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重新闡釋文藝的社會之維

        2009-10-10 05:27:06李世濤
        藝術百家 2009年5期
        關鍵詞:美學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詹姆遜

        李世濤

        摘 要:詹姆遜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最重要的理論資源,總結了西方當代文藝闡釋思想的經(jīng)驗、教訓,重新認識了文藝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政治無意識”概念,并把它作為文藝闡釋的目標;詹姆遜的文藝闡釋學具有重視重寫、馬克思主義、文本、文本及闡釋的語境等特點。正是通過這一切,其文藝闡釋建立起了社會與文本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平衡,克服了輕視社會因素或輕視形式作用的弊端。這樣,它既具有鮮明的特色,又推進了西方文藝闡釋學和馬克思主義文藝闡釋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詹姆遜;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藝闡釋學;目標;特點;美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J01文獻標識碼:A

        在詹姆遜的文論構成中,文藝闡釋學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詹姆遜的文藝闡釋學既是其整體學術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理解其學術思想的關鍵。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文論傳統(tǒng)的基礎上,詹姆遜積極地吸納西方現(xiàn)當代的學術成果,勇于探索,建立起了能夠滿足時代要求的、有鮮明特色的文藝闡釋學。

        一、詹姆遜文藝闡釋學誕生的背景

        “新批評”是詹姆遜從事文藝闡釋研究的一個背景。我們知道,由于長期受到經(jīng)驗主義、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的熏陶,英美理論界排斥理論、宏觀研究,重視局部的、經(jīng)驗性的、實證性的研究,這種氛圍孕育了“新批評”的背景。從表面上看,“新批評”重視文本的音律、節(jié)奏、結構、敘事、風格等形式因素,重視文本的“細讀”。但是,最為關鍵的是它對文本自足性的強調?!靶屡u”總結了現(xiàn)代主義文藝的特點,吸收了現(xiàn)代文藝理論的成果,強調文藝文本的獨立性、自足性和封閉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新批評”不惜以“意圖謬誤”、“感受謬誤”為借口,切斷了文本與作者、讀者、時代背景、社會的聯(lián)系,構建了一個封閉的文本,然后再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以期科學而客觀地把握文本的意義?!靶屡u”立足于現(xiàn)代主義文藝,闡釋了形式的作用,也說明了一些文藝現(xiàn)象,但應該承認,由于割裂了文藝與社會、歷史的聯(lián)系,它的根基出了問題,也無法從根本上說明文藝現(xiàn)象,并且排斥從政治、階級、歷史和社會的角度研究文藝。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文藝極力擺脫社會、政治的束縛,成了滿足個體的審美趣味和心理的工具,也成為他們逃避社會、拒絕變革的世外桃源。詹姆遜對此體會深刻:“在社會和政治的文化文本與非社會和非政治的文化文本之間進行的這種區(qū)分要比犯錯誤更加嚴重:就是說,這本身已成為并強化了當代生活中的物化與私有化傾向。這樣一種區(qū)分重新證實了在公有和私有之間、社會和心理之間、政治和詩歌之間、歷史或社會和‘個人之間那種結構的、經(jīng)驗的和概念的鴻溝,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有傾向性的社會生活法則,它嚴重地傷害了我們作為單個主體的生存,麻痹了我們關于時間和變化的思考,正如它使我們完全脫離了我們的言語本身一樣。”①(針對這種情況,詹姆遜提出了克服其困境的辦法:“克服這些限制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取得這樣的認識,沒有事物不是社會的和歷史的,確切地講,一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政治的?!?②(而且,“新批評”雄居英美理論界幾十年,它從思維方式、文藝觀念、批評方法等方面對美國的文藝理論與批評產生了深刻的、不良的影響。由于割裂了文藝與社會的聯(lián)系,“新批評”陷于了封閉的“文本”分析,放逐了文藝研究的政治、階級的視角,它也成為排斥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主要力量。詹姆遜對此非常反感,也力圖改變、糾正其流弊,特別是它對政治、階級等社會因素的排斥。因此,“新批評”既是詹姆遜極力反對、糾正的對象,又是他從事闡釋理論研究的語境。

        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和解構主義也是詹姆遜的文藝闡釋理論的一個背景。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文論都是俄國形式主義的發(fā)展和延伸,它們注重分析文本的形式,以其科學性見長,其本質上屬于形式主義文論,它視文本為獨立、自足的客體,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也割裂文本與社會的聯(lián)系。按照伊格爾頓的說法,解構主義是1968年“五月風暴”的產物,一批結構主義者無力在現(xiàn)實中反抗資產階級,就退而求其次,在由符號構筑的世界中反抗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其政治追求并沒有消失殆盡,但是,其現(xiàn)實性也是比較隱蔽的、隱晦的。而且,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都存在著共性,諸如反對歷史進步、目的論、本質主義、總體性、整體、中心等等。其中,解構主義走得更遠、更為極端,它反對中心意義、固定意義和單一的意義,不遺余力地否定闡釋的客觀性,結果也拒絕了闡釋的積極意義。詹姆遜并沒有全盤否定結構主義,而是采用了一種“借力打力”的策略,即吸收了它們(特別是列維-斯特勞斯、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的諸多優(yōu)點,同時也堅決反對解構主義對總體性、整體的否定,糾正其偏頗,以重建闡釋的基礎、客觀性和可能,重新發(fā)掘被它們所壓抑的歷史和社會因素。實際上,詹姆遜只是從新的角度利用了后結構主義,并沒有徹底地否定它:“后結構主義理論應該被理解為替代性的闡釋學,而不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反闡釋學?!?③

