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琴
【摘 要】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以人為本,能體現(xiàn)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人為本;任務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 633.4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1-1270(2009)4-0094-01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任務型教學法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運用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精心設計任務
精心設計操作性強的任務化活動是成功教學的首要條件。學生要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學習語言,積累學習經(jīng)驗和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可在真實生活中選擇適合課堂上開展的真實生活任務,如:課堂內外的英語學習與訓練活動、與國內講英語的人特別是外國人進行直接的交往、閱讀英語文獻、收聽或收看英語音像節(jié)目,以及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渠道進行間接的交往。
源自生活的真實任務有時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并無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往往不能直接選用真實生活任務,而要對源自生活的任務加以設計,使其成為可以在課堂上展開的、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的任務。如在教《新目標英語》Grade9,Unit15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呈現(xiàn)一張海牛的畫面。對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包括有關海牛的描述,如何保護瀕危動物,以及動物園是否有利于動物的健康等。
二、適時呈現(xiàn)任務
任務呈現(xiàn)是任務型課堂教學應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任務的不同時間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應呈現(xiàn)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化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于體現(xiàn)任務的真實性。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一開始不呈現(xiàn)任務,而只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后再呈現(xiàn)任務和讓學生完成任務,那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那么強烈。仍以Grade9,Unit15為例,教師可接著上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話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在屏幕上呈現(xiàn)一些有關環(huán)境污染的畫面:有交通堵塞的畫面、有浪費水電的畫面、有白色污染的畫面等等。教師引導學生談論畫面中的污染現(xiàn)象。從而引出1a中的句子,并把它們呈現(xiàn)在屏幕上。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時,其學習動力大大加強,相關語言知識和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完成任務時也有一種“有備而戰(zhàn)”的自信,交際時有更多的學生能得心應手,完成任務的速度和質量也有很大提高。
三、充分準備執(zhí)行任務
執(zhí)行任務的準備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
教師設計了教學任務之后,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應該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因為對學生來說,任務是有知識差距和文化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學生缺乏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識在學習教學內容之前完成這個任務,他們需要通過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這個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通常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
(一)語言知識學習
語言知識學習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知識(語音、詞匯、句型、語法等)教學。任務型教學強調知識教學要與任務相關,也就是說,知識本身應該是學生完成任務所必須掌握而學生在此之前所缺乏的(即知識差距)。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任務對知識的需要。
(二)文化、信息教學
如果學生完成任務存在一定的文化和信息等差距,或教學內容包含了文化和信息內涵,則需要教師進行相關的文化和信息教學。
(三)語言技能訓練
語言技能訓練就是通常所說的聽、說、讀、寫訓練的教學。任務型教學強調技能教學與任務相關,也就是說,技能本身應該是學生缺乏的而且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技能(即技能差距)。在技能訓練過程中,應注重任務對技能的需要。
任務型的語言技能訓練與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程序并無本質的區(qū)別,但教學過程必須圍繞任務的完成而進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運用學生正在學習的知識與技能來完成任務,也就是說,教學中應該在新的知識、技能與運用之間建立直接的關聯(lián),使學生既掌握知識與技能,又形成運用這些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四、任務成功完成
任務的成功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任務安排在教學內容完成之后或是課堂教學的最后階段,也可以安排在課后完成。短期任務可直接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完成,長期任務則可以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對能力要求較高的任務,可以要求學生集體完成;對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務,可以要求學生單獨完成。如本課圍繞著怎樣保護環(huán)境,要求學生根據(jù)2a中提出的詞組,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模仿右邊的對話,兩人一組進行操練。在學生進行操練的同時,教師巡視課堂,檢查學生的進展,必要時提供幫助。最后,抽查幾組學生的對話,必要時及時給予適當?shù)墓膭睢_@樣,不僅可以使課文內容復現(xiàn),強化信息的輸出效果,更培養(yǎng)了學生模擬實踐,運用語言的能力。
五、科學評價過程與結果
新課程標準強調,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能對教學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評價要體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因此,教師要注意將評價貫穿始終,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繼續(xù)進步,不斷發(fā)展。
總之,任務型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較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