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莉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經濟全球化、科技國際化、文化多樣化、信息多元化,都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賦予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內涵和課題。全面了解、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轉變德育觀念,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進一步深入高校德育改革,全面實現(xiàn)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著眼于高校德育改革與發(fā)展要適應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要求為出發(fā)點,就轉型時期高校德育工作在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如何拓寬思路,走出困境,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形勢 新挑戰(zhàn) 與時俱進 創(chuàng)新
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擔負著為社會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過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現(xiàn)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戰(zhàn)略目標能否實現(xiàn),關系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p>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社會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系列新特征,這都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內涵和課題。
1.經濟全球化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互動和交流,為我們吸收和借鑒西方有益的科學文化成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同時,也導致中西文化產生碰撞和沖突,使高校德育工作遇到了新挑戰(zhàn):一是西方國家加大了傳播“個人主義”思想的力度,一定程度上影響當代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二是西方國家利用在經濟、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優(yōu)勢,大力宣傳西方的高收入、高享受的物質現(xiàn)代化,使青年大學生迷失了思想政治方向。如何及時正確地培養(yǎng)青年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防范和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在融入世界的同時,使青年學生不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是高校德育面臨的一個難題。
2.“多元并存,新舊交替”價值觀的形成,給高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活動的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逐漸增強,價值觀處在一個“多元并存、新舊交替”的狀態(tài),即舊的、傳統(tǒng)的、保守的思想道德觀念被破除,新的、現(xiàn)代的、先進的思想道德體系尚未建立。道德觀念的多元取向,沖擊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性。如何處理一元導向與多元取向的關系,如何引導大學生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堅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是高校德育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3.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給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zhàn)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的信息來源、傳播渠道與內容都日趨多樣化,互聯(lián)網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的無限性和快捷性打破了國家、地域之間的界限,各種信息可以在網絡上無限制地傳播,一些網上垃圾誘惑著部分大學生沉浸其中,造成他們思想上的混亂。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與網絡的優(yōu)勢, 引導青年學生趨利避害,在吸收積極的、健康信息的同時,學會抵制消極的信息,也是學校德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4.高校改革給德育工作帶來了新變化
近年來,大學擴招、高校教學、后勤社會化、管理體制和就業(yè)制度改革等不斷深化,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大學擴招,實現(xiàn)了高等教育由少數(shù)精英教育向大眾平民教育的轉變,大學生由“天之驕子”變?yōu)椤捌胀ü瘛?改革免費上大學政策,使不少大學生開始為學費犯難,校園里出現(xiàn)了貧困學生群體;就業(yè)政策的變化打破了昔日大學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局面,使其變?yōu)榫蜆I(yè)市場的一個普通求職者……這些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學生經濟、心理、學習、就業(yè)的危機,對生活現(xiàn)實、個人前途考慮得更多,而高校目前的德育體系,已不能適應新一代大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的變化。
面對出現(xiàn)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課題,高校德育工作應緊跟時代潮流,適應形勢發(fā)展要求,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結合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拓寬思路,探索新方法,積累新經驗,開拓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觀念創(chuàng)新是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的前提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高校德育改革首先要更新觀念,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德育觀向現(xiàn)代德育觀的轉變,增強德育的現(xiàn)代性、時代性。
(1)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觀念
新時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中心,在尊重大學生主體人格的基礎上,以其健康成長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強化服務意識、學生主體意識和個性教育,在肯定個性價值取向多樣化的基礎上,堅持正確的導向,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的成才與社會的需要和國家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在為社會做貢獻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2)樹立新型、開放的“大德育觀”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而德育教育則是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教育。因此,在德育工作上要突出改革,樹立“大德育觀”。所謂“大德育觀”,即全方位的德育觀念。它要求德育工作應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打破僅限于課堂、書本、理論的界限,不斷地開拓德育領域,有效地利用德育資源,在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黨團教育等德育工作同時,注意把德育和其他形式,如增強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的融合,使德育向更廣闊的領域延伸。
2.高校德育內容應與時俱進
德育內容是最能體現(xiàn)、反映時代特色和面貌的,它是整個德育發(fā)展的關鍵。為了適應不斷發(fā)展進步的社會,德育應該是常講常新的。當前,德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力求“真”
德育的內容要有可信性,能真正反映大學生成長所需,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德育內容還要擺脫枯燥呆板的局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想狀況,使他們得到的德育教育建立在堅實而豐富的生活基礎之上。
(2)力求“新”
德育工作要根據(jù)新的形勢,對大學生進行新知識、新思想、新思維的教育,體現(xiàn)時代特征,即加強對其進行“愛國”、“誠信”、“自我完善”等為人之德的教育,讓學生充分接觸和了解當今社會道德生活中的新問題,把社會發(fā)展的最新信息、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及時納入到德育內容中去。
(3)堅持德育系統(tǒng)論觀點
德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應該形成全員、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即政府職能機構要引導媒體加大對德育的宣傳力度和廣度,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德育能“成人之志”;家庭、社會、學校要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形成一個校內外協(xié)調一致,上下呼應,點面結合,縱橫交錯的多層次、多側面、全方位、立體化的德育“大系統(tǒng)”。
3.創(chuàng)新德育的方法和途徑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面對新的形式,德育工作者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貼近大學生實際,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達到育人的目的。在德育的方法和手段的創(chuàng)新中,必須做到以下“三個轉變”:
(1)由灌輸型向滲透型轉變
教育是引導,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響,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訓;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高校德育工作必須重視學生道德主體地位的確立,從原有的灌輸式、封閉式方法轉變?yōu)閱l(fā)式、開發(fā)式和自我教育式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確立師生互動的教育模式,讓學生從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中走出來,把道德教育的要求內化為自律的品質。
(2)由封閉向開放式教育轉變
高校德育工作,要突破以往局限于課堂“坐而論道”的方法,擴大德育的空間和影響。德育工作者要注意利用各種媒體與現(xiàn)代傳播工具,尤其要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德育教育;針對大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開展豐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并將德育貫穿這些文體活動中;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咨詢輔導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使其增強適應環(huán)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德育工作要做到寓教于樂,體現(xiàn)出德育教育的滲透性特點,以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由大眾化向注重針對性轉變
創(chuàng)新德育方法還要正視學生的差異性,把握個性特點,針對不同學生,實施分類教育,就大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討論,有針對性地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實現(xiàn)由傳授式模式轉向體驗式模式的轉變。
高校德育工作,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學校工作的展開具有導向、保證作用,德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現(xiàn)狀,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為努力實現(xiàn)全面人才觀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張偉強.探索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5):76-77.
[2]張旭新,葉芳云.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德育的幾點思考[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9(2):146-147.
[3]王俊杰.高校德育現(xiàn)狀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考[J].鄭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9(2):58.
[4]林仕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J].江蘇高教,2005,(2):134.
[5]王志剛.做好網絡時代的德育工作[J].貴州教育,2004,(4).
[6]程德慧.實施德育工作人性化的主要途徑[J].教書育人,200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