        二、文藝闡釋的目標:政治無意識

        政治無意識與文藝如影隨形,作為內容散布于文藝的各個層面,也成為文藝闡釋的重要對象和目標。這里,我們將分析詹姆遜闡釋這個問題的具體語境,以及他對“政治無意識”的理解。

        1、“政治無意識”概念的語境

        文藝與政治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既古老又緊迫的問題。說它古老,是因為自從產生了文藝,這個問題就開始存在;說它緊迫,是因為它是不同時代都面臨的問題,不同時代對它的解釋也有很大的差異、不同,同時,在理論上很難闡述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實踐中也很難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我們基本上可以把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劃分為三種傾向:文藝與政治無關;文藝就是政治;文藝脫離不開政治,但文藝不能等同于政治,應該視具體情況判斷它們的關系,這種傾向又可以細分出若干具體的觀點。而且,支持這些觀點的例子是比比皆是。就第一種傾向而言,這是“純審美”或“審美無功利”論者的基本觀點,也獲得了唯美主義、形式主義、現(xiàn)代主義等文藝思潮、流派和理論家的支持。這種觀點認為,文藝是獨立的、自治的、審美的自足體,它主要關涉人的情緒、感受、想象、自由,它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擔政治的義務,涉足政治只會削弱其獨立性、價值和功能。第二種傾向把文藝與政治等同起來,這在歷史上也不乏其例,例如,一些庸俗馬克思主義者就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jīng)濟、階級地位決定文藝的性質、價值和功能;任何文藝都隸屬于特定的階級、政黨,都具有階級性、政治性和黨派性,根本不存在完全脫離政治的文藝;強調文藝就是政治,就是強調文藝的意識形態(tài)性,強調它應該通過其意識形態(tài)為特定的階級與政黨服務、宣傳,并反對其他敵對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事實上,就是20世紀后期興起的歐美的“文化研究”也強調文藝的寬泛意義上的政治性。就第三種傾向而言,它應該是大多數(shù)人的傾向,只不過它僅僅是一個大致的劃分,具體來說,持這種傾向的觀點大都搖擺于政治與文藝之間,但是,有的觀點更傾向于政治,有的觀點更傾向于文藝自身。實際上,這些觀點也沒有從理論上說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實踐中也很難把握其分寸。

        正確地回答文藝與政治的關系的問題,既是詹姆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也是其文藝闡釋學所應該解決的基本問題。否則,就無法將其思想貫穿于其文藝理論與批評。具體來說,詹姆遜面臨著馬克思主義、“新批評”和后結構主義的三重挑戰(zhàn),這也是他從事理論研究與批評的現(xiàn)實語境。如何既吸收其成果,又有效地應對這些挑戰(zhàn),是時代對詹姆遜提出的難題。但是,詹姆遜迎難而上,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針對美國批評界(特別是“新批評”)的缺陷,吸收了當代學術研究的成果,出色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西方社會科學對社會的發(fā)展有不同的看法和描述,但是,馬克思主義以其鮮明性、獨特性而居于重要的地位。其中,重視階級、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征。熟悉馬克思主義的讀者,都可能對這一段話耳熟能詳:“到目前為止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 ④(這段話明確地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對階級斗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事實上,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思想比此要豐富得多。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必然的、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階級斗爭的形式多種多樣,或激烈或緩和,或公開或隱蔽,或直接或間接,但都是對抗性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杠桿”,離開了階級斗爭,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進步,大體說來,階級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不但表現(xiàn)在矛盾集中的政治領域、經(jīng)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也表現(xiàn)在文藝、文化、哲學、思想、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及其斗爭方面。由此出發(fā),階級分析也是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文化問題的重要視角與工具。具體到文藝理論與批評方面,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非常重視從政治、階級的角度分析文藝問題,并取得了一批堪稱典范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擴大了文藝研究的對象、拓展了文藝研究的視野、克服了傳統(tǒng)研究的局限,也為我們留下了一批豐厚的理論遺產。但是,也應該承認,由于某些馬克思主義者片面地強調文藝與政治、階級的關系,結果抹殺了文藝的特殊性,要求文藝成為宣傳工具和階級斗爭的武器,淪為政治的“傳聲筒”;庸俗馬克思主義甚至把文藝與政治、經(jīng)濟等同起來,機械地看待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在蘇聯(lián)和中國,這種現(xiàn)象并不少見。它們所表現(xiàn)出的簡單化、庸俗化和機械論傾向都影響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的健康發(fā)展,也給它帶來了不好的聲譽,甚至還成為反對從政治、階級角度闡釋文藝的借口。這種情況在西方文藝理論界同樣存在。

