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蔚
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作文教學在語文學科中占著相當大的比重,它體現(xiàn)著學生的個性及其內(nèi)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說在作文的訓練、指導與講評時滲透德育思想,對學生的愛心教育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怎樣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愛心教育?本文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現(xiàn)實生活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感悟愛的真諦,在作文訓練中得到真情的流露,“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從生活中去觀察、去積累、去感受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事,寫出真情實感,文章才會以情感人?,F(xiàn)實生活是學生寫作的最豐富的素材,在滲透愛心教育中,我就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從自己身邊的生活入手,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露,從而反映出學生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1.家庭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家庭是最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愛心播種者。而現(xiàn)在獨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家長的注意力和愛自然都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對孩子過分寵愛,無休止地滿足,漸漸使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蕩不羈的性格,更談不上具備愛心了。我們所談的愛心首先要從孝敬、尊重、理解父母開始,如果連對父母、對家庭都沒有基本的愛心,何以談到對社會有博愛之心?因此我常在作文訓練課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以增進子女與長輩的親情溝通,養(yǎng)成孩子替父母分憂、為長輩考慮的良好品性,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把文明禮儀的教育從學校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心,進而把孩子愛父母、愛家庭的情感提升到愛社會、愛祖國、愛全人類的崇高境界。如在講授完朱自清的《背影》后,我就讓學生抓住車站送別時父親的四句話(簡潔、樸實)和車站買橘子時的背影,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去感悟過真實、平淡的語言中飽含的真摯情感,嘗試寫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去體會父母那份融融親情。有的同學在寫《愛是什么?》時,寫自己因為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nóng)村家庭而他在學校同學面前毫無光彩,有種羞恥心,但是當他發(fā)現(xiàn)父母為他含辛茹苦、起早貪黑所做的點點滴滴時,著實讓他大為感動,就有感而發(fā)寫下這么幾句話:“愛”是我們在復習迎考時桌上的那杯醇醇的綠茶,“愛”是頭頂驕陽站在考場外接我回家的母親手中的遮陽傘,“愛”是為我精心準備豐富食品的母親額上的皺紋和鬢發(fā)中的白絲……愛不一定需要轟轟烈烈,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有小溪的優(yōu)雅;沒有原野的遼闊可以有小草的碧綠。愛其實就是父母用心為我們編織而成的五彩夢。
2.學校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充分發(fā)揮學校的育人場所,把對學生的愛心養(yǎng)成教育切實滲透于學科教育中。在學校,我們面對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由于特殊生活環(huán)境的制約影響,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他們的思想、心理難免會受到影響,甚至存在缺陷。同時,由于獨生子女雖然在學校生活中有一定的集體生活,也常聽到老師、父母教育他們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但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訓練,他們還是小皇帝、家庭生活的中心,因此互相幫助等行為對于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概念,缺少真正的行動。十三四歲的孩子與朋友們的一點摩擦就可能引發(fā)出人情冷淡、生活灰暗的三角,而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使學生懂得,只有心靈的碰撞才能閃出真誠的火花,生活的光明需要真誠的火花去照耀。作為學生的啟蒙者,我們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啟迪、引導學生向生活的更深層次去思考,激發(fā)學生求真、愛美、向善的情懷,去真實感悟?qū)W校集體生活的那份融融關愛。如我所教的班級有個學生,從小在家就嬌生慣養(yǎng),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好,學習成績也不錯,剛剛升入初中就有些驕傲自得,覺得高人一等,更談不上去主動幫助、關愛同學了,久而久之,其他同學就跟他產(chǎn)生隔閡,不愿跟他交往。正當他為這些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時候,不幸的事情降臨到他身上了,在一次體檢中,他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貧血癥而住了院,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覺得生活變得黯淡無光。但是班里的同學得知這一情況后,紛紛捐出自己的零花錢資助他,并自發(fā)組織去醫(yī)院看望他,使他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因而在他康復后,我就布置了一道作文《感動》,這位學生就心有所觸寫了一篇《永恒的感動》,并寫下這么一段話:我認為自己是不幸的,但是我又是幸運的,因為我有那么多的班級同學在支持著我,是他們讓我備受感動。愛是天使,愛會挽救一切,愛會創(chuàng)造奇跡。有愛的地方就是天堂。千萬顆愛心凝結(jié)在一起,就會生出戰(zhàn)無不勝的巨大力量。
