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宏
資料與方法
臨床資料呃逆患者26例,確診依據(jù)《中醫(yī)內科學》診斷標準。男20例,女6例;年齡38~70歲,平均54歲;病程2~5天。
排除標準①干嘔:與呃逆同屬胃氣上逆的表現(xiàn),干嘔屬有聲無物的嘔吐,乃胃氣上逆,沖咽而生,發(fā)出嘔吐之聲。②暖氣:與呃逆同屬胃氣上逆之癥,噯氣乃胃氣阻郁,氣逆于上,沖咽而出,發(fā)出沉緩的暖氣聲,多伴酸腐氣味,食后多發(fā)。⑨合并有肝、腎和心腦血管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惡性腫瘤,全身劇烈抽搐或痙攣,活動性肺結核,極度衰弱,醉酒,過度疲勞,過饑,過飽,皮膚破損,全身性皮膚病,嚴重的脊柱畸形、骨折,婦女月經(jīng)期、懷孕期、嚴重感染的患者。
推拿①胸腹部操作:患者仰臥位,推任脈膻中一關元段,環(huán)推腹;揉胃,順時針摩腹(以中脘為中心);揉壓天突、膻中、中脘穴;摩兩脅(以章門、期門為主),摩關元。②背部操作:患者俯臥位,下推背部,撥、滾背部膀胱經(jīng)內側線膈俞一大腸俞段;揉壓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腸俞、八髎等;左右分推背部及兩脅。③四肢部操作:揉壓雙內關,重拿雙合谷,撥揉足三里、陽陵泉,揉壓三陰交、太沖穴。
拔罐患者先俯臥位或側臥位,暴露腰背部皮膚,在兩側腰背部膀胱經(jīng)路線涂抹潤滑油(植物油或凡士林油膏),之后行走罐法。走罐時速度要均勻,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實證用瀉法:力度稍重,時間稍長;虛證用補法:力度稍輕,時間稍短。至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時,將罐取下。其次,取仰臥位或坐位,在膻中、中脘穴上拔罐,視充血時取下。
療效判定標準①臨床痊愈:經(jīng)治療后呃逆停止,隨訪1周無復發(fā)。②好轉:經(jīng)治療后呃逆停止,但1周內反復發(fā)作。③無效:經(jīng)治療后呃逆未停止。
結果
治愈23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
討論
呃逆病因甚多,或因過食生冷、寒涼之物,寒氣蘊蓄于胃,損傷脾胃,寒氣上逆;或因感受外邪,燥熱內結,氣不順行,腑熱之氣上沖;或因惱怒抑郁,氣機不利,氣逆痰厥;尚有因正氣虧虛,中氣耗傷,損及胃陰,導致胃失和降,上逆動膈,致膈間之氣不暢,斷續(xù)沖出喉問,引起呃逆之證。
推拿、走罐作為溫熱的物理性刺激,雖然只是在體表或經(jīng)絡腧穴的位置上進行刺激,但它可以通過穴位及經(jīng)絡的傳導作用,將刺激傳達到體內臟腑,引起局部和全身的反應,從而調節(jié)機體功能。
五臟六腑的俞穴均在腰背部膀胱經(jīng)上,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胸腹部又接近臟腑,故對腰背部膀胱經(jīng)和胸腹部進行推拿拔罐操作,再按照“虛者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疾之”的治則,可疏通經(jīng)絡,疏利三焦,祛寒除濕,扶正祛邪,協(xié)調臟腑功能,調節(jié)人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標本兼治,寬胸理氣,和胃降逆,利膈止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