        對于詹姆遜來說,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還面臨著另一種困境: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zhàn)格局中,為了反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美國極力反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被作為意識形態(tài)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學術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及其研究被打入了冷宮,美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自然也難逃厄運。這些因素影響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fā)展,從政治、階級角度探討文藝問題,幾乎成為禁忌。

        “新批評”獨霸文藝批評、研究是詹姆遜從事文藝研究的具體語境。“新批評”首先有冷戰(zhàn)的背景,是冷戰(zhàn)思維在文學領域中的表現(xiàn)之一,也適應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需要。同時,“新批評”也是經(jīng)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的產物,它割裂了文藝與社會的聯(lián)系,進行孤立的、封閉的“文本”分析,結果排斥了文藝研究的政治、階級的視角,甚至也成為排斥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主要力量。

        此外,結構主義等形式主義文論和解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也是詹姆遜闡釋“政治無意識”的一個背景。實際上,形式主義注重分析文本的形式,它視文本為獨立、自足的客體,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進行研究,也從某種程度上割裂文本與社會的聯(lián)系。解構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則更為極端地反對宏大敘事、歷史進化、總體性、中心等等,它們反對固定的意義和指涉物,都挑戰(zhàn)了闡釋和闡釋的客觀性、有效性,并極力排斥文藝的社會、歷史因素。

        這樣的背景促使詹姆遜注重從社會、政治、階級等因素研究文藝,這些因素成為其理論創(chuàng)造的具體語境,也同樣是其“政治無意識”理論的具體語境。

        2、“政治無意識”概念的含義

        基于其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針對英美文藝理論界長期地拒絕文藝的歷史、社會維度及其惡果,也出于對批評界壓制、拒絕政治闡釋的反彈,詹姆遜積極尋找解決這種困境的途徑。為此,他轉向文藝的社會、歷史維度,并在其最重要的文藝理論著作《政治無意識》中重提政治、階級闡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書將論證從政治方面闡釋文學文本的優(yōu)先性。它不是把政治視角視為一種補充方法,也不是將其作為當前流行的其他闡釋方法——精神分析或神話批評的、文體的、倫理的、結構的方法——的選擇性的補充,而是作為一切閱讀和闡釋的絕對視域?!?⑤

        在西方文藝理論史上,不少的理論流派都重視文藝的社會性,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繼承和發(fā)揚了這個傳統(tǒng),并特別地強調了文藝的政治性、階級性,詹姆遜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但是,詹姆遜的創(chuàng)造性和意義在于他針對文藝生產的實際,結合當代西方學術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深刻而細膩地闡釋了文藝的政治性、階級性,挖掘了被其他理論所忽視、壓抑的政治因素與階級因素。這樣,詹姆遜就能夠“發(fā)別人之未發(fā)”,對文藝的政治性、階級性的闡釋就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歷史的高度,其恢宏的視野、歷史感和深刻性都使他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當代其他的理論流派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這樣的成就也奠定了詹姆遜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史和西方當代文藝理論史上的地位。其中,詹姆遜對文藝的政治性、階級性的闡釋,主要體現(xiàn)于其“政治無意識”的概念上,“政治無意識”成為他的文藝闡釋的重要內容或目標。這也是我們這里著重研究這個概念的原因。

        詹姆遜提出了“政治無意識”的概念,并廣泛地使用過它,但沒有明確地界定過它。從他對這個概念的運用中,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它。

        第一,從內容上看,“政治無意識”指的是真實的歷史或歷史的真實(當然也包括真實的現(xiàn)實)。在詹姆遜看來,從理想或抽象的角度看,真實的歷史是存在的,但是,它是潛在的、間接的,需要通過挖掘才可能彰顯出來;從其現(xiàn)實存在狀況而言,它是被壓抑的、被歪曲的、被遮蔽的,只有通過糾正這些錯誤,它才可能恢復其本來的面目和真實性。在這種意義上,詹姆遜強調了“政治無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正是在探尋那種未被擾亂的敘事的蹤跡的過程中,通過把被壓制、被埋沒現(xiàn)實的基本情況恢復到文本表面,政治無意識學說才找到了其作用和必要性?!?⑥

        具體而言,詹姆遜認為,作為“缺席的原因”,真實的歷史、歷史的真實、現(xiàn)實和拉康意義上的“真實”,都是本體性的存在,它們類似于康德的“物自體”概念,是非敘事的、是不能夠被表現(xiàn)的。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文本、文本化一步步地接近它們。這些東西恰好就是“政治無意識”的內容,也是“政治無意識”理論所要探究和揭示的對象。但是,它們卻被壓抑、歪曲和遮蔽了,因此,需要恢復其本來的面目。

