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王成恩
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許多教師把不少精力放在了如何制作精美的課件上。而最基本、最常用的米尺、三角板等在正式的公開課、評優(yōu)課上難覓蹤影。加之教材幾經(jīng)更換,學校訂購的配套教具能適應新教學需要的越來越少,而教師中也很少有人能自制教具。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
[案例一]《分米、毫米的認識》
創(chuàng)設情境:動畫展示孩子們喜歡的孫悟空,同時配音:孫悟空的金箍棒可長可短,長的時候可伸到1米、幾米、幾百米,甚至伸到天上去,短的時候可縮到1分米、1厘米甚至1毫米……同時課件展示伸長1米的金箍棒及縮短到1毫米的金箍棒。因為1毫米的金箍棒在課件上很短,于是就出現(xiàn)了將1毫米放大的畫面,放大之后的1毫米正好與原來課件上1分米的長度一樣長,并且兩個長度同時呈現(xiàn)在一個視窗內(nèi)。教師及時引導學生捕捉數(shù)學信息:從剛才的故事中你能找出哪些數(shù)學知識?接著運用課件展示學生使用的直尺,一一認識分米、毫米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這樣的故事情境制作精美,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看似無可挑剔,可當教師運用課件顯示出生活中的各種物品,讓學生填出合適的長度單位時,卻出現(xiàn)了令人尷尬的局面。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床長2, 課桌高約7,等等,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絕大多數(shù)學生填寫了床長2厘米、桌子高約7厘米;個別學生填床長約2米,桌子高約7分米;還有的學生填床長2分米,桌子高約7毫米。課下,我詢問了學生的想法,多數(shù)學生說看到課件上顯示的床、桌子就那么長。看來,學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課件演示和生活實際這二者的關(guān)系。
[案例二]《厘米和米》(蘇教版二年級上冊)
教師在利用課件演示講解完厘米和米的知識后,讓學生做第53頁的“想想做做”。
4.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1)床長2 ( )。
(2)粉筆盒高8 ( )。
(3)鉛筆長20 ( )。
(4)旗桿高15 ( )。
生1:床長2厘米。
師:你能用手比畫一下2厘米多長嗎?
生1:大約這么長。(學生用手勢比畫的長度正確)
師:那為什么說,床就只有這么長呢?(邊說邊用手表示長度)
生1:在課本的59頁第4題有呀,2厘米多一點。
(許多同學疑惑地把書翻到59頁,果然有一幅圖,長方形,長2厘米多,寬1厘米多,標有漢字“床”)
師:你知道床是做什么用的?
生1:睡覺用的。
師:(手示2厘米)這么長的床,人能睡得下嗎?你家的床有多長呢?
生1:我家的床有兩張課桌這么長。
師:兩張課桌這么長的床,長度是2厘米嗎?
生1:應該是2米。
師:對。床的長度應該是2米。59頁這張圖是床的示意圖。如果畫成真的2米,那我們的書該有多大呀。
生2:旗桿高15厘米。
師:你能指出15厘米有多高,或者說說和什么東西一樣高嗎?
生3:15厘米這么高。
(學生拿起20厘米的塑料尺,握住5厘米,準確地豎起了15厘米)
師:你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么高(手示15厘米)的旗桿呢?
生3:星期天爸爸帶我上街時買的,是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現(xiàn)在還插在我的寫字臺上呢。我量過,旗桿就是15厘米高。
師:不錯,你說的那種旗桿,是插在桌子上的旗桿。但我們平常說的旗桿,是早晨升旗時用的,那種插在地上、有五層樓房那么高的旗桿。這樣的旗桿是不是15厘米高呢?(學生紛紛舉手)
[思考]
2厘米長的床,20米長的鉛筆,15厘米高的旗桿……你別以為是學生在搗蛋,他們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是十分認真的;更別認為他們笨,從他們的回答中閃現(xiàn)出了思維的火花。這種思維的火花同時也暴露出我們的教學出了問題。問題在哪兒呢?
經(jīng)過反思,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厘米、分米、米等長度的認知完全建立在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之上,課件雖起到了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長度單位概念并理解它們之間進率換算的作用,但由于對實際長度的放大、縮小等技術(shù)處理,在客觀上使這種理解已經(jīng)變得抽象化,學生的思維脫離了實際長度的表象支撐,這樣就造成了學習上的困難。翻開課本,發(fā)現(xiàn)教材在知識的呈現(xiàn)上也與《分米、毫米》這節(jié)課的課件一樣,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都是將實際長度進行放大或縮小,這不利于學生依賴實際長度的表象來建立長度單位的概念。雖然這些實際物體的課件制作很精美,但學生的學習僅僅依賴于課件所顯現(xiàn)的物體的長度,思維缺乏表象支撐,就會感到特別抽象,只能靠記憶來記住一些結(jié)論。雖然第二個案例中的教師在處理這樣的尷尬問題時很巧妙,但我們?nèi)匀粡慕虒W效果中明顯地看出:因為學生的思維離開實際長度表象的支撐,就失去了思維的源頭活水。除了少數(shù)尖子生外,大多數(shù)學生在換一個類似床長2 (填上合適單位)的填空題時仍然感到困難。
[案例修改]
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教學這部分內(nèi)容時,我們可以這樣修改。
在使用課件的同時,每次演示后均加入在實物尺子上尋找實際長度的活動。比如,在通過課件讓學生認識了1分米之后,迅速讓學生在實物直尺上找出10厘米的長度。通過用手勢表示出來、找一找身邊這么長的物體、畫一畫1分米的線段等一系列活動加深學生對1分米長度單位的印象,并進行一系列相關(guān)表述物體長度的訓練。在找一找的活動中,還可提醒學生:“你還能在直尺上的其他地方找到同樣長的1分米的長度嗎?”這樣學生就可能會找到很多這樣的1分米,如2~12厘米、3~13厘米、4~14厘米等等。
而在利用課件認識了1毫米之后,同樣安排學生在實物米尺上找一找1毫米、2毫米、5毫米、10毫米等,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厚、1毫米長的物體的長度等。教師有必要演示并出示各種厚約1毫米的卡:如工資卡、醫(yī)療保險卡……讓學生感知并加深1毫米的長度概念。學生在頭腦中有了實際長度作表象,就不再是機械記憶,而是形成了鮮明的印象,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有了這樣的方案改進,我相信教學中才能夠真正在學生大腦中建立起長度單位的概念,形成以實際長度為表象、以邏輯推理為核心的良好的認知狀態(tài)。因此,在進行上述內(nèi)容的教學時,我們應當認真分析教學內(nèi)容,揚長避短,靈活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shù)成為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助理”,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山東省臨沭縣蛟龍鎮(zhèn)三株希望小學 276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