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君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尤其是唐代,我國古典詩歌更是走上了發(fā)展的巔峰,青史留名的大方之家層出不窮,而膾炙人口的傳奇佳作更是璨若珠璣,自居易的《琵琶行》就是其中獨放異彩的一顆。這首詩是白居易長篇敘事詩的代表作,與《長恨歌》并列為其感傷詩的雙璧,它不僅有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更有.著獨特的思想魅力,下面我就略作分析。
一、別具一格的敘事結(jié)構(gòu)
這首詩打破了中國古代敘事詩行云流水式的敘事方式,采用了“截取橫斷面”的表現(xiàn)手法。我國古代的敘事詩,特別是漢魏六朝的樂府敘事詩,敘述時總是從頭到尾,平鋪直敘的。如漢樂府中的敘事名篇《孔雀東南飛》、《孤兒行》等都是沿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娓娓道來。一順到底?!杜眯小穭t不然,盡管它體宗漢魏樂府,卻摒棄了那種順流而下的敘事模式,作者獨具匠心地通過倒敘、插敘等手法,將琵琶女的身世浮沉和自己的貶謫生涯一概剪接、組合到潯陽江頭送客、聽曲這一特定的場景中。一個場景,卻蘊含著三層故事。潯陽江頭送客聽曲似一索串珠,聯(lián)接著由相遇到聞樂、到演奏、到琵琶女和詩人先后自敘身世、到再次彈奏和滿座掩泣等一系列情節(jié)變化,敘述層次分明,用筆淡妝濃抹,幾次渲染,烘托出高潮性場面,特別是琵琶女第一次演奏場景,詩人更是濃墨重彩,通過音樂形象的千變?nèi)f化,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顯示了人物的精神風(fēng)貌。
正是這樣的章法安排,使得整首詩敘事大為筒省,拓展了詩篇的容量,作品的結(jié)構(gòu)也更顯完整緊湊,從而加深了詩歌感情的濃度。
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這首詩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作者對人物的刻畫細致而傳神。
詩中主要塑造了兩個典型人物形象,即琵琶女和詩人自己。他們是不同社會階層、相同受抑命運的人的代表,各有其典型的社會意義。但在詩中,作者并沒有平均用力.他著重塑造的是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作品的第一主人公,自居易在刻畫她時獨辟蹊徑,跳出了我國古代其它一些敘事詩描寫人物的窠日,成功地完成了對琵琶女形象的塑造。這首先表現(xiàn)在:作者在刻畫琵琶女時,沒有像古代其它一些敘事名篇那樣,對人物進行細致的外貌描寫。如《孔雀東南飛》,一直被認為是前代敘事詩中描寫人物最成功的一首,其中就集中地描寫了女主人公劉蘭芝美若天仙的外貌:“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睆南抡f到上,細則細哉,傳神卻是大大的不夠。而《陌上桑》也不借重墨,既細寫羅敷的穿著打扮,又以不同人看到她后的種種行為來側(cè)面襯托,突出其貌美,以貌喻人?!杜眯小分袇s沒有對琵琶女的外貌的集中描繪,甚至連一句直接描摹相貌的話也沒有,但配合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作者總能在關(guān)鍵處加以點化,著墨不多卻又細致傳神。無論是琵琶女剛出場時的“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是她一曲終了時的“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都只有一鱗半爪,但這不顯山不露水的肖像描寫卻逼真地反映了琵琶女當時的心理變化情況:前一句展現(xiàn)了她身為“天涯淪落人”的難言之痛。后兩句則是通過寫肖像向下文的自訴身世過渡:“沉吟”的神態(tài)。反映了她欲說還體的矛盾心理;而“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等一系列的動作表情,則表現(xiàn)了她克服矛盾,一吐為快的心理活動??梢?,這首詩中一鱗半爪的肖像描寫是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心緒的變化緊緊相連的.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其次,自居易通過細致的心理描寫給我們揭示了琵琶女這—特定人物的特殊風(fēng)貌。他的獨到之處便是,通過對琵琶女彈奏的音樂的細致描繪來揭示她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詩中直接描繪琵琶女彈奏音樂的詩句就有二十二句。作者先用“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寫調(diào)弦試音,接著便贊嘆其“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突出一個“情”字: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等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此后十四句,是借助語言的音韻來摹寫音樂旋律的變化,作者極盡想象之力,大肆渲染了琴聲徐疾弱強的變化。嘈嘈急雨、竊竊私語、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幽咽泉流、銀瓶乍破、鐵騎突出,這些新穎精妙的比喻生動地顯示了音樂的形象性。而這里詩人通感手法的運用,更是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將音樂的聽覺形象訴諸視覺,甚至用表示觸覺的詞語描繪出來。所有這些,不僅逼真地再現(xiàn)了琵琶女琴聲曲折變化的過程,而且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幽孤絕、音韻綿邈無窮的藝術(shù)境界。曲到高潮,戛然而止,一曲雖終,但那種撼人肺腑、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依然令人回腸蕩氣。而這音樂形象的千變?nèi)f化,正是琵琶女心潮起伏回蕩的真實再現(xiàn),聯(lián)系下面她對自家身世的訴說,我們更不難體會她的演奏正是她“平生不得志”的寫照:作為一名淪落風(fēng)塵的樂伎,縱然她曾經(jīng)才貌雙全,曾經(jīng)有看不盡的風(fēng)花雪月、笑不盡的琴棋歌舞,最終還是免不了年老色衰、委身作重利輕別離的商人之婦的悲慘命運。往事不堪回酋,而今勾起,怎能不令她愁腸百結(jié)?一曲訴衷腸,音樂自然就如泣如訴了。
琵琶女的一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悲歌,作者通過對其彈奏的“說盡心中無限事”的琴聲的細致描繪,以及對其自訴身世的敘寫,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落魄藝人的形象,而這一形象,正是封建社會里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們的代表。他們生活在封建社會的底層,有的才高八斗、有的色藝雙佳,但終只能作那些尋歡作樂的達官貴人的生活調(diào)味劑,動輒便遭流落之苦。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琵琶女形象的典型意義我們何必再作贅語?