        第二,“政治無意識”是一種呈現(xiàn)真實的歷史、現(xiàn)實的敘事。詹姆遜認為,歷史、真實和現(xiàn)實是本體性的存在,它們無時無處不在,但又是不可能被表現(xiàn)的,只有通過文本、文本化才能接近它們,也就是說,只有借助于敘事的,它們才能為我們所接近、體會和認識。文藝是一種社會的象征性行為,它始于對客觀現(xiàn)實或歷史處境的第一次重寫并形成了“潛文本”,在重寫“潛文本”的基礎上,才形成了個別的文藝的文本或文化客體,也可以說,只有經(jīng)歷過兩次重寫,才能形成文本。實際上,這兩次重寫都包含了敘事的成分,只有通過敘事,真實的歷史和現(xiàn)實才可能被呈現(xiàn)出來。因此,也可以把“政治無意識”理解為一種呈現(xiàn)歷史、真實和現(xiàn)實的敘事或機制,歷史、真實、現(xiàn)實只能存在于這種敘事中。此外,“政治無意識”還包含了烏托邦或集體的愿望,通過這種機制,我們還可以認識這些體現(xiàn)了人類的自由、欲望和愿望的烏托邦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敘事也可能壓抑、歪曲、遮蔽歷史的真實。我們知道,作為一種社會的象征性行為,文藝是對現(xiàn)實存在的社會困境的想象式的解決,其中,必然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的運作,這樣也就可能壓制、歪曲或遮蔽真實。我們在說明詹姆遜闡釋學的狹義的政治層面的時候,曾經(jīng)談到過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所舉的卡都維奧族(Caduveo)的例子,卡都維奧族通過“面飾”的“純視覺”的形式想象性地解決了他們在現(xiàn)實中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的困境,這實際上也是意識形態(tài)參與運作的結果。詹姆遜通過這個例子揭示了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性——文本是對現(xiàn)實困境的想象性的解決——既反映了現(xiàn)實的矛盾,又以想象遮蔽了矛盾,并發(fā)現(xiàn)了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的緊密聯(lián)系:“從這種視角看,意識形態(tài)不是用于傳達意義或進行象征性生產的某些東西;毋寧說,審美行為自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而且,審美或敘事形式的生產應該被視為依其自身規(guī)律進行的意識形態(tài)行為,其作用就是為難以解決的社會矛盾提供想象性或形式的‘解決?!?⑦(既然這種敘事機制可能呈現(xiàn)真實也可能歪曲真實,當我們把“政治無意識”理解為一種呈現(xiàn)歷史、真實和現(xiàn)實的敘事時,就預示了“政治無意識”的另一個功能:“肯定政治無意識意味著我們從事著這樣的最終的分析,并且為探尋作為社會象征性行為結果的文化產品解碼的多種方式?!?⑧(也就是說,“政治無意識”的這個功能有助于揭示這種敘事機制對真實、歷史的歪曲或遮蔽,幫助我們獲得真實的歷史或現(xiàn)實,它可能因此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祛神秘化”機制。這也是詹姆遜推崇“政治無意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學說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又吸收了西方現(xiàn)當代學術的成果;既開拓、豐富與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又克服了西方現(xiàn)當代學術流派的片面性,它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今學術成果成功地結合的一個典范。因此,我們可以說,雖然詹姆遜不回避其他闡釋方法的局限,但是,他并沒有拒絕它們,而是積極地肯定了它們的優(yōu)勢、吸收了其成果(例如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等等)。同時,詹姆遜肯定了“政治無意識”學說的終極的優(yōu)越性:“它謀求一種同上述種種闡釋學對立的闡釋學,但是像我們將看到那樣,與其說它是要否定上述那些特定闡釋符碼,棄置它們的發(fā)現(xiàn),倒不如說它是要通過爭論取得對它們最終哲學和方法論上的優(yōu)先性。那些特定的闡釋符碼見識在全局上是有局限的,這種局限在于它們解釋和建立它們的研究對象的狹窄和局限的方式,也同樣在于它們自身的環(huán)境根源?!?⑨

        通過“政治無意識”,詹姆遜把文藝置于具體的社會歷史語境,從文藝與社會的互動出發(fā),揭示文藝與社會、歷史的聯(lián)系,特別是文藝的社會意義,能夠克服純審美主義的偏見。從研究方法看,詹姆遜以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為主,吸收了形式主義、解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等其他研究方法的成果;既有其立足點,又能博采眾長,克服了單一研究方法所導致的片面性。我們知道,長期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闡釋由于過于強調文藝的社會性,特別是經(jīng)濟因素的決定作用,從而被視為庸俗經(jīng)濟學而屢遭病詬,當然這種指控有其片面性。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某些馬克思主義文藝闡釋確實沒有能夠揭示出文藝的審美特點,也缺乏對文藝形式因素的足夠重視。從這方面看,詹姆遜的這種分析模式建立起了文藝文本的內容與形式、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現(xiàn)實與文本、個人與集體(階級)、審美與社會、自律與他律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并顯示了馬克思主義之于闡釋的優(yōu)越性:“本書的基本論題之一將是以馬克思主義對其他闡釋模式或體系之歸類;或以方法論來說,后者的局限性總會被克服,并且它們更為實證的探求作為一種對它們的精神操作在根本歷史化上的保留,這樣不僅分析的內容,連分析方法本身也被算作‘文本或現(xiàn)象加以說明?!?⑩(因此,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理論,既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研究的領域,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闡釋。