二、注重用美文滲透情感,熏陶學生
中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是一個多層次、多結(jié)構、多要素的美學系統(tǒng),它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cè)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審美理念。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并通過閱讀范文、分析內(nèi)容、說寫訓練等形式,可以幫助和指導學生如何去充分感受美,對于促進語文教學改革、推動學校素質(zhì)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滲透思想教育時,不能千篇一律,要優(yōu)選課文,找好各種文體的不同角度,捕捉最佳的德育思想閃光點,去感染、熏陶、教育學生。并且,在德育滲透中我沒有浮在表面文字上,而是引導學生領會文章內(nèi)涵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充分地發(fā)揮課文固有的而非外加的德育滲透內(nèi)容,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深刻體會范文情感,獲得最真切的感受,從作品中吸取營養(yǎng),產(chǎn)生愛心,并引導學生分析欣賞文學典型形象的美,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心靈,以達到啟發(fā)人、感化人、鼓舞人的藝術魅力。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朱德《回憶我的母親》中的母子情,魯迅《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情,都德《最后一課》中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從中得到最真實的愛心情感教育的轉(zhuǎn)化。
三、引導學生從身邊積累愛心素材,激發(fā)“大愛”
教育、引導學生學會關愛,是當今教育中的一個重大課題。培養(yǎng)學生深厚、博大的關愛之心,包括對人的關愛(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熱愛人民、關愛人類),對社會的關愛(愛集體、愛學校、愛家鄉(xiāng)、愛社會主義祖國),對自然的關愛(愛護環(huán)境、愛護地球、愛護生命)。要使他們心中的“愛”不僅要愛人,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而且要愛自然,愛世界,愛地球,做個有博愛之心的人。同時作為教育者還應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把“愛”上升為愛國心與責任心,上升為一種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我在作文訓練中就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思想意識,常在作文訓練中灌輸這樣的愛心內(nèi)容:愛是一種特殊的動力。沒有愛,就沒有文明,以至于沒有社會。許多革命家、科學家和詩人都是出于對社會對人民強烈的愛才奮斗終身,才做出杰出的貢獻。著名詩人聞一多曾有名言“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庇绕涫且恍┞浜髧业目茖W家,為了替自己的祖國爭一口氣,發(fā)憤圖強,作出貢獻。例如居里夫人,雖然是在法國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元素,但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取其名為“釙”。我國天文學家張鈺哲1928年在國外研究天文學時,發(fā)現(xiàn)一顆新的小行星,他就命名為“中華”,多么感人!諾貝爾獲獎者楊振寧認為自己最大的貢獻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己覺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他深深地愛著中國人民。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積累這樣的素材以達到教育、潛移默化的目的呢?
1.通過播放愛國主義題材影片或觀看新聞,了解新時代的英雄人物事跡,讓學生以寫讀后感、心得體會的形式抒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情感。
2.針對每年的有意義的重大紀念節(jié)日如“五·四”、“七·一”、“九·一八”、“十·一”等開展讀書演講、征文、墻報比賽,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
3.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到革命根據(jù)地老區(qū)、革命烈士陵園去收集一些老革命者的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為祖國獻身的豪情壯志。
中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法中指出:教師是靈魂工程師,要集解惑、授業(yè)和傳道育人于一身,既要重視智育,更要重視德育,特別是將德育教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培養(yǎng)“四有”新人。在作文訓練中對學生滲透愛心教育是我的一個嘗試,讓我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教育方面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努力,繼續(xù)在我的作文訓練課上把這項工作深入下去,讓學生的“愛”能夠在他們的字里行間盡情地揮灑,盡情地流露,使校園內(nèi)外處處閃爍愛的光芒。
(責編 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