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玲
1 前言
圓柱體的表面積是小學六年級數學的重要教學內容,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立體圖形,空間立體感較差,學習該部分內容時感覺很吃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圓柱體表面積公式,筆者利用Flash軟件制作一個將圓柱體側面逐漸打開的動畫課件輔助教學(課件播放效果如圖1所示),順利地突破該教學難點。筆者現將該課件的制作過程介紹如下。
打開Flash軟件,新建一個文檔,設置文檔大小為680 px×520 px;背景色為#999900。執(zhí)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制作圖形元件。
2 元件的制作
制作一個名為“藍色柱體”圖形元件。使用“橢圓工具”“矩形工具”,使用“線性”填充,繪制如圖2左所示的藍色圓柱。在“庫”面板中,直接復制“藍色柱體”圖形元件,改名為“黑色柱體”,雙擊剛剛復制的元件對其進行修改,刪除下底,將側面填充色改為黑色(圖2右)。
3 場景的制作
場景共使用10個圖層,用了80幀,在第1、80幀添加“stop();”代碼,對每個圖層進行重命名,下面自下而上詳細介紹在每個圖層的上的操作。
1)在“背景”層第1幀繪制黑白漸變色的平行四邊形,代表水平面。
2)在“藍方”層的第35幀繪制一個藍色的平行四邊形,代表圓柱體展開的側面。
3)在“蒙板1”層的第35幀復制“藍方”層的平行四邊形,改填充色為綠色,在時間軸的該位置單擊鼠標右鍵,選擇“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命令,在第64、65幀插入關鍵幀,將第35幀的綠色四邊形拖到藍色四邊形的右側;在“蒙板1”層單擊鼠標右鍵,選擇“遮罩層”命令,形成藍色四邊形從右向左逐漸展開的動畫。
4)單擊“圓柱體”層的第1幀,將“庫”中的“藍色柱體”元件拖放到“舞臺”的偏右位置,在第10、35、64、65幀插入關鍵幀,將第1幀的圖形旋轉一定角度使其直立于“水平面”的右上角;將第64幀的圖形水平向左移動一段距離,使其位于藍色四邊形的最左方;將第65幀的圖形刪除,在該幀繪制2個等大的藍色圓形,表示圓柱體展開后的2個底;在第1~10幀、35~64幀之間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
5)分別在“黑柱體”“蒙板2”層的第35幀插入空白關鍵幀。單擊第35幀,將“庫”中的“黑色柱體”元件拖放到“舞臺”,使之與“藍色柱體”重合;在第64幀插入關鍵幀,選中該幀的圖形,向左水平移動,仍與“藍色柱體”重合;在第35~64幀之間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
6)在“蒙板2”層的第35幀繪制一個大小略大于“黑色柱體”的黃色四邊形,將其置于“黑色柱體”的右側;在時間軸的該位置單擊鼠標右鍵,選擇“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命令;在第64幀插入關鍵幀,選中該幀的黃色四邊形,將其拖放到“黑色柱體”上方,將其完全蓋住。
7)在“紅線”層的第10幀插入空白關鍵幀,用“直線工具”繪制一條與“藍色柱體”平行的紅線;在時間軸的該位置單擊鼠標右鍵,選擇“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命令;用“任意變形工具”將紅線的注冊點調整到頂端,在第25、35幀插入關鍵幀;將第10幀的紅線縮短至一個點。
8)在“文字動畫”層的第65幀插入空白關鍵幀;在舞臺的下方用“文本工具”輸入推導公式的文字;在時間軸的該位置單擊鼠標右鍵,選擇“創(chuàng)建補間動畫”命令;在第80幀插入關鍵幀;將第65幀的文字拖放到舞臺外部,使其出現文字飛入的動畫效果。
9)在“文字”層添加標題文字和標注文字;在“按鈕”層從“公用庫”中拖出2個圓形按鈕,分別為其添加標注文字“播放”“退出”;分別為其添加控制“播放”“退出”的動作腳本命令。
到此為止,課件制作完畢,保存文件。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鎮(zhèn)東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