        三、詹姆遜文藝闡釋理論的特點

        1971年,詹姆遜發(fā)表了《元批評》,這篇論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闡釋思想。當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與形式》雖然主要研究其“辯證批評”,但也涉及并發(fā)揮了類似的闡釋思想。十年之后,詹姆遜出版了其重要著作《政治無意識》,在這部著作中,他深化、系統(tǒng)化了原來的文藝闡釋思想,并建立起了獨具特色的文藝闡釋理論。其中,第一章的標題就是《論闡釋:文學作為一種社會象征性行為》。此外,其他一些論著也涉及了他的文藝闡釋思想。綜合這些論著,結合西方闡釋學和馬克思主義文藝闡釋思想,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文藝闡釋理論的一些特點。

        第一,闡釋就是“重寫”、“強有力的”改寫。

        實際上,任何闡釋都是運用一種主符碼對文本的“重寫”或“改寫”。也就是說,闡釋本身“總是預先假定的,即使不是無意識本身的概念,那么至少是某種神秘化或壓抑的作用過程,依據(jù)它闡釋想要去尋找顯在東西后面的潛在的意義,或以一種更基本的闡釋符碼之更強的語言重寫一個文本的表面諸范疇?!盉11(我們知道,文本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闡釋有不同的結果,這是由運用不同的闡釋主符碼所導致的后果。對于詹姆遜來說,他的闡釋是對倫理批評所所進行的“強有力的”改寫:“他(詹姆遜——引者注)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任何倫理批評的沖動,轉向另一種批評,這種批評將所有的道德內容看作實質上最終是政治的關切和利益的升華。政治——政治價值、政治利益、政治制度、政治實踐——是象征性行為的終極內容(……)。”B12(其目的是要置換出文藝的被壓制的政治因素,它實際上也是作品的最重要的內容。

        第二,馬克思主義是詹姆遜的文藝闡釋理論的最重要的理論資源。

        他認為,馬克思主義的闡釋主符碼是“生產方式”,它是一切闡釋的“絕對視域”,即“把馬克思主義的批評洞見作為理解文學和文化文本終極語義的先決條件來加以辯護。”B13(對于詹姆遜來說,現(xiàn)代文藝批評流派豐富多彩,其闡釋主符碼各不相同:精神分析批評的闡釋主符碼是欲望,經(jīng)典存在主義的闡釋主符碼是焦慮和自由,結構主義的闡釋主符碼是語言,此外,原型批評、現(xiàn)象學等批評流派也各有其闡釋的主符碼。這些闡釋主符碼各有其關注點和優(yōu)勢。但是,它們也都存在著其難以克服的局限:“那些特定的闡釋符碼見識在全局上是有局限的,這種局限在于它們解釋和建立它們的研究對象的狹窄和局限的方式,也同樣在于它們自身的環(huán)境根源。”B14為此,詹姆遜要通過爭論以取得馬克思主義及其闡釋主符碼在哲學和方法論的優(yōu)先性。也就是說,他首先要確定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先性和基礎地位,然后再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闡釋主符碼,以它去分析、改寫和吸收其他闡釋主符碼。我們也應該這樣來看待它與西方闡釋學的關系:“闡釋學和馬克思主義是詹姆遜理論的辯證的兩極,它們不能夠被理解為二者的簡單相加?!盉15

        但是,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在詹姆遜闡釋中的作用呢?戴維?舒衛(wèi)(David Shumway)認為,如果從兩種角度閱讀詹姆遜,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如果說詹姆遜為了獲得文本的有效意義而熱衷于提供一種馬克思主義方法的話,那么,這將嚴重地削弱了其理論化的動力,他實際上是為了改變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分析。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認為他試圖說明馬克思主義前提所賦予的解釋的可能性條件的話,那么,通過闡明馬克思主義對那個目標的意義,《政治無意識》將有助于確立當代文化研究的規(guī)則?!盉16也就是說,詹姆遜并不是在西方闡釋學的框架中,僅僅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闡釋方法運用的,而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切闡釋活動的前提,并以此確立了當代文化研究的原則,否則,就可能削弱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譬如,詹姆遜面對后結構主義對闡釋的巨大挑戰(zhàn),并沒有徹底地否定它的價值,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框架下,積極發(fā)掘其優(yōu)勢,把它作為替代性的闡釋學。實際上,詹姆遜對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與他對文本的重視是相輔相成的:“詹姆遜的立場使他能夠同時方便地吸收文學、文化批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它也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經(jīng)濟與文化類型的辯證關系?!盉17而且,詹姆遜還能夠關注更具體的文本形式的差異:“詹姆遜理論的獨特性使他能夠堅持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形式或制度的優(yōu)先性,同時又照顧到文本形式的差異,文本的形式是通過文化文本形成的?!盉18這樣,馬克思主義在詹姆遜的闡釋理論中就具有了多重作用和根本性的意義。

