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和平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使自己的教學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語文教學成為切實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育過程。
關鍵詞:新課標 知識結構 角色觀念 教學方式
鄧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則空前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指導思想。新課標要求:“高中語文課程應聯(lián)系學生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溝通古今中外,面向未來世界,應以專門性和綜合性、邊緣性相結合的學習內容,向學生展示層次多樣的語文課程圖景,提供豐富的語文營養(yǎng)和多向度發(fā)展的途徑,也給語文課程自身增添生長活力?!?/p>
“高中語文課程,無論必修還是選修,其內容和目標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注意和現(xiàn)代生活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現(xiàn)代的思想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對于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作品,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的觀念,在歷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學習方式和教學評價手段也應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p>
這是個提綱挈領的論述,其原則精神貫穿在新課標的各個部分。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教學方式,才能適應新世紀高中語文教育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課標下,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
一、加強學習,不斷豐富知識結構
開放的教學內容是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毙抡n標強調“教科書應有開放性”,在合理安排課程計劃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fā)和選擇的空間,也要給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余地,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包括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許多教師長年使用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熟悉到上課時甚至不用翻書,并以此自鳴得意。但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這樣一成不變的知識結構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的。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與時俱進,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同步發(fā)展。只有不斷進步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不斷進步的學生,“學而不
厭”成為空前重要的教師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二、轉變角色,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重新進行了定位。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喋喋不休的說教者。教師應有民主意識,要善于創(chuàng)設課堂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淡化課程執(zhí)行中的預定性和統(tǒng)一性,注重對話過程中的再現(xiàn)性和多樣性,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不以有限的結論鎖定無限的對話進程。
一些教師知識廣博,對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情不自禁地大講自己的體會,將學生的大腦變成了自己思想的跑馬場,而學生只能成為教師的傾聽者和仰慕者?;蛟S學生在傾聽中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但這與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相比則顯得遠遠不夠。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適合大學,但不適合于中學。教師所擁有的知識是用來幫助學生思考的,而不是用來填塞學生的大腦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妨“低調”一些,將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在學生的思想縱情馳騁的過程中,適當?shù)丶右砸龑Ш忘c撥,促使他們的思考更有序和有效,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三、鉆研教法,靈活組織教學活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多層次的教育目標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確定恰當?shù)慕虒W模式和方法,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少做或不做無用之功。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分段、概括段意、提煉中心思想、處理課后練習幾乎是每篇課文必備的環(huán)節(jié),程式化的教學常常造成“老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尷尬局面。
新《語文課程標準》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不同, 對課堂教學的設計也應該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并存。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不過要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思路。有的課,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思路。有的課以合作為主,先分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組之長,師生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學習其他段落。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該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字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時代在進步,事物在發(fā)展,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作為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努力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
作者單位:重慶市云陽盤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