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燕 吳柏軍
摘要依法治國已經(jīng)成為事關我國能否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在現(xiàn)實社會中法治依然不夠完善,尤其是公權力對私權利的干預頗為嚴重。本文試圖追尋兩者的淵源,探究兩者的區(qū)別,從而為其規(guī)劃邊界,既而為公權力干預私權利提供適當?shù)慕缦蕖?/p>
關鍵詞公權力 私權利 干預
中圖分類號:D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340-01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社會主流法律意識形態(tài),但法治秩序的建立并不僅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最重要的是看人民是否能真正去運用這些條件。正確理解和處理公權力和私權利之間的關系、對公權力和私權利進行合理的定位是推進法治進程,構(gòu)建政治文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什么是私權利
長期以來,在我們這個高度強調(diào)和推崇“公益政治”的國度里,私權領域一直備受冷落甚至一度被視為法學研究的禁區(qū),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公私法”的劃分得到確認以來,私權利才逐漸為法學界所認同和重視。
二、什么是公權力
自從人類社會形成以后,就有了權力問題。權力作為一種社會控制力量,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tài)之中,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權力的概念從來就不存在一個能統(tǒng)治一切的定義,對權力的定義基本上分為三類:政治學的、社會學的、法學的。
三、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私權利和公權力是緊密相聯(lián)的兩個概念。公權力是相對于統(tǒng)治者、公共機構(gòu)和社會組織而言的,私權利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二者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的、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歸納起來,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一)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本源,即無權利便無權力
“任何國家權力無不是以民眾的權力(權利)讓渡與公眾認可作為前提的”。盧梭從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出發(fā),認為國家權力是公民讓渡其全部“自然權利”而獲得的。公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國家權力是公民權利的保障。
(二)國家權力是私權利的后盾,即無權力的保障便無從享受權利
權利雖然是權力的源泉和基礎,但是,作為人們相互之間的認可和承諾,又是非常脆弱的,最易受到來自外界的侵害。因此,個人權利離開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難以實現(xiàn)。
(三)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既此消彼長,又相依共生
權力并非是完全獨立于權利之外的東西,無論從每一社會的運行機制或是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來看,二者都是相互聯(lián)系并互相轉(zhuǎn)化的。事實上,二者之間既有此消彼長的一面,又有相依共生的一面。
四、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邊界
“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必須嚴格界分,這種界分是實現(xiàn)憲政和法治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們在推進法治的進程中,應全面把握公權力和私權利的界線。
(一)公權力的邊界
學者關于公權力界定的主要觀點是“凡法無明文規(guī)定(授權)的,不得行之”,這個觀點本身并沒錯,只不過不夠全面。筆者認為公權力行使的原則是:對于公權力,法不授權不得行,法有授權必須為。這條原則意味著:第一,法無明文規(guī)定的權力不得行使。具體指權力來源合法化,權力運作合法化,權力制約合法化,自由裁量也要符合合法性的法治要求,權力的一切行為必須由法律確定。第二,法律對權力明文禁止的更不得行使。法律對權力的禁止性規(guī)定必須嚴格遵守,不得行使。第三,超越立法目的和法治精神行使的權力無效。權力的行使應當反映立法本意,與法治精神和立法目的相背的權力無效,同時應接受司法校正和憲法審查。
“法不授權不得行,法有授權必須為”這條原則不僅適用于所有的公權力主體,也適 用于擁有一定權力的社會組織。這條原則不僅體現(xiàn)在立法中,更是執(zhí)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等法制環(huán)節(jié)的運作依據(jù)。
(二)私權利的邊界
法是有局限性的,法對社會生活的“涵蓋性和適應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限度”,法對私權利亦是如此。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法律既未明文授權,也未明文禁止”的“非法定”個人權利或行為應如何進行法律評價呢?筆者認為,對于公民這部分私權利,首先堅持“權利本位”;其次確定一個原則,也就是從法治的角度給私權利進行定位;再次用該確定的原則分析、評價和判斷公民的具體行為。
關于對私權力的法治定位,法學界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法不禁止便自由”,另一種是“凡法未明文禁止(限制)的,不得懲之”。 我認為這兩條原則對于我國的公民私權定位來說都有一定的缺陷。“法不禁止便自由”,是西方從近代以來錘煉出了一條自由主義的法律原則,這一原則在西方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里,可能還行得通,若將它搬用到我國來,便存在著重大缺陷和漏洞。在私權利領域,法未禁止的行為很多,如果認為這些行為都是自由的,那么無疑同我們的法律價值取向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相悖,也不符合法治追求的目的。
五、結(jié)語
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推進法治的進程中,無論是作為代表國家的公權力,還是作為代表公民個人的私權利,都有一個如何正確定位和合理配置的問題。從目前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配置現(xiàn)狀來看,公權力處于強盛和支配地位,而私權利大多處于弱小的、被支配的地位。從而,導致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失衡,公民權利往往得不到有效保護。所以,應該改變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強弱不平衡、不對等狀態(tài),使兩者保持一種平衡。使兩者保持平衡、和諧,除在實踐上必須做到立法明示、憲法審查、司法校正等對公權力的限制外,其根本就是堅持“對于公權力,法不授權不得行,法有授權必須為;對于私權利,法無禁止皆權利,法無禁止不得罰”這兩個原則,并將之滲入到我們的立法、守法、執(zhí)法、司法、法律監(jiān)督等法制建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
參考文獻:
[1]王文宇.民商法理論與經(jīng)濟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范健.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洪學軍.民法通則精要與依據(jù)指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