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平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生應“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睂W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單靠課堂上的功夫,是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更不能達到新課標中提出的要求。加強小學生閱讀能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營造書香氛圍,讓學生愛閱讀;建立“閱讀互助小組”,促進人人愛讀書;實行“七彩閱讀卡”,促進學生長期閱讀;創(chuàng)建班級圖書專柜,讓學生讀好書;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進行。
[關鍵詞]:閱讀能力 興趣 習慣
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xù)和補充,極大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課外閱讀是實現(xiàn)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拓展渠道,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一、營造書香氛圍,讓學生愛閱讀
班級氛圍是班級師生或學生彼此之間產(chǎn)生交互作用影響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氣氛。這種獨特的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果。晉?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重視學習環(huán)境的布置,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置身于此環(huán)境之中,耳濡目染,自然會激發(fā)起讀書的欲望,自覺地閱讀。班級是學生每天所在時間最長的一個場所,班級里任何一處的布置都將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重視班級環(huán)境的布置,盡可能的使班級散發(fā)一種濃郁的書香氣息,如采用“貼一貼”“寫一寫”“畫一畫”的辦法,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一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同時還可以在教室的黑板上開辟一塊小天地“名人伴我行”,每天由一名同學收集更替。設置類似“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等欄目讓學生一走進教室就置身于濃濃的閱讀氛圍之中。這些名人名言成了不會說話的老師,它們有的揭示閱讀的意義。另外,還利用教室的一角開辟類似“閱讀之窗”的欄目,不管主題怎樣的更換,“閱讀之窗”始終敞開,讓學生用稚嫩的語言把自己讀書后的感想親手制成精美的讀書卡,貼在欄目里面。可以是三言兩語,也可以只有一句話。總之,只要是閃著孩子心靈的火花的語言就可以通過“閱讀之窗”展示出來。“閱讀之窗”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也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能、樹立信心的舞臺。
二、建立“閱讀互助小組”,促使人人愛讀書
平時自覺的學生已經(jīng)愛上了閱讀,但是不愛閱讀的學生,他們是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必須參加就敷衍了事。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將班上學生分成由若干學生(一般為4~6人)組成的“閱讀互助小組”,小組共同進行閱讀活動,互幫互助,共促共進。根據(jù)小組的讀書情況,每月評選一個優(yōu)秀互動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共同選定課外閱讀的書籍,共同制定閱讀計劃,交流讀書心得。同時,小組成員會自發(fā)地互相監(jiān)督,對于閱讀中某個成員出現(xiàn)問題會即時提醒。閱讀互助小組長可以選一些班上學習成績好,思想素質好的同學,這樣能夠起到帶動和指導作用。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閱讀行為逐漸形成自覺行為,而個別對榮譽不在乎的同學,也會在組員的督促下調整態(tài)度,認真努力的。他的表現(xiàn)如何,已不再僅僅代表其個人,還與小組的榮辱休戚相關,即使他不在乎個人榮辱,恐怕他也頂不住組內成員給他的壓力。在此情況下,再不爭取進步,恐怕就很難辦了。
三、實行“七彩閱讀卡”,促進學生長期閱讀
班級里有了閱讀的氛圍,學生初步感受到了讀書的樂趣,但還要采用一定的激勵措施,才能讓學生長久地保持興趣。為此,筆者在所帶班級制定了閱讀積分制度,采用“七彩閱讀卡”,即赤、橙、黃、綠、青、藍、紫,每看完一本書,做好讀書筆記,就可以領到一張卡。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控制學生看書的速度,我們還規(guī)定了看書必須寫讀書筆記,且字數(shù)必須在1000字以上,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摘抄詞句,可以寫批注,還可以寫讀后感等。
當看完七本書,完成一個循環(huán),就可以領到一張金卡,班上會獎勵給這位學生一本文學名著。同時,學生領的這張卡納入班級成員常規(guī)評比中,每獲得一張卡,可以加5分。學生在班級常規(guī)評比中,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再加上課外閱讀參與計分,許多學習成績不是很優(yōu)秀的同學,也可以通過多讀書來趕超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
四、創(chuàng)建班級圖書專柜,讓學生讀好書
課外閱讀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是不是說只要學生在讀書就行了呢?其實,“開卷有益”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來說,應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的是“好卷”。在《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也有相關要求,即:“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能否保證學生讀的是好書應該是語文課外閱讀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根據(jù)“課標推薦”和自己的鑒別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閱讀水平給他們推薦適宜于他們閱讀的書籍。
筆者認為,想讓學生多讀好書,創(chuàng)建班級圖書專柜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新課程提倡資源共享,創(chuàng)建班級圖書專柜,學生可以把自己讀過的好書放進班級圖書柜,同時又從班級圖書柜中得到更多的好書。這樣,循環(huán)交換,每一個學生將得到閱讀數(shù)十本甚至于更多好書的機會。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進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深入進行,其主要形式如下。
1.名著閱讀的交流。同學們之間這種交流特別有必要。有時候某一個學生閱讀水平有限,閱讀能力有限,他(她)從這個名著當中得到的東西可能也有限。這種情況下,班級可以組織一個名著閱讀的交流活動,要求每一位學生在規(guī)定的書目當中任選一本,圍繞一些話題,準備一些自己的材料,在閱讀交流會上大家就可以圍繞一些共同的話題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這本書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人物是誰;我最熟悉的一個故事是什么等。這樣交流,能促進學生閱讀水平共同提高。
2.精彩推薦。在每個星期固定時間內返回學生的《讀書筆記》之后,以小組為序,輪流向全班推薦自己閱讀中最精彩的摘錄或讀后隨筆。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讀得更深,想得更廣。實踐證明,讓學生拿著自己的《讀書筆記》走上講臺來交流無疑會極大地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3.演講與辯論。在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之上,再加之以學生相應語文能力的具備,可以開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這兩項活動都要求學生有理有據(jù)。為此,在活動中學生必然會而且能夠自發(fā)對自己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加以整理與整合,以尋求比賽和辯論中的“理”與“據(jù)”。學生間的思維碰撞加上教師的因勢利導,又會反作用于課外閱讀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姜梅紅.情商在親子閱讀中提升[J].科學大眾,2008,(12).
[2] 張敬.兒童早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與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8,(12).
[3] 朱文成.教師設問:構建個性化閱讀平臺[J].語文建設, 2000,(1).
[4] 馬長安.文學閱讀教學的原點:還原與轉化[J].語文建設, 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