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平
本文從閱讀教學中任務設計的要求入手,分別從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的角度闡述了如何對閱讀信息進行感知、處理、分析、提取和運用。介紹了“三階段”閱讀教學模式,以期探討優(yōu)化閱讀教學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途徑。
一、問題提出
長期以來我們比較忽視對課型和教學模式的研究,無論對什么形式的教學材料,都千篇一律地用“讀單詞——教語法——做練習”的模式,結果造成了重語言知識的講授,忽視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不良局面。當前,英語教學改革對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對不同形式的教學材料應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課型和教學模式的研究將使我們逐步改變多年來單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深入研究和揭示各種課型的結構和特征,并遵循各種課型的教學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做到各教學階段有所側重,將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閱讀課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一種基本課型,筆者將和同行們一起探討閱讀教學的特征及其基本教學要求。
二、閱讀教學的目的
筆者認為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應包括以下三點:
①獲取信息,拓寬視野,獲得樂趣;
②了解文章體裁及結構,學習課文中一些重要的語言知識,為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打下基礎;
③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此處應特別強調的是第三個目標。以往的閱讀教學往往是實現(xiàn)了前兩個目標就等于完成了閱讀教學任務。實際上,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培養(yǎng)。這里所指的閱讀能力包括接受能力、解碼能力、評判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接受能力是指了解課文所提供的事實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等。解碼能力是指對課文內容,包括對句子、詞語的理解以及對作者觀點的歸納等方面的能力,不具備 以上這兩種最基本的能力,學生便無法對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觀點等進行評價和運用,即缺乏評判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運用作者提供的知識和觀點去解決問題或在其觀點的基礎上提出新觀點的能力。在目前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后兩類能力的培養(yǎng)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三、“三階段”閱讀教學的原則
“三階段”閱讀教學應遵循三個原則,即興趣性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的效果。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則只扮演一個指導者的角色。教師不應只是向學生輸入課文的信息,或把自己的思考方式或對作者觀點的評價等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努力做好教學中的鋪墊工作,通過引導、啟發(fā)和輔導等形式,使學生不斷思考、歸納和總結,最終獲取新的知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將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高。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例如,教師可要求能力稍差的學生完成一些簡單的檢測題,而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完成一些難度較大的任務,例如,評價課文中的人物等。
四、中學英語閱讀“三階段”教學模式
在教學實踐中有多種閱讀教學模式。本文將探討“三階段”閱讀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操作性。其基本課堂教學程序是:
第一階段:閱讀前(pre-reading)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完成以下教學任務:
1.介紹閱讀材料的主題,開展內容預測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師在這一教學步驟中主要向學生介紹課文的話題內容和有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對將要閱讀的內容有一個總體印象,激發(fā)其閱讀的欲望。教師介紹課文內容時切忌“滿堂灌”似地講解。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知識出發(fā),讓學生參與討論。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預測,提問學生“What will happen next?”從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的興趣。
2.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
不同的閱讀目的決定了閱讀方式、方法及速度的不同。
目前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目的旨在通過規(guī)范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其中包括獲得課文大意的掃讀技能,獲得課文具體內容的跳讀、精讀技能和以培養(yǎng)語感、獲取樂趣為目的的泛讀技能。教師應在閱讀教學前確定每一教學階段的閱讀目的及閱讀方式,并提出具體任務。例如,讓學生閱讀后填圖或填表格等。
3 .幫助學生掃除語言上的障礙
這里所指的語言上的障礙是指生詞及文章結構。這一教學步驟的目的是使學生能順利完成符號辨認過程。值得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生詞學習并不是要把課文中所有的生詞都給學生,而只是讓學生學習一些影響文章內容理解的關鍵詞語。
第二階段:閱讀中(while-reading)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完成以下教學任務:
(1)幫助學生弄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
(2)幫助學生弄清楚課文的結構和具體內容。
為了完成好這些任務,教師必須十分熟悉教學材料,例如:
①How is the text organized or developed?
②What content or information can be extracted from the text?
③What can the reader infer from the text?
④What will the students learn from the text?
弄清這些問題將有助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活動。這個階段的活動應包括符號辨認過程和內容理解過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決定了閱讀教學可按以下程序進行:掃讀→跳讀→細讀。這一程序符合閱讀的心理規(guī)律及英語教學規(guī)律,正如語言學家Eddio Williams(1984: 38)所說的:“As a rule, while-reading work should begin with a general or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move to smaller units such a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words.”
首先是掃讀(skimming)。該過程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文章的標題和每段的主題句,快速瀏覽全文,他們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有一個整體印象。掃讀后教師可設計以下練習,幫助學生完成譯碼過程:
①課文主要信息正誤判斷;
②選出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標題或圖片。
③要求學生回答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綜合性問題。
然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跳讀(scanning)。跳讀是指為獲得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符號辨認過程。課文的跳讀一般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跳讀時,應預先針對題目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例如:
In which year …take place?
Where is …mentioned?
How many times does …occur on this page?
讓學生帶著問題,迅速在文中找到有關問題的范圍(question areas),提高其閱讀速度。
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細讀(close reading)。該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對課文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了解課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和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以及文章中的一些細節(jié)。教師可通過組織以下練習來檢測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閱讀效果。
①要求學生回答一些關于課文細節(jié)的問題;
②要求學生討論并歸納各段大意;
③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填寫各類圖表。
各環(huán)節(jié)的閱讀活動均應有時間限制。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閱讀方式和任務,向學生提出不同的閱讀速度。
第三階段:閱讀后(post-reading)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完成以下任務:
(1)幫助學生鞏固和表達閱讀的內容;
(2)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或觀點,完成一些交際任務。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表達個人的觀點,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歡或不喜歡;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評價課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種結局等。
五、 結束語
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我運用“三階段”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來,所教學生的閱讀興趣明顯增加,閱讀能力提高很快。但對于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因素,心理因素,閱讀動機和興趣等方面還有待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鄭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