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永
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各國都在反思改進基礎教育。我國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主戰(zhàn)場是學校,生物教師要認識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轉變傳統(tǒng)教學,實現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fā)展為本位。
一、課改理念
1.為學生提供學習經歷并獲得學習經驗
人的學習能力具體包括感知、記憶、閱讀、推理、計算、分析、歸納、判斷等;應試教育難以考查如構建、設計、組織、個性、合作、表達等能力。傳統(tǒng)課堂教學比較重視前者,學習經驗十分缺乏,談不上對能力的培養(yǎng)。
2.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體現地區(qū)特點
時代在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途徑也在變。我們的教育必須與國際接軌。
3.以德育為核心,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德育是核心,但標準難以確定。傳統(tǒng)教育必然導致應試教育升級,難以讓學生獲得體驗、研究和發(fā)現的機會,提倡由單一化個體學習向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轉變。
二、課改下教師角色
1.提高業(yè)務素質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師角色需要改變,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在一定的范圍內完成所規(guī)定的任務。學生遇到問題,需要教師幫助解決,課堂學習不再是教師單純的傳授和學生機械的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來指導學生;掌握各種技能和技巧,和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緣由。
教師的能力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能正確的使用實驗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處理試驗材料的方法,實驗操作的步驟明了,熟練正確的繪圖。第二,能夠運用多媒體搜集生物學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第三,發(fā)展探究能力。教師應在前兩項能力的基礎上,巧設問題情景,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科學的探究能力。
2.知識要更新
(1)加強外語和信息科學的教育。學習外語可以改變人的思維習慣和方式。課后英語短文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在一些開放性內容的教學中,如進化、動物行為、蛋白質工程、細胞凋亡等,讓學生上網收集資料,以課堂交流的方式進行。
(2)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教學資源,我們可從網上下載大量的教學素材。作為教師要掌握基本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才能應變自如,學會利用網絡資源,結合新課程將網絡資源進行合理取舍;還要學會利用Powerpoint、Flash等優(yōu)化自己的課件,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
(3)教師應具有一定的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課改目標提出多元化的要求,具體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任務是教學的導向。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提倡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與合作,但要避免無效討論的出現。教師備課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科書,而應該以課程目標為藍本,收集相關資料。另外,教師可以充分發(fā)動學生,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社會和自然,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共同開發(fā)課程資源,更好地落實了課標的要求。
三、合理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
1.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做好復習
高三一輪每一節(jié)復習時,首先要明確讓學生掌握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復習的內容廣度、深度直接關系到本節(jié)內容的掌握程度。不可復習過偏、過難,既能抓住雙基,又能提高解題能力。其次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復習該節(jié)內容,分析近幾年高考題。在復習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但也不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2.分析高考題,做到舉一反三
《基因的分離定律》是高考考察的重點知識之一,在復習時,教師除指導學生復習該部分知識點的基礎,還應拿出近幾年的高考題,分析高考題的出題方向,分析高考題的考查點,引導學生在以后的復習過程中如何復習。教師在講解高考題時,不要就題論題,而是去分析、去預測、去實效性的復習。你今年不是考的判斷顯隱性么?那我們在復習時,除了把判斷顯隱性的知識弄懂外,我們再去復習判斷基因的位置:是位于常染色體上呢?還是位于性染色體上?這種基因是細胞質遺傳呢?還是細胞核遺傳?你今年考察動物的育種方案,那我就在植物的育種方案上下工夫。你考察了自交育種,那我就在雜交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甚至是基因工程育種等方面下工夫。
3.精選習題,避免“題海戰(zhàn)術”
很多教師采取“題海戰(zhàn)術”,把學生訓練成了沒有思維沒有頭腦的做題機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讓學生去做大量的習題。對所做的每一道題,認真精選,學生做完題后,和學生一起探究如何改變出題的方向、考查點,做到舉一反三。這種做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4.利用新情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高考題考查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探究能力為目的,采取多變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新的情景,引導學生去思維,去探究,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5.學生的主體地位貫穿于教學過程
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獨立性,學生獨立完成,并通過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教學的過程體現出生物科學的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觀察和測量,分析現象或數據,得出結論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科學的探究過程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培養(yǎng)了對科學的興趣,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不斷追求新知識,提高科學素質。
四、建立發(fā)展性評價
評價機制也是影響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師質量、促進學校發(fā)展,是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教師來說,比較切實可行的是推進考試制度、考試內容與考試形式的改革。如現在提倡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對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考核,可以通過試題載體加以實現。發(fā)展性評價并不是不要考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學生明白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公民,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
綜上所述,新課改給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也會給我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遇。只要能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斷深入學習領悟新課標,學習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yè)技能,就一定能貫徹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盧龍縣劉田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