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周霞
學生作文,多半從模仿起步。模仿,是作文中站在前人肩膀上巧著華章的一種常見手法。錢夢龍老師在《一條讀寫結合的“鏈條”》中介紹說:“模仿是一種以課文為范本的以讀帶寫的訓練,典范的課文正是作者對‘怎樣寫的一種最直觀的現(xiàn)身說法,讓學生在模仿中仔細揣摩是有好處的?!币虼?不妨找一些極具可模仿性的范文,與學生一起欣賞、分析、揣摩范文的亮點在哪里,什么是我們可模仿的。如何進行有層次的模仿訓練呢?這就需要我們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模仿點。
一、仿語言,培養(yǎng)感受能力
學生作文時,有時胸中有“米”,也有傾訴的沖動??梢驗檎Z言的貧乏,有“米”也難炊。學生不禁受搜肚刮腸之苦,捉襟見肘之窘。如何來引導呢?最主要的途徑是閱讀。讀社會、讀教師、讀文本,不斷積累語言。“只有意會,不可言傳”常常是那些耐人尋味的語言共同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反復閱讀來增強語感,再以模仿來意會。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語言模仿練習,有仿句式、仿片斷。我們尋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點、仿寫點,運用遷移的規(guī)律,讓學生在模仿借鑒中學會寫作。在學習蘇教版第三冊《誰的本領大》時,通過范讀、分角色朗讀太陽和風的對話以及表現(xiàn),深刻地體會到太陽和風之間是如何爭執(zhí)自己的本領大的。然后,我們就讓學生仿照本篇課文的語言,仿寫童話《鉛筆和橡皮》,用準確的語言來描寫“爭”。學生的仿寫就成了想象的描述與范文片斷的模仿,形成了自己思維與他人思維的統(tǒng)一,從而增強了感受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仿技巧,培養(yǎng)寫作能力
文無定法,但基本的章法還是有的。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才會寫文章,才能寫好文章。因此,在指導作文時,精心選擇習作范文,注意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作文才是好的作文,怎樣寫才能夠使文章更加清楚有條理。當然,這些不是憑空介紹給學生就行的,而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體會。
《洗手帕》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情,我們選擇了這篇范文,讓學生找到洗手帕的過程仔細閱讀,并設置場景,讓學生演說。老師在黑板上寫上“先_____,再_____,然后_____,接著_____,最后_____?!钡木涫?把洗手帕的過程概括得一清二楚。當學生在作文“掃地、洗碗”等事情時,就不會雜亂無章。這種技巧的模仿無疑給學生帶來了寫作上的捷徑。
三、仿素材,培養(yǎng)聯(lián)想能力
也許有人會說,模仿別人的寫作材料,這不是假作文嗎?這怎么能提倡呢?是的,學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是一個很不好的現(xiàn)象。我們不提倡。這里所謂材料的模仿,并不是讓學生模仿別人的作文材料,寫一些根本與自己無關系的“想象”作文。這里的模仿,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起自己頭腦中的那一部分沒有被調動起來的材料倉庫。葉圣陶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睂W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則只能“咬筆桿”。我們應該在平時豐富他們的材料倉庫,讓學生多接觸生活,多走進大自然,開展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從生活、活動中,從報紙、雜志等處收集材料。即便在寫作文時一時想不起來,但是在平時閱讀別人文章時,曾經(jīng)的印象就被調動起來,別人的感受與自己形成了共鳴,這便有了模仿,觸動了學生的內心感受。那么在寫作過程中就不會生搬硬套。
四、仿對象,拓展思維空間
學生的腦中積累了無數(shù)的素材,積累了許多好詞佳句,但如果不能夠釋放出來,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充其量只可稱為一部詞典,毫無用處。語言內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要學習者以最為接近語言表達的形式去模仿學習對象。說話如此,作文也是如此。因此,在班級中經(jīng)常開展一些表演活動,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用簡單的語言來介紹這種角色,并加上動作、表情,學生演得惟妙惟肖。讓學生模仿不同的對象,體會他們的不同之處。這在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中是常見的,特別是童話習作的指導。李老師設置童話場景,選擇童話角色,讓學生賦予其生命。例如在學習了《狼和小羊》時,讓學生扮演狼和小羊,體會狼的兇狠與羊的溫馴,然后再選擇一對動物,模仿它們的語言和動作。如老鷹和小雞,獅子和兔子等,讓他們親歷其境,親做其事,進入無“我”之境。因此,仿對象屬于較高層次,它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相信學生的作文會更有生命力。
學書法要臨帖,學繪畫要臨摹。同樣,寫作離不開模仿,但模仿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教師在指導學生模仿時,應從學生的具體特點出發(fā),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源頭活水”,觸動“相似塊”與生活碰撞而產(chǎn)生靈感的火花。在寫作中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發(fā)展智力,保護其創(chuàng)造性。這樣,模仿才能發(fā)揮其真正作用,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