來更新觀眾的接受意識,借以打破受眾的接受定式。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表述,陌生化作為藝術(shù)的一般特征,也是對現(xiàn)實和自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變形,并使之以異于常態(tài)方式出現(xiàn)于作品中。而且,陌生化的一個最突出的效果,就是能夠打破人們的接受定式,還人們以對藝術(shù)表現(xiàn)方式的新鮮感,讓人們充分地感受和體驗影視作品的每一個細節(jié)。
第三,“陌生化”可以制造觀眾精神的盲點。讓觀眾達到“物我兩忘”的夢境。影視藝術(shù)正是通過鏡頭語言對觀眾形成直觀的藝術(shù)沖擊力,激發(fā)觀眾的喜怒哀樂,產(chǎn)生情感的震撼力,使得觀眾在情感上完全與劇中人的情感融為一體,并獲得一種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
四、結(jié)語
“陌生化”手法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任何新鮮陌生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變得不再新鮮、不再陌生。我們可以說,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影視作品,都需要大量運用“陌生化”技巧?!澳吧钡挠^點給影視作品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給觀眾帶來的是一種“異樣”的藝術(shù)體驗。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愉悅得以實現(xiàn)并得到升華,這正是“陌生化”技巧所具有的審美意義。
當然,“陌生化”技巧在實踐中的運用必須適度,如過分強調(diào)新奇陌生,則可能使語言變得晦澀難懂,則會“茍異者以失體成怪”,不為觀眾所接受,這樣,創(chuàng)作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