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輝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明確要求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較好的教師職業(yè)道德與教學道德,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此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啟動,新型師生關系也成為課改的重中之重,作為母語的語文教學更應該“以人為本”,在一種寬松、愉悅、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中,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做到以下幾點:
一 從嚴師向慈師的角色轉變
長期以來教師絕對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容反抗的權力,致使多數(shù)教師在“傳道、受業(yè)、解惑”的過程中只是充當一臺留聲機、一個傳聲筒,學生則習慣于俯首帖耳的服從,像一群機器任由教師控制,一味地服從滋長了學生對知識的畏懼;被動地接受懈怠了學生的思維;長期機械式的學習約束了學生的能力。教師的話一言九鼎,毋容置疑,如果學生稍有意見不同或存在反抗心理,則會有“棍棒之下出優(yōu)生”的慘幕出現(xiàn),卻不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备鶕?jù)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規(guī)定,教師的角色也應該發(fā)生轉變?!皣缼煶龈咄健辈辉偈钦胬恚《氖桥笥咽降睦蠋?、學長式的老師,教師不再列入“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而是作為一名良師益友讓學生心服口服。
語文課程目標要根據(jù)“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要使這三個方面融為一體,更加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平等、尊重、寬容、民主、合作、友愛、真誠、互助、鼓勵、贊賞的新型師生關系?!坝H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只有在教學中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才會愿意接受教師,從而走向學習之路。
于漪老師的語文課深受學生喜愛與好評,她自己在總結原因時,認為是做到了以下幾點:1、鐘情于祖國的語言文字;2、傾心于語文教學;3、把語言當做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有其豐厚博大的內(nèi)涵與精髓,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語文內(nèi)涵,才能以身示范,引導學生在語文豐富多彩的知識海洋中徜徉,最終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者對于學習對象的接受、判斷、篩選、組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他們有權挑選適合他們的教師任教。這就鞭策教師要不斷學習、鉆研,用博學的知識去吸引學生,用開闊的視野去啟發(fā)學生,還要用寬容的心去包容學生,用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使他們懂得追求知識的執(zhí)著,獲得知識的歡欣;讓他們明白“學習全靠自用功,老師不過引路人”。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苯處煶藫碛袧M腹經(jīng)綸,更應該對學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學會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只有這樣,學生也才會尊敬老師、理解老師,就如宋代大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中所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情與貌,略相似?!币驗樵谌说男撵`深處總有一種被別人發(fā)現(xiàn)、理解、尊重的渴望,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而是主動學習知識經(jīng)驗的建構者,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發(fā)展必須依靠自身對外部經(jīng)驗的內(nèi)化,而不是簡單的復制與拷貝。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授之漁”而不是“授之魚”。
二、在教學中出現(xiàn)創(chuàng)新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才智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闭Z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今天,更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nèi)硇牡赝度?,并且多角度地思索,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攝取學習快樂。課堂中可結合生活實踐,讓學生把生活融入課本,發(fā)揮學生主體思維意識;可參與角色扮演,融入課本表演課本劇,發(fā)揮學生主體表現(xiàn)意識;另外應設計精巧作業(yè),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布置星級作業(yè),發(fā)揮學生主體動手意識?!耙粋€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能滿堂地灌輸,而應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教師把一篇課文全講完、講透了,留給學生的就成了一頁白紙,正如著名教育家錢夢龍的精辟說法:“總讓人感到缺點什么,缺點什么呢?感染力,那種使心靈震撼的感染力!”“你舉起了冷冰冰的解剖刀,骨骼、肌肉、皮膚、血管、神經(jīng)……你都一無遺憾地解剖給學生看,唯獨拋棄了最重要的東西——生命?!?
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感覺不到受人重視,就會導致他們厭學、厭教師,最終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可見,創(chuàng)新性課堂的開展是勢在必行的。
三、信息時代的到來迫使語文教師不斷學習
當今社會是個信息社會,信息量之大難以計數(shù),信息跨越之范圍無所不包。電腦、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更加快了信息的發(fā)展趨勢,以致許多人面對“信息爆炸”不知所措。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到大量信息,必須不斷地汲取并消化這些信息。搜尋、篩選和加工信息成了當代人的一種重要生存技能。
語文學科的知識覆蓋面相當廣泛。天文地理、宏觀微觀、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應有盡有。因此可以說語文教學的觸角延伸到了廣袤無垠的全部社會生活。語文課本是一部小百科全書,學好語文可以拓寬視野,擴大知識面,使自己的知識日益豐富,進而達到廣博精深的境界。更為重要的是,語文教學的過程正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必須學會在涉及不同知識領域的文章中搜尋、篩選和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關鍵性的語言材料,并對這些材料進行釋義、分析、整理、綜合與評價,然后用某種語言形式進行恰當?shù)霓D述。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念來說,這是一個“閱讀—寫作”或“語言錘煉”過程。而從信息科學的觀念來說,這是一個“接收—解碼—編碼—輸出”過程。
很多中學生通過網(wǎng)絡媒體了解到大量的信息與知識,有的學生掌握的知識量很多,如果語文教師不加強學習,在教學中就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無所知從而顯得很被動。有的學生由于年紀小,是非觀念不太明確,就會被一些不好的信息所誤導,這就迫使語文教師一定要廣泛閱讀,多角度地了解,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更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讓他們辨別真善美,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文以載道”,語文學科所具有的社會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育人”、實施德育,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原則。1804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學大綱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德育目的,要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道德品質和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在這個信息時代的社會,語文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與修養(yǎng),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和對他們進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還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健全、完善學生人格,陶冶其情操、規(guī)范其行為、凈化其靈魂、激發(fā)其熱情,努力營造新型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綜上所述,要在語文教學中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師生融洽的合作氣氛中,讓學生和諧發(fā)展。并且,教師還應相信學生的潛能,尊重他們的人格,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構建主體。另外,教師還應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動手、動腦活動的體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在和諧、自主活動的環(huán)境中,引發(fā)靈感,讓他們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最終也會使師生關系朝著民主、平等、和諧的方向邁步,讓教師與學生成為學習的最佳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