詩中的另一人物形象。即詩人的自我形象,是在被琵琶女的命運激起的情感波濤中袒露出來的。詩人雖有滿腔“兼濟天下”之志,卻園要求革除暴政、實行仁政而遭到打擊,“謫居臥病潯陽城”,琵琶女哀怨的彈奏撥動了他的心弦,琵琶女悲戚的自訴牽動了他的愁思,從而引發(fā)了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忍不住也道出了自己的遭遇。同寫遭遇,卻又各有側(cè)重:寫琵琶女,詳昔略今;寫自己,恰恰相反,絕口不提貶謫之前的事。兩者互相映襯,互為補充。我們不難想象,詩人在長安也有“被妒”的經(jīng)歷,正因如此,他才如“老大嫁作商人婦”般被貶到江州。一個是昔風(fēng)流今零落的封建藝伎,一個是遭壓抑受排擠的正直士大夫,遭遇卻是驚人的相似。萍水相逢,均作他鄉(xiāng)之客,關(guān)山難越,同是失路之人,自然同病相憐了。這里詩人完全拋開了封建的世俗眼光,對琵琶女寄予了無限的真摯同情:而他自身的經(jīng)歷,不也正是封建社會里許許多多正直知識分子遭遇的集中體現(xiàn)嗎?白居易
是這樣,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等等,又有誰擺脫了受抑被擠的命運呢?可見,作者形象的典型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淡妝濃抹,卻又殊途同歸。這兩個人物形象不僅使詩人的“天涯淪落”之痛曲傳致盡,而且也使他一貫所樹的“補察時事,泄導(dǎo)人情”的主張呈現(xiàn)在詩的字里行間。這,可以說是本詩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所在。
三、濃郁的抒情氣氛
這首贈人之作,一方面是為琵琶女作詩傳,可以看作是敘事詩;另一方面,作者則是通過與琵琶女共訴“天涯淪落”之痛,以抒其謫遷之意,鳴其不平之音,因此,又可以認為這是一首抒情詩。金人王若虛認為白居易的詩歌語言如“柳陰春鶯”,由此其詩言婉意切的情韻可見一斑?!杜眯小分心欠N強烈的抒情氣氛首先就是由那“柳陰春鶯”般婉切動人的敘述語言體現(xiàn)了出來。;每一次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描述,每一個人物言行的再現(xiàn),都如琵琶女的琴聲,文辭書成,真情自著.難怪余恕誠先生認為這是一首“將抒情詩嫁接在敘事詩上”的佳作。
借最抒情是我國古典詩歌感情流泄的主要方式,《琵琶行》也不例外。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和它的人物外貌描寫一樣,,著墨不多,但也都是點睛之筆。詩的開頭兩旬寫作者送客江頭,一句“楓葉獲花秋瑟瑟”就把秋夜送客的落寞心情曲傳殆盡。宋玉曾慨嘆“悲哉秋之為氣也”,江淹也曾悲吟“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詩人兩者盡占.怎能不悲從中來?于是醉不成歡。原本月明風(fēng)高氣爽的秋江夜景便顯得水也渺茫月也凝淚了,正所謂“茫茫江浸月”。寥宴數(shù)語,詩人就已融情于景,渲染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氛圍,為全詩定下了一種哀怨幽涼的基調(diào)。第二次寫景是在琵琶女一曲奏罷而余韻猶存之際,詩人用“東船西肪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側(cè)面烘托了琵琶女的琴聲給予人們的那種可移情、可動志,卻又無可名狀的音樂魅力。江心月白,秋水茫茫,浩瀚的宇宙蘊涵了一切,幽愁暗恨,盡在不言之中。并且,這里的景物描寫,又恰如一個短暫的休止符,它不僅綿延了琵琶女奏樂所展現(xiàn)的起伏回蕩的心潮,也為下面情節(jié)的轉(zhuǎn)換、敘事的變化作了很好的過渡,更為琵琶女的悲訴作了環(huán)境上的渲染烘托。第三次寫景則出現(xiàn)在琵琶女自訴身世的過程中,“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一個“寒”字,使客觀物象籠上了濃濃的主觀色彩。琵琶女舊夢依稀卻又無可追尋,獨對浩浩秋月,怎能不感到船也空寂水也清寒呢?而這空船寒江秋月,不正是她凄涼心境的物象表現(xiàn)嗎?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中作者正是通過這寥宴的幾處景物描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我們導(dǎo)入了一種既迷蒙清寥又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境界,全詩也因此罩上了一種幽深的傷感情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