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級學生開始學英語時熱情高,成績普遍較好,但時隔不久一些學生就落后掉隊,不及格者、放棄不學者越來越多。這種兩極分化現(xiàn)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學期開始出現(xiàn),以后越來越嚴重,到了初三就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信心。我認為這與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關系。
英語課堂是語言實踐的課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確陣地。在英語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群體性的表演,單獨性的抽查,都蘊含著豐富的創(chuàng)新教育因素,必須努力營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頻繁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聚精會神地投入其中每一步驟,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性、獨立性,與教師合作、與同學配合,使英語課堂成為民主、平等、愉悅的課堂。
然而,細心考察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往往是師生交流不夠暢通,部分學生發(fā)言不夠積極,語言的操練不充足,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害怕發(fā)言,不敢活動,生怕出錯,遭同學恥笑,受老師責罵,被搭擋責怪。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大打折扣。造成這種沉悶不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學生從小學開始已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的教授方式,他們認為,課堂就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然而僅僅講解語言不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好辦法,語言教師的任務應該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語言的情景,組織學生足量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創(chuàng)造力的好辦法。造成沉悶的課堂氣氛還有可能是因為老師的授課方式過于陳舊,組織的教學活動質量不高,不足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一、構建民主、平等、愉悅的英語課堂
如何構建一個民主、平等、愉悅的英語課堂、追求寬松、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時刻充滿信心,讓課堂始終充滿樂趣,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由主角變成導演。為此,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著以下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一)談化教師權威,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靈感
尊敬教師是我國傳統(tǒng)美德,教師是知識的象征,傳統(tǒng)的教師是知識權威的化身。然而當代的優(yōu)秀教師應該倡導現(xiàn)代學習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學模式。提倡愉快教育——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享受思維的快樂。教師應特別注意不要頑強地表現(xiàn)自我,學生有犯錯誤的權利,教師要強調讓學生選擇性地學習,要給學生留有空間。先進的課程文化特別講究課堂的對話文化,這是民主性的體現(xiàn)。不是過去教師在課堂上獨白,一言堂,而是強調師生間的對話溝通、交流以及積極的互動。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應采取語言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贊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在這樣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愉悅的情緒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才能得到積極的調動。
(二)淡化教材權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
以前的教材是教師必須執(zhí)行的文本,然而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要求教師用教材教學,依教材為范本去創(chuàng)新,從執(zhí)行教材走向開放創(chuàng)造。從前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思考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在英語課堂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思,所謂問題意識是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談化教材權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構建新課程標準下的活躍課堂氣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注意角色切換
當代初中的英語教學,教師應特別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在初三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學生多動、多問、多表現(xiàn),勤思考,讓他們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感覺。盡量是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余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有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學以致用,教師不應該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引用到現(xiàn)實生活,讓他們在新問題中發(fā)現(xiàn)一些實際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情境。
二、做好課堂角色
從前在課堂上我們老師是主角,如今我們是導演,所有的學生變成了主角。就像是演戲在上課以前,老師應該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說,每一次講課的臺詞不是現(xiàn)實的,要靠我們每一個老師自己用心去編、去導。既要周到細致,又要便于操作。這就要求我們同時做好以下角色:
(一)做好任務分配的角色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xiàn)學習的成就,這就是新課標所提出的任務型教學途徑,和“詳思模式”所提出的“先學后教”是不謀而合的。所以,課前,我們要把一節(jié)具體的課的內容設計成不同的問題,交給不同的學生去解決。簡而言之,在課堂上,凡是學生能做的,我們應盡量少插手。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實踐,去創(chuàng)造,去應用。
(二)做好評論家的角色
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上,一旦交給學生具體的任務,老師就要擔當好評論家的角色。既要讓學生容易看到成就,體驗成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又要能讓學生感到自我的不足,激發(fā)他們自我完善的欲望,啟動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我們在課堂上的評價機制總是讓學生意識到,好學習的標準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每一個問題都能答對的孩子,而那些主動參與不善于思考,勤于提問的孩子,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盡管一個班有70多個學生,我相信,絕大多數學生上英語課時是敢于開口,不怕出錯的。
(三)當好主持人的角色
因為教學內容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交給了學生,相應地要依靠每一個教學活動來完成任務。我們老師便要當好一個主持人的角色。要考慮活動的組織形式,時間安排,活動之間的銜接。要密切關注課堂活動進展情況,以便給予指導或對活動內容,組織形式和活動時間進行及時調整。使課堂活而不亂,內容多而緊湊。同時還要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交際活動當中去。
總之,我們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隨時處于一種被挑戰(zhàn)的狀態(tài),我們只有擴大自己的知識視野,重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職業(yè)能力才能適應這種互動的課堂模式。在每一種角色的扮演中,我們都會受到碰撞、挑戰(zhàn)、激勵,也使我們變得更加活躍、豁達,這種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我們不斷更新知識,深化思想,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做好新課程標準下課堂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