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敬就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運用以情入文,情感溝通的方法,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動探究、領會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溝通,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形成喜歡語文課堂的情感態(tài)勢。
關鍵詞:學生 主體 主觀能動性 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比欢鴤鹘y(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氣氛沉悶,課堂效益很不好。長此下去必將引起一些厭學情緒。因此,要想學生積極、認真、負責地投入學習,我認為首要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又稱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類所特有的能動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存在于我們的頭腦里,人們只能用語言表達它,用文字記錄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觀事物。雖然只靠單純的意識不會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但是意識卻有一種本領,那就是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做,在實踐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去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從而引起物質具體形態(tài)的變化,這種力量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再難的學習內容,一個有興趣的學生總有辦法學懂;再易的內容,一個厭學的學生絕不會歡悅地去弄懂,也不會從中獲得成就感。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現代文課堂教學如何從新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擴展性思維,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運用以情入手,情感溝通,堅持學生的主體性的方法,效果較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動探究、領會課文,使課文的情感因素與學生的生活感受相溝通,撞擊出思維的火花?!敝袑W語文課多是文學篇章,而文學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中學生也處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當作品中的某種生活和學生的某種生活相似或相通時,教師恰當一點撥,就會產生情感對流,形成暢所欲言的態(tài)勢。而教師堅持上課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則更能引起學生積極去參與課堂。
一、利用語文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抓住人物形象引發(fā)學生內外聯想,激發(fā)情感文學是再現的藝術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藝術表現,散文中的人物更帶有原型的明顯痕跡。教學中教師利用藝術真實引發(fā)學生聯想生活真實,再回頭品味藝術真實,從而增強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學生的興趣也隨之調動起來。例如朱自清《背影》這篇散文,表現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之情。文章主要通過描寫父親的行動來刻畫形象。我教這一課,就讓學生帶著對自己父親的真切感、親昵感去體會父愛。我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文中的父愛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了一會兒說,父愛往往用行動而不用語言,作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得到。我接著引導,你們感受過深沉的父愛嗎?這一問,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了,紛紛談論起自己的父親如何如何愛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問,那么你對自己的父親是一種什么感情?學生又踴躍發(fā)言。然后我順勢轉入課文,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對父親的感情是什么。
2.抓住課文中的典型環(huán)境誘發(fā)學生去深切體會
文學作品中有不少藝術環(huán)境是作者精心描繪和有意安排的。這些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有的是作者身臨其境活動過的,凝聚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遇到這種情境,教師應把學生引入意境中去,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驗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
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關于課間看電影的情景就很值得體驗。我是這樣把學生逐步引入課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這句話中的“自然”一詞激問學生:為什么日本戰(zhàn)勝俄國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認日本戰(zhàn)勝俄國吧。學生很有興趣的看書揣摩,然后紛紛說不是,是日本人自以為是強國,狂妄自大的口氣,是作者對日本人的諷刺。我接著問圍觀槍斃中國人的鏡頭出現時喊“萬歲”,拍掌歡呼的“他們”是指誰,“他們”拍掌歡呼表明什么?學生根據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這個“他們”是前面認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國人能力的所謂日本“愛國青年”,他們拍掌歡呼是嘲笑中國人。我順勢利用學生的生活情理引發(fā)學生說,假如你們也在那里看電影,聽到這種拍掌歡呼聲將會怎樣?有什么感受?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我要痛罵他們,有的說我站起來走掉,但也有的說不一定,說不定也會隨大流拍掌歡呼,因為那時我們也不一定有覺悟,東京那些“清國留學生”不是還留著辮子嗎?不是還有中國人圍觀槍斃中國人并且喝彩了嗎?那時的中國有不少人精神還麻木,我又說作者當時什么感覺,表明什么。學生說“感到刺耳”“從此意見變化了”,表明作者覺悟早,是個愛國者。
3.利用學生的生活常識,吸引他們去領略
小說《孔乙己》刻畫了一個心理變態(tài)和性格扭曲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針對孔乙己一生置身于人們笑聲中的性格悲劇,上課伊始,利用學生都懂的生活常識導入對課文的講析。我說,同學們,一個思維正常、精神健全的人一旦被人嘲弄時會惱羞成怒,當即還擊。平時,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傻子、精神病人被人取笑逗樂時,他非但不惱怒,還說些令人發(fā)笑的話,這是他們生理上有毛病,性格變了型。今天我們所要認識的孔乙己,他生理沒毛病,不瘋也不傻,可是常被人耍笑戲弄,這是什么造成的?請大家看魯迅是怎樣揭示這一問題的,他筆下的孔乙己是個什么形象?這個新奇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閱讀,聽講,思考。課文講析完,學生順理成章的認識到,孔乙己這個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讀書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觀念毀滅了他,封建科舉制度摧殘了他。他的一生是充滿笑聲的悲劇。這樣用學生熟知的常理與課文的情理相溝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二、增強參與意識,體現學生的主導性,堅持主體性原則
堅持主體性原則,即堅持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讓學生主動活潑的發(fā)展。堅持主體性原則,教師就要講民主,變課堂為學堂與講堂結合;變只傳授知識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結合;讓學生從沉重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抬起頭來聽課,挺起腰板走路,讓學生有較充足的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時間。堅持主體性原則,就要堅持共性與個性一起抓,既注意對共性的全體全面的培養(yǎng),又要注意對個性的發(fā)展,特別是要重視對創(chuàng)造個性的培養(yǎng)。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個決策者,而不再是執(zhí)行者”,學生能否積極主動的學習,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初中階段學生已能獨立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所以在學習時,可以適當多給一些機會讓學生自己學習。如果課堂上有某個同學的問題把老師要教學的思路打斷了,我們不妨停下來,當即研究一下這些同學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充分尊重,學生自然敬重老師,也會更努力地思考與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另外,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也是堅持學生主體性學習的表現。學生自小有許多個性表現,有的不怕困難,自信十足,獨立性強;有的堅持性強,情緒熱烈而穩(wěn)定,有較強的探索動機。但這些品質往往被學生的頑皮、任性、內向、古怪等超越常規(guī)的現象所掩蓋,因而有時得不到教師的贊賞與肯定。因此,教師應充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不能只是表揚那些順從、聽話,會來事的學生,而應經常關愛、鼓勵那些敢于提問,經常有新觀念,有堅持性的學生,使其創(chuàng)造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賈馥茗.《教育認識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虎門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