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宏
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初中文言文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熏陶和教育。但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卻不容樂觀。如何把初中文言文教好,教出樂趣就成了語文教師急需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就這一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觀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各項要求為教育的發(fā)展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教師首先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xiàn)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fā)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tǒng)一,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認識到學法指導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課堂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
二、重視誦讀教學,讓文言文教學漸入佳境
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誦讀即有聲之讀,是一種表現(xiàn)語氣語調、韻律節(jié)奏的讀法。文言文的語調和節(jié)奏把文本的言語和情味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合體。通過誦讀,可以使文本言語的情味得到展現(xiàn)。在誦讀中把文本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過程是一個探尋、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不僅能夠達到與文本對話融合的狀態(tài),而且能使學生感知文意、培養(yǎng)語感,領悟文章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味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八偸俏⑿ζ饋?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魯迅筆下的先生已入“佳境”,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也要漸入佳境,讓學生喜學樂學。
三、課堂精心設計,突出重點難點
(一)文言文的詞句、語法仍是教學的重點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文言文的詞句、語法仍是教學的重點,要改變過去不放過文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詞語,把文言文當成了第二外語教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要“精講”?!熬v”是指要講文言文中的一些艱深的字詞、句法,如實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及虛詞的多種用法,句子中的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識,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對于書本上的注釋,不一定把它們都作為重點,教師應該大膽選擇。在學習《桃花源記》的時候,如果學生掌握了“鮮美”、“妻子”、“無論”、“不足”、“間隔”等幾個古今異義詞,就等于掃除了文言翻譯的一半障礙。其他部分只需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對文章的理解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二)相同內容的文章可以進行聯(lián)系比較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對富春江水是這樣描寫的,“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绷谠摹缎∈队洝分袑π∈端拿鑼懯恰疤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怡然不動……”兩位文人都描寫了水的清澈純凈,但寫作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感情也不一樣。學生通過比較學習,認識到兩篇文章在寫水時,都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直接寫水的清澈,作者的贊美之情融于其中。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明寫魚,暗寫水的清澈,表現(xiàn)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內心抑郁,心靈得到短暫的寧靜的心態(tài)。兩篇文章同中有異。
(三)文言文的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比較
教學《三峽》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如果酈道元現(xiàn)在再游三峽,將如何改寫文章?在《墨池記》的教學中,我讓同學們完成這樣一個作業(yè),假如當?shù)匾_發(fā)旅游資源,該擬就一條怎樣的廣告吸引游客?《送東陽馬生序》的教學,將作者求學之艱難和現(xiàn)在孩子們優(yōu)越學習條件對比,激勵學生努力克服一切困難,珍惜學習機會,爭取學有所成。這不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古文今用,便于傳承
讓學生把文言文中學到的極富生命力和表現(xiàn)力的詞句用于現(xiàn)代文的學習和使用。這樣既做到了古文今用,也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學習了“溫故知新”、“世外桃源”、“醉翁之意不在酒”、“出淤泥而不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詞句后,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現(xiàn)代文的語境下使用富有生命力的文言詞句造句、作文。學生在練習中不乏妙詞佳句。我就及時予以鼓勵,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被大大激發(fā),課堂成了學生大比拼、展露才華的地方。
作者單位:河北省陽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