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心
歌唱是一門情感運動與生理運動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它的生理機能是由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共鳴器官共同組成的,同時又由聽覺、視覺、大腦的記憶及感覺來協(xié)調配合完成。因此,歌唱既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更是心理的活動。絕不單單是嗓子的事。
著名華裔聲樂教育家趙梅伯先生說過:“世界上除了啞巴,任何人都能發(fā)出聲音,但是一種美妙而有藝術修養(yǎng)的歌聲,是必須經過嚴格合理的訓練過程才能獲得的。”而這里所說的嚴格合理的訓練過程,是指歌唱者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運用歌唱的心理調節(jié),把人體內與歌唱有關的各器官協(xié)調起來,做合理有效運動的過程。
作為聲樂教師,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運用歌唱的心理調節(jié)呢?
首先認識什么是歌唱心理調節(jié)。歌唱心理調節(jié)是包括感覺、知覺、理解、思維、想象、傳達、調度、實踐的過程,是大腦將外部信息進行識別、分析、消化、理解,再下達指令傳達至全身的過程,而指令實施的效果要通過反復的反饋、檢驗、調整,從而努力達到更準確的結果。
要做到歌唱的心理調節(jié)必須在積極、興奮、專注的心理條件下進行,而在聲樂課堂中讓學生做到專注,教師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們的教學效果一方面與學生的先天條件、悟性、用功程度有關,另一方面與教師的學識水平、表達能力、對聲音的敏感度、師生的課堂配合有關。一位好的聲樂教師除了自身在專業(yè)上的完善外,在教學中還應該是一位好的引路者、發(fā)現者、挖掘者。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歌唱時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辨能力,這也是增強調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針對歌唱中的音準問題,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建立良好的內心聽覺,加上教師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覺和手的動作,彼此協(xié)調,才能逐步引導學生歌唱時準確的音準概念。聽覺的調控能力不但表現在內心聽覺,還包括外部表現能力。例如,學生在歌唱中,對音準確表達有誤,不完全是聽覺問題,有時與呼吸有關。氣息運用不當,力量掌握不均衡或動作幅度過大,都會導致音不準。所以要通過內心聽覺來調整,首先要糾正學生對控制氣息的力量和用氣量的大小來調整音準,有時學生用氣太沖,身體加了不必要的力量,音就會偏離,氣托不住聲音也會出現偏低或跑調現象,學生內心聽覺的能力是需要教師耐心加以訓練和培養(yǎng)的。有的學生由于基礎差對音的概念模糊,歌唱中有時找不準音,所以心里發(fā)慌,心理控制不好,就會喪失信心。經過教師耐心地引導,解除顧慮,減少心理負擔,調整好心態(tài),把心靜下來,再通過內心聽覺能力的提高,課后多練多聽,正確的聲音概念就很快得以建立,這樣聽覺能力提高了,歌唱的狀態(tài)也就改善了。除此之外,學生在接受聲樂訓練時,其發(fā)聲方法的正誤、音準、音色的好壞、音量的大小都離不開聽覺的調控和教師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覺及動作的調整。
在聲樂的學習和表演中,歌唱器官與全身肌肉的運動配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基本上是憑著感覺、聽覺、想象等復雜因素來獲得提示。而在演出中,學生歌唱時常會出現反?,F象,這個問題如果認識不到或解決不好就會產生不良后果。首先是心理緊張,由于心理緊張在歌唱、演出中常常會出現失控現象,并引起各發(fā)聲器官運用不自如,如喉頭發(fā)緊,氣息結合不上,目光呆滯、面部發(fā)僵等,更談不上動情歌唱感染觀眾了。這種情況往往給歌唱者帶來自卑心理,歌唱時失去信心和勇氣,影響學習歌唱的積極性??梢姟靶睦砭o張”必須加以解決,并得到及時的調控。另外,在歌唱訓練中,教師或學生都會遇到用什么樣的情緒來歌唱這個問題,有人心煩意亂,有人興奮過度,有人注意力不集中,還有人帶有各種心事,持有如此心態(tài)進行歌唱注定是唱不好的,因此這種心理狀態(tài)必須改變。扭轉這種局面的方法是教師讓學生暫時停下來,提示學生做深呼吸,讓心情平靜下來,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興奮起來,認真體會每段歌詞的涵義,用情來歌唱,或讓學生想一想、念一念歌詞,講出歌詞大意及對作品理解,使學生從紛亂的思緒中解脫出來,思想集中到歌唱內容上去,這樣可以改變不穩(wěn)定的歌唱狀態(tài)和心情,從而心平氣靜、富有情感地進行歌唱。
在中西方聲樂藝術研究方面成績卓著的青年歌唱家吳碧霞說:“心理結構諸多因素,無時不刻不影響和制約著歌唱者的成長和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錯綜復雜的心理結構變化是造成歌唱差異的重要因素。”可見,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狀態(tài),是現代歌唱藝術領域中的發(fā)展趨勢,所以我們要重視和研究歌唱過程中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這種心理活動規(guī)律一旦掌握,它將成為我們解決聲樂教學中關鍵性問題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