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形勢十分嚴重,據統(tǒng)計,2003年25歲以下的青少年違法犯罪人員,占全國刑事案件作案人員總數的45%,占全國治安拘留人員總數的33%。1999年~2003年間,青少年罪犯人數增長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幅1.4倍。無論是馬加爵殺人案、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北京某高校學生馬忠義攜帶仿真槍綁架案,都暴露出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漏洞,大部分犯罪是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識,缺乏法律基礎。作為高校的必修課的《法律基礎》課程,提高其教學效率,是降低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徑。
一、青少年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畢業(yè)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在各方面都極度缺乏法律知識,導致種種的悲劇發(fā)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狀,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1.缺乏法律知識的主動學習
鑒于就業(yè)的壓力,特別是目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就業(yè)形式更為嚴峻,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專業(yè)水平,大部分學生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專業(yè)科目上,在他們看來,只有學好專業(yè)知識才能有更多的就業(yè)機會,而對于學校開設的《法律基礎》課程,只是應付考試,更缺乏主動學習法律知識。
2.抵御力差
現在的社會比較浮躁,學生受物質利益熏心嚴重,過去被人不認可的“拜金主義”和“思想腐化”思想成為生活的“重頭戲”。無論是成功還是成就,金錢成為惟一的衡量標準,純潔的“象牙塔”充斥著享受主義,而處于成長重要階段的青年學生抵御力差,攀比心重,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的背景而盲目跟從,一旦對無法滿足的欲望,加上法律意識的淡薄,很容易走向犯罪。
3.教育的失衡
雖然我國在大力號召各高校推廣法律知識的學習,但一些高校依舊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對法律教育抓不牢,定位不準,即使是法律專業(yè),也存在偏頗,比如重刑事輕民事,課程中過多的灌輸犯罪和懲罰的規(guī)定,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并容易形成“我不犯罪何須學法”的錯誤觀念。
二、《法律基礎》教學心得
《法律基礎》是學習法律的起始,是學生形成系統(tǒng)法律知識的重要課程,授課的質量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質量和今后在實際中的應用水平,所以《法律基礎》的學生至關重要。
1.開好頭——做好疏導工作
對于剛接觸法律知識的人來說,學習法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法律大部分是理論知識,并且要求記憶的東西多而雜,學生往往對此感到恐懼。這時就需要教師開好頭,疏導學生的排斥心理,向學生灌輸學習法律的重要性,并可以舉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比如講解畢業(yè)后面臨的就業(yè)所牽涉到的《勞動法》,如果缺乏對它的認識和使用,會帶來多種麻煩。讓學生在學習前對法律有個大體認識,并意識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學生認真學習。
2.起好步——做好備課工作
俗話說常勝將軍不打無準備的帳,教師上課同樣需要精心的準備,一節(jié)課的質量好壞大部分取決于備課的質量,清晰的思路、嚴謹的語言、生動的例子、恰當的提問等都需要老師課前做充分的準備。由于《法律基礎》課程屬于公共課,課時相對比較少,授課內容應當突出重點,力爭做到“少而精”,讓學生在聽課中有層次感,避免課程多而亂,學生越聽越糊涂的情況。比如民法、刑法等其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內容,要重點講述,學生聽到與自己利益相關聯時容易產生興趣,并可以提高在實際中應用法律的能力。
3.加好油——采用案例,加強說服力
研究表明,人的記憶通過聽覺獲得15%,通過視覺獲得25%,而兩者結合可以高達65%,所以在授課中。在以往的教學中,都是以老師講解為主要,學生知識通過書本和老師的講解,僅憑聽覺來學習,此種學習單一、靜止、孤立。而案例教學可以通過播放案件,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中同時學習,并引導他們應用所學知識來分析案例,這樣不僅記憶力增加,效果也提高。比如在講“犯罪與違法”時,可以通過兩個案例來區(qū)分兩者的異同,比其單純的講解,效果更為明顯。
4.走好路——開展模擬法庭,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分析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模擬法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戰(zhàn)的空間,讓他們有了一個檢驗自己學習程度的平臺,更能培養(yǎng)他們分析和識別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每個公民所擁有的義務和權利,要用正確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在模擬法庭法中,案件的當事人,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由學生扮演,教師做指導,記錄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漏洞和可取之處,當案件結束后,教師整體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夠明確自己在審案中有哪些不足和優(yōu)勢,對他們以后的學習起指導作用。
5.找準點——親臨法庭現場,提升素質
在校學生,幾乎沒有親臨法庭的經驗,也無法真切的感受法庭的莊嚴與肅穆,對案件的審理流程還不夠清晰,對開庭前的準備工作了解不夠具體,對如何舉證,如何答辯、如何反辯等缺乏應變能力??梢越M織學生到法庭旁聽,讓他們全程觀看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并認真聽取原被告雙方如何辯護,準備了哪些材料,現場如何應變等。這樣讓學生對整個流程有一個正確的把握,知道以后自己該如何準備,并且老師在案件審理結束后,要進行點評和總結,并讓學生提出書面建議,比如此案件如果換成是你,會如何開展;此案件給你什么啟發(fā);此案件原被告雙方有什么漏洞等。如此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戰(zhàn)能力,教師也可以找到學生學習的不足,以后的教學就可以有針對性。
總之,法律是每個人所必須的常識,而青年學生更需要,學好《法基礎律》不僅可以提高青年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犯罪率。教師要充當好帶頭和引導角色,通過特色的教學手段,從根本上升華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郭亞莉: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質量之我見 運城學院學報 2004年第22卷第5期
[2]李秀梅 戎向平: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 《滄?!?007年5期
[3]王 婷:法律基礎教學探討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