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司方
[摘要]東西方文論話語的不同就在于讀書方式的不同,或者說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以解剖式的分析見長,中國則以感悟式的綜合取勝,各有其特點。
[關鍵詞]東西方 思維方式 語文教學
幾年前,筆者就拜讀季羨林老人的文章,季老有關東西方思維方式不同的觀點給筆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季老認為東方的基本思維方式是綜合,西方的基本思維方式是分析。他在對比東西方文論家時又作了具體闡釋。他說:西方文論家企圖把一篇文學作品加以分析、解剖,給每一個被分析的部分一個專門名詞,支離繁瑣。而東方的以中國文論家為代表的文論家則從整體出發(fā),把他們從一篇文學作品中悟出來的道理或者印象,用形象化的語言,來給它一個評價,比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對李白則稱之曰:“飄逸豪放”,對杜甫稱之為“沉郁頓挫”,如此等等,例子不勝枚舉,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論話語。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東西方文論話語的不同就在于讀書方式的不同,或者說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以解剖式的分析見長,中國則以感悟式的綜合取勝,各有其特點。
作為一個從教多年的中學語文教師,我非常認同季老的這一論斷。我個人認為,尤其是在學習本民族語言和繼承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過程中,我們理應以我們見長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因為在我們炎黃子孫每一個人的大腦里都保存了感悟式綜合思維方式的遺傳基因。那么,我們閱讀經(jīng)典文章時,就要反復閱讀,仔細揣摩,整體把握,咂摸出自己的味來,到那時我們才能真正有所收獲。至于自然學科,像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是分析多一點,還是綜合多一點,咱姑且不論。
接下來,看一看我們的語文教學,我想中國的語文教學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教育,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真正意義上的傳統(tǒng)教育,這一時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私塾,私塾里的語文教學主要是讀經(jīng),讀經(jīng)的主要方式是背誦。后人批評私塾里的背誦是死記硬背,主要是因為沒理解就開始讀背。我倒有不同的看法:在人生的記憶黃金期,多儲備點經(jīng)典,沒啥不好,這是其一;其二,誰能否認讀背的開始就是理解的開始呢?誰又能否認讀背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呢?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真理。至于背下來還沒完全理解,那就儲存在大腦里,什么時候理解都可以。有人說這種背誦戕害了孩子的靈性,抹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看也未必。物理學家錢偉長,從小受的就是私塾教育,四書五經(jīng)全會背,經(jīng)史子集也能背相當一部分。考清華時,中文、歷史都考了滿分100分,物理5分,數(shù)學、化學共20分。后來學了物理專業(yè),原因不在這里提及。再后來成了世界級的物理學家,若不是“文革”對他的迫害和貽誤,他在物理學領域的建樹也許會更大。錢老從小背了很多書,并沒影響他的聰明才智,也沒影響他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相反,正因為背了很多書,才做到了融會貫通,悟性之門開啟,對他學自然科學大有裨益。我想這倒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五四運動以后,西學東漸。中國引進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私塾教育逐漸被取代。到新中國成立,私塾教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隨著私塾教育的離去,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也離我們漸行漸遠。建國初期,我們開始學習蘇聯(lián),蘇聯(lián)教育專家普希金?娜的“紅領巾教學法”風靡全國。由此引起對此教學法的討論,“紅領巾教學法”的討論,建立了現(xiàn)代文教學模式。在“五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了語文教學特別是現(xiàn)代文教學的基本模式:(1)題解,作者介紹、時代背景等。(2)范讀,講解生字生詞、學生質疑問難等。(3)分析課文,結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點難點分析等。(4)總結主題思想。(5)研究寫作特點。不難看出“紅領巾教學法”的核心就是分析課文,事實上老師在課堂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領著學生分析課文。此教學法還被延用到古文的教學上。
后來,語文教改幾經(jīng)波折,多種教學法異彩紛呈:什么目標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導讀教學法等,不一而足。細看這些教學法,無非是“紅領巾教學法”的變種,它們的核心還是領著學生分析課文。一類老師通過自己的反復閱讀,細心揣摩,品出文章味道,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互動一下,展示一下自己理解文章的思路,這就是所謂教給學生思路。老師之所以品出文章味道,還不是反復閱讀,細心揣摩的結果。那干脆讓我們的學生直接多閱讀、多揣摩好了。另一類老師直接搬教參,然后在課堂上分析課文,把現(xiàn)成結論硬塞給學生,讓學生感到味同嚼蠟,真不如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
近年來,我們又引進了美國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理念。不過我們還是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吧?,F(xiàn)在課堂上常見的教學話語是,“給你們?nèi)昼姇r間,請大家很快地把課本讀一遍”,“前兩位同學轉過身去,四個人一組開始討論”,“現(xiàn)在還有一刻鐘時間,開始整體把握?!薄端帯凡糯掖易x了一遍,便馬上討論:夏瑜的悲劇是個人悲劇,還是社會悲劇?《雷雨》中人物與情節(jié)關系尚未理清,便進入正、反雙方辯論:周撲園對魯侍萍的愛是真情,還是假意?結果是熱熱鬧鬧,空空洞洞?!伴喿x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全然不見了。閱讀需要細細品味,閱讀需要用心去感悟。即便是討論分析,也應建立在反復閱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之上。
縱觀中國百年教育改革的歷史,在學習西方的同時,我們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在自然學科方面。但我們的語文教學成績不容樂觀,原因是多方面的,咱只說語文教學自身的原因。我們學習語文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分析語文的過程,我們成天拿著西方人所擅長的“分析”這把解剖刀來肢解我們的語言和我們的經(jīng)典美文。這也許就是我們語文高耗低效的癥結所在吧!讓我們不要再犯取彼之短舍己之長的錯誤。讓我們語文課堂少一點分析,多一點感悟。猶如一道美味大餐,不在于分析它的成分和評價它的色澤,關鍵在于吃下去,我們才能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讓我們發(fā)揮我們感悟式綜合思維的優(yōu)勢。讓我們在反復閱讀的感悟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和美麗的語言;讓我們在反復閱讀的感悟中,把握文章情感和得到心智的鍛煉;讓我們在反復閱讀的感悟中,感受游走在字里行間的強勁文氣;讓我們在反復閱讀的感悟中,學會文章的寫作技法和訓練。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再貧瘠,語文教學的春天就一定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