        第三,文藝闡釋的中心是文本。

        我們知道,西方闡釋學就是從尋求作品的原意發(fā)展起來的,后來逐漸關注作者的地位,隨著現(xiàn)代解釋學的興起,又開始關注讀者的作用。但是,從詹姆遜的文藝闡釋理論和實踐看,他始終強調,闡釋活動要以文本為中心,再由此輻射到對其他因素的闡釋。具體到文藝,他把文藝視為社會的象征性行為,是作家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應,既包括對現(xiàn)實的反映,又包括對現(xiàn)實困境的想象性的解決,還包括對現(xiàn)實缺陷的補償和升華。也就是說,現(xiàn)實素材經(jīng)過作家、文藝自身的作用,最終變?yōu)槲谋?。這樣,研究清楚文本,就可以實現(xiàn)闡釋的基本目標,再繼續(xù)闡釋其他因素。其中,文藝闡釋應該涉及到作品的內容和形式。詹姆遜對文藝的內容和形式的闡釋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就前者來說,闡釋主要不是解釋內容,而應該描述壓制機制的運作:“與其說批評過程是對內容的一種解釋,不如說它是對內容的一種的揭示,一種展現(xiàn),一種對受到潛意識壓抑力歪曲的原始信息、原初經(jīng)驗的恢復:這種揭示采取一種解釋的形式,說明為什么內容會這樣受到歪曲;因此它與對潛意識壓抑方法本身的描述不可分開?!盉19就形式來說,就是要揭示出形式所包含的內容:“所有形式方面的抽象,最終都在其內容方面表現(xiàn)出某種深刻的內在邏輯,最終它的存在要依賴于素材本身的結構。”B20因此,要調整我們的闡釋觀念,闡釋不是要去尋找作者的“真正”意圖,而是要盡可能地去把握闡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分歧及其原因,從而理解各種闡釋的前提:“最初需要解釋的,不是我們如何正確地解釋一部作品,而是為什么我們必須這樣做。一切關于解釋的思考,必須深入闡釋環(huán)境的陌生性和非自然性;用另一種方式說,每一個單獨的解釋必須包括對它自身存在的某種解釋,必須表明它自己的證據(jù)并證明自己合乎道理,每一個評論必須同時也是一種評論之評論?!盉21

        詹姆遜還對文本的闡釋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實際上,詹姆遜同時受到了盧卡奇和阿爾都塞的影響,在調和他們的思想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他自己的闡釋方法。詹姆遜肯定了調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一個只是表面上統(tǒng)一的文化文本中,既要考慮總體或總體化概念中緊迫暗含著的方法論,又要考慮對不連續(xù)性、斷裂及距離作用迥異的‘征兆'之分析,這兩者可能并沒有很大的不一致?!盉22為此,詹姆遜強調:既要重視文本的象征性,又要重視文本的寓言性;要揭示文本的各個層面的聯(lián)系、統(tǒng)一性、相似性,更要揭示其斷裂、空白、異質性。同時,文本研究不能局限于自身,還要由文本擴展到社會。就是說,既要重視闡釋文本,又要使前者返回到其外部內容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等因素,以揭示文本之外的社會、歷史因素對文本的影響,從而進行一種系統(tǒng)的總體化批評:“作品的材料卻是根據(jù)它們形式及邏輯的,尤其是它們語義上的可能性條件被提出的。這種分析因而包含了質料(內容、敘事、圖式、文體及語言的操作)的假定性重構,這些質料必須依據(jù)特定文本所被創(chuàng)造的惟一的歷史條件而被事先給定?!盉23

