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媛 李國慶
新課程理念要求在學校教育中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就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而不能有絲毫的忽略。但是在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氛圍。學生和教師之間仿佛隔著一堵高墻,誰也猜不透誰的心思。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呢?我認為老師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一、學會尊重學生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教師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家長式的作風對學生發(fā)號施令。例如,當一個學生有缺點或出現(xiàn)過失時,教師對其進行幫助、教育以至嚴肅的批評,都是必要的,但必須抱著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則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自始至終堅持對學生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個性;有禮貌地對待他們,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心扉。
二、對學生要充滿愛心
“教育是植根于愛的”這是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愛是教育的源泉,溝通的前提。有了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充滿信心。給學生以發(fā)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才能真正的了解學生,也才能愛學生所愛、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把學生的憂慮當自己的憂慮。當學生感悟到老師真誠地熱愛他時,就會激起他們心靈的火花,把教師當作最可信賴的人,并毫無保留地將心靈的大門向老師敞開,告訴你在他內心深處的秘密。
三、耐心傾聽
傾聽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方法。傾聽能夠讓對方傾訴自己的心聲,能夠把心里的郁悶、壓力等不良情緒都發(fā)泄出來,從而心情舒暢、精神抖擻。在多年的工作中,每當有學生向我傾訴,我都要專心傾聽。哪怕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難調教的學生,在我耐心的傾聽后,常常會被“軟化”而變得通情達理??梢姴还苊鎸σ粋€怎么沖動或憤怒的場面,只要你積極傾聽,整個氣氛便會緩和。憤怒和沖動的學生在自由地表達了自己受壓抑的感情后,心理壓力得到一定程度減輕,而且通過你的認真傾聽,學生覺得自己的問題已經(jīng)被老師重視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勵。
四、學會換位思考
教師要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了解學生的心情,思考問題。由于年齡的不同,認識能力的差異,師生之間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容易一致,這是正常的。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易讓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chǎn)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接受了你,溝通才能有效地繼續(xù)。我的做法是學生遇到問題,先不要急于去教訓學生,而是首先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學生,我希望老師對這個問題如何處理?!边@就是心理換位。這樣做的目的,不是為了迎合學生那些平淡無奇地興趣,更不是遷就學生錯誤的觀點,而是為了創(chuàng)設更好地教育前提,即理解學生,以便確定用什么方式,從多層次上去對學生進行教育。
五、注意語言的藝術性
中學生普遍存在較強的自尊心,情緒波動大,感情脆弱,心理發(fā)育不成熟。雖然做錯了事,但若教師直言訓斥,當眾指責,會使其感到自尊心受傷,產(chǎn)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應多使用接納性的語言,即鼓勵和啟示性的用語,避免傷害性的語言,避免使用批評或責備的語氣。教師運用語言藝術進行教育還必須根據(jù)不同的對象,因時、因境采用靈活的方式,如對自尊心強、有逆反心理、脾氣暴躁、感情易沖動的學生,宜采用平等商討的語言;對善于獨立思考、自我意識強、感受力較強的學生,宜采用暗示、旁敲側擊或警句格言的點撥式語言;對性格內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則要用有層次、有步驟、逐漸深入學生心靈的漸進式語言等等。
六、帶著微笑去說話
在人際關系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微笑可以讓兩個不相關的人拉近距離,微笑可以消除緊張的氣氛,微笑更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在當今,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對老師嚴厲的硬性說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在友善的氣氛中,以平常談話的形式告訴他怎樣做會更有效。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不要吝嗇你的微笑和稱贊的話語,哪怕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學生感到你的親近,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從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關鍵,這就需要我們要俯下身看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我們只有使用合理的溝通方法,與學生的溝通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讓情感與認識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1:沂南縣第一中學 作者2:沂南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