        第四,闡釋要重視文本及闡釋者所處的歷史語境。

        任何闡釋都是特定條件、時間、空間下進行的理解,必須進行歷史的還原。對闡釋的這種理解規(guī)定了闡釋的歷史維度,闡釋要關注作品的歷史環(huán)境和評論家的歷史環(huán)境:“因此真正的解釋使注意力回到歷史本身,既回到作品的歷史環(huán)境,也回到評論家的歷史環(huán)境?!盉24而且,只有通過歷史,我們才可能正確而全面地闡釋作品,才可能恰當?shù)乩斫怅U釋的前提和具體的闡釋觀點,還可能檢驗這些闡釋的正確與否。實際上,任何闡釋的背后都有其歷史觀的支撐:“確實,沒有任何一種語言功能的運作模式、談話行為或傳播的本性和形式、文體變化的動力,可想象為不暗示整套歷史哲學的?!盉25即使以“純形式”自居的闡釋也不例外,“新批評”就是如此。這樣,也就規(guī)定了闡釋的目的(詹姆遜借用并修正了保羅?端古爾在《論闡釋》中的提法)——肯定闡釋和否定闡釋:前者要求揭示出某種“原始的、被遺忘的意義”;后者的作用是“非神秘化”,這種闡釋與意識形態(tài)批評聯(lián)系密切,離不開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所作的開拓性工作。實際上,詹姆遜所從事的主要是否定闡釋,他尤為強調這種闡釋的“政治視域”,并致力于“探索為作為社會象征性行為的文化制品祛偽的眾多途徑”。歷史涉及到變化,歷史也是闡釋爭議性作品所應該面對的:“不是一種正面的、直接的解決或決定,而是對問題本身存在的真正條件的一種評論。”B26(詹姆遜注重闡釋的歷史語境,并結合了文藝的特點,實際上已經(jīng)超越了某些馬克思主義的機械作法:“他(詹姆遜——引者注)意欲超越文學(或文化)文本主要是一種對基礎結構的反映這樣一種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觀點。文學文本具有一種能力,它們能夠逐步發(fā)展出對于其自己生產條件的某種知識(而不只是某種直覺)并從而使這些條件成為可理解的?!盉27

        我們應該綜合地、發(fā)展地看待詹姆遜的闡釋理論。實際上,詹姆遜的闡釋理論在《政治無意識》中達到了高峰,以后又有所拓展。柯琳?麥克埃布(Colin MacCabe)在為詹姆遜的《地緣政治美學》的序言中就從兩方面肯定了這種拓展:第一,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理論是在閱讀19世紀巴爾扎克和康拉德等作品中發(fā)展起來的;在《地緣政治美學》中,詹姆遜把這種理論主要用作電影分析,使藝術闡釋與社會歷史、經(jīng)濟分析更好的結合起來,獲得了更好的效果。B28第二,詹姆遜用其政治無意識理論來闡釋后現(xiàn)代主義時,也拓展了其闡釋理論:“如果說政治無意識為詹姆遜的闡釋活動提供了關鍵的理論術語,那么,后現(xiàn)代主義則提供了關鍵的歷史類型。”B29但是,有人恰恰認為,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與其《政治無意識》的方法是有距離的:“從文學方面講,詹姆遜的后現(xiàn)代主義分析,并不是運用《政治無意識》闡明的方法所進行的一項系統(tǒng)的、綜合的工作?!盉30譬如,詹姆遜就不能運用三個視域的理論來闡釋繪畫、建筑等藝術品的后現(xiàn)代主義特征。其實,這與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的復雜性有關,但也說明了理論與現(xiàn)實的距離。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詹姆遜的文藝闡釋理論的來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豐富、復雜得多,也需要我們細致地開掘?;裟J為:“薩特的著作傳達了關于詹姆遜最重要的理論構架的許多信息?!盉31僅就詹姆遜的闡釋理論而言,他還注意到菲力普?伍德(Philip Wood)和波斯特(Poster)的成果,前者發(fā)現(xiàn),《政治無意識》中的三個解釋視域與薩特的“階層的含義”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波斯特也發(fā)現(xiàn),詹姆遜的假設——歷史提供了所有閱讀和闡釋的絕對視域——不僅僅是《尋找方法》的簡單重復,實際上,薩特在那部著作中曾經(jīng)提出,像歷史形成了理論的范式和視域一樣,馬克思主義代表了不可超越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B32(這些觀點力應引起我們的關注。

        四、結語

        綜觀詹姆遜的文藝闡釋理論及實踐,應該說,他基本上成功地建立了獨特的文藝闡釋理論,并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文藝闡釋實踐。我們知道,詹姆遜進行學術研究時,正是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遭受批評和排斥最厲害的時候,它遭到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的爭相攻擊、歪曲和篡改。其中,文藝理論領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闡釋的批評尤甚,它甚至不容分辯就被扣上了庸俗社會學的帽子,并被徹底拋棄。這嚴重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聲譽,也對研究、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有的批評是魚龍混雜,正確與錯誤并存。如何回應這些批評并進行去蕪存真的學術清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詹姆遜不僅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回答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歪曲、篡改和誤讀,及時地糾正各種偏見,而且還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廣泛地吸收了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解構主義的思想資源,并靈活地對它們進行了重寫和改寫,在與其他理論派別的對話中積極地探索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了有鮮明特色的文藝闡釋理論。

        詹姆遜并沒有否定闡釋的有效性,而是致力于發(fā)掘闡釋的各種方法,把具體的闡釋對象、闡釋行為與其歷史語境結合起來,并從中尋找意義在審美的各個中介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xiàn)和變化,實現(xiàn)了宏大視野與細致分析的有效結合。

        詹姆遜的闡釋研究非常重視歷史、意識形態(tài)、形式和辯證思維在闡釋中的作用,并以此具有了顯著的特點和很高的理論價值。例如,他對歷史的闡釋就顯示了其闡釋的力量:“使被后結構主義及其論敵視為非歷史或反歷史的東西(如理論、藝術本文等)顯示出歷史的最終力量?!盉33(具體到其文藝闡釋理論,一方面,詹姆遜克服了庸俗社會學的機械的、簡單化的作法,從多方面、多側面闡釋了文藝文本的中介和特點,揭示了文藝現(xiàn)象的復雜性、闡釋的復雜性,也避免了形式主義忽視內容的偏頗;另一方面,他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繼承了社會歷史批評的傳統(tǒng),把闡釋對象和闡釋行為還原到現(xiàn)實語境,從根本上解決闡釋問題,保持了其闡釋學的宏大視野,避免了就事論事的偏頗與狹隘。因而,他從理論上推進了西方闡釋學和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的發(fā)展。

        同時,詹姆遜的文藝闡釋學并不是抽象的理論體系建構,有很強的實踐性,能夠恰當?shù)仃U釋許多文化現(xiàn)象,對中國的文藝理論建設同樣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目前,建立中國闡釋學的呼聲很高,希望詹姆遜的探索能夠為建立我國的文藝闡釋學、中國闡釋學提供有意義的借鑒。(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美]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政治無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 ②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P20. ③ David Shumway,Jameson/Hermeneutics/Postmodernism,Douglas Kellner,ed.,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Washington:Maospmmeive Press,1989,P172—173.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0—251頁。 ⑤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P17.

        ⑥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P20. ⑦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P17. ⑧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1981,P20.

        ⑨ [美]詹姆遜(著),王逢振等(譯)《快感:文化與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

        ⑩ 同上,第44頁。

        B11同上,第55頁。

        B12[美]海登?懷特(著),董立河等(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xiàn)》,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頁。

        B13同①,第63頁。

        B14同上,第22頁。

        B15David Shumway,Jameson/Hermeneutics/Postmodernism,Douglas Kellner,ed,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Washington:Maospmmeive Press,1989,P173.

        B16David Shumway,Jameson/Hermeneutics/Postmodernism,Douglas Kellner,ed,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Washington:Maospmmeive Press,1989,P173—174.

        B17Fredric Jameson,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or,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1992,Pxi.

        B18Fredric Jameson,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or,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1992,Pxi.

        B19同⑨,第14頁。

        B20同上,第14頁。

        B21同上,第4頁。

        B22同上,第52頁。

        B23同上,第52—53頁。

        B24同上,第4頁。

        B25同上,第54頁。

        B26同上,第4頁。

        B27同B12,第197頁。

        B28(Fredric Jameson,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or,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1992,Pxi.

        B29Fredric Jameson,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or,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Publishing,1992,Pxii.

        B30David Shumway,Jameson/Hermeneutics/Postmodernism,Douglas Kellner,ed,Postmodernism,Jameson,Critique,Washington:Maospmmeive Press,1989,P189.

        B31Sean Homer,Sartrean Origins,Douglas Kellner and Sean Homer,Fredric Jameson: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P2.

        B32Sean Homer,Sartrean Origins,Douglas Kellner and Sean Homer,Fredric Jameson:a critical reader,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P 2—3.

        B33王一川《語言烏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7頁。

        Reinterpret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Art

        —Objec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ameson's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LI Shi-tao

        (Marxist Art Theory Institute, China Art Academ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With Marxism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Jameson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and re-understa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ociety. He creatively presents the idea of "political unconscious" and regards it as the object of art interpretation. Jameson's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phasizing rewriting, Marxism, text and context for interpretation. It is through all these factors that his art interpretation constructs the connection and balance between society and text, thus overcoming the possible tendency to ignore social elements or formal functions. On the one hand, it has clear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and Marxist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Key Words:Jameson; art interpretation study; object; characteristic; aesthetic significance

        猜你喜歡
        美學意義西方馬克思主義詹姆遜
        詹姆遜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無意識闡釋
        詹姆遜電影批評的貢獻與局限
        春空千鶴若幻夢
        瑰麗的意象 神奇的想象
        英國新左派文化批評的安德森印記
        人民論壇(2016年31期)2016-12-06 11:27:40
        “中和”的大美之學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0:35:01
        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理論探析
        商(2016年17期)2016-06-06 22:19:35
        葛蘭西市民社會理論研究
        商(2016年8期)2016-04-08 09:54:16
        再思批判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求是學刊(2015年1期)2015-02-11 01:15:04
        淺析陳述性紀錄片的美學意義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最近日本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水蜜桃|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av自偷自拍亚洲一区| av剧情演绎福利对白|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精品欧美| 亚洲精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高清天堂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只精品99品免费久23|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妇女6080| 国产伦码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99人妖视频国产| 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宅宅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密臀| 久9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不卡| 亚洲中国美女精品久久久| 日韩精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永久精品|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hd|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五月天|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91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中出熟女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麻豆成人av电影艾秋 |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