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學校文化建設涉及到的三個基本概念:文化、學校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把文化界定為在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歷史中形成并通過人們的各種活動表現(xiàn)、傳承和追求的價值觀念、知識體系、語言符號、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的有機體;把學校文化界定為以學校價值觀念為核。的學校生活中一整套的觀念體系、制度安排、行為方式、語言符號、風俗習慣以及環(huán)境特征的有機體:把學校文化建設定義為一種學校文化形成或不斷重構的過程,一種整個學校從觀念到制度和行為的全方位變革過程,其目的在于更加體現(xiàn)學校組織的教育性特征、更好地實現(xiàn)學校組織的社會價值、更加有效地提升育人質(zhì)量。
[關鍵詞]文化;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建設
近幾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成為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的個重要手段,其本身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許多地方的學?;騾^(qū)縣教育局都把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工作作為新時期實施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學校教育觀念、凸顯辦學特色、帶動學校整體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形成了一個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鮮生動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培育了良好的育人氛圍。不過,通過實地觀察、資料分析、面對面交流與討論等不同的途徑,筆者也發(fā)現(xiàn),盡管許多中小學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建設學校文化的熱情非常高漲,有的還想方設法安排相應財政投入加以支持,然而實事求是地說,不少地方和學校對于什么是學校文化、什么是學校文化建設、為什么要建設學校文化、誰來建設學校文化、建設什么樣的學校文化以及如何建設理想的學校文化等一系列問題還不能說有了清晰的、準確的認識。因此,加強在這些問題上的研究,對于推進我國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就前兩個問題談談作者自己的看法,供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廣大教育實踐工作者批評。其他的問題有待將來進一步討論。
一、什么是文化(culture)
要認識“學校文化”,不能不理解“文化”這個概念,因為“學校文化”是作為“文化”概念的一個下位概念而出現(xiàn)的。以往的學校文化建設和研究中,人們也多從這個角度來加以認識。如果人們對文化概念理解不夠清晰,那么在學校文化的理解和建設上自然也會出偏差,甚至出現(xiàn)把許多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實際內(nèi)容都納入到學校文化范疇中去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人們對文化概念的理解不夠準確,導致了學校文化建設任務和內(nèi)容“泛化”的現(xiàn)象。正如有的論者所指出的那樣:學校文化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重新來認識文化概念。
在理解文化這個概念的時候,教育學界多喜歡引用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的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以及其他人類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習性在內(nèi)的一種復合的整體?!碧├盏倪@個定義一方面強調(diào)了文化的“整體性”,另方面強調(diào)了文化的“習得性”。整體性特征說明,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盡管多種多樣,如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等等,但是它們相互之間是存在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不是相互獨立或分裂的。習得性的特征說明,文化不是自然遺傳的,而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通過學習獲得的。例如,人都要長頭發(fā),不同種族的人發(fā)色和發(fā)質(zhì)都不相同,這是種族生物學遺傳的結果,不是特定學習的結果,算不上是文化。但是,不同種族欣賞什么樣的發(fā)型則是后天習得的,不是先天遺傳的,而且是可以為其他種族所模仿和學習的,因而發(fā)型本身屬于文化范疇。美國人類學家米德(M.Mead)也非常強調(diào)這種文化的習得性,她甚至直接把文化定義為“文化是某一社會或社會亞群體習得的行為方式”。此外,泰勒的這個定義也暗示著文化的“社會性”,文化是一種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種種能力和習性,而非作為個體而形成的一些能力和習性。舉例來說,假如有個人見到陌生人就朝他吐口水,這只能是個人的習慣,算不得是文化。但是假如一個部落里每一個人見到陌生人都是以吐口水的方式來表示“歡迎”,那么這就不是個人的偏好而是文化的特征與要求了。從這個方面來說,那些被稱作是文化的東西,應該是一個社會群體集體的知識、態(tài)度、情感或行為的偏好,具有相當程度的內(nèi)部一致性(“認同”),是理解集體行為或個體行為集體一致性的框架。
在泰勒之后,威廉姆斯(RaymondWilliams)給文化下了一個極有影響力的定義“文化是表達或控制各種社會關系的生產(chǎn)結構、家庭結構及制度結構,是社會成員相互之間進行交往的獨特形式?!痹摱x后來成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者所普遍采納的一個定義。與泰勒的定義比較起來,該定義更加強調(diào)文化的“結構性”及“獨特性”。應該說,文化的結構性是對泰勒文化整體性的一個補充說明或進一步具體化,而獨特性則是對泰勒有關文化社會性的一個補充說明。如果說泰勒在闡明文化社會性時著重強調(diào)了某種文化在某個社會群體內(nèi)部的一致性,那么威廉姆斯有關文化獨特性則著重闡明的某種文化與其他社會里同類文化比較起來的“差異性”。在跨文化旅行時,首先為旅行者所關注的就是那些與自己所在文化系統(tǒng)比較起來具有“差異性”的社會特征,并將其標識為“文化”(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音樂文化、企業(yè)文化、政治文化等等)。這種文化的結構性和獨特性特征也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認可,以至于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的費德里科·馬約爾在為國際專家小組起草的《多種文化的星球》報告撰寫的前言中提出,“文化是賦予每一個社會以獨特本質(zhì)的那些因素的集合體。”拉茲洛(E.Laszlo)也認為,“歸根結底,區(qū)別于一個社會與另一個社會的不僅僅是金錢或自然資源的財富,而且并首先是它的人民的價值觀念、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笨梢哉J為,正是文化的獨特性生成了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無限多樣的文化世界。
中國學者在文化概念上也有許多的貢獻。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先生曾經(jīng)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能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yè)也。梁先生的定義一方面肯定文化的屬人性,把文化看成是人的主體性(“心能”)外化和客觀化的結果,是人的主體性的表達和確證,以區(qū)別于人的自然性的外在表現(xiàn);另一方面以“有價值的共業(yè)”強調(diào)了文化的價值性或理想性,不同意把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有東西都納入到文化的范疇之中。這種文化定義上強烈的價值偏好恐怕是英美的人類學家或文化研究者所不具備的。著名學者胡適先生也有定義:文化是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所謂“文明的”乃是與“自然的”或“野蠻的”相區(qū)別,是學習或教化的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胡適先生的這個
定義與梁先生的定義也有相通之處,都強調(diào)了文化定義的價值色彩或理想色彩,賦予文化概念以一種鮮明的價值特征與理想氣質(zhì)。
根據(jù)上面這些著名學者有關文化概念的定義及分析,筆者認為,文化這一概念盡管很難求得一個普遍贊同的定義,但是其關鍵的內(nèi)涵還是可以確定的。我們把它表述為:文化(culture)是在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歷史中形成并通過人們的各種活動表現(xiàn)、傳承和追求的價值觀念、知識體系、語言符號、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的有機體。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價值觀念(values),文化的構成要素可以是社會的觀念系統(tǒng)、制度安排、行為方式、內(nèi)心信仰乃至對自然環(huán)境或物質(zhì)資源的利用方式等等,文化表現(xiàn)的領域涉及到政治活動、經(jīng)濟生產(chǎn)、文化娛樂、科學教育、家庭生活等所有社會生活領域。該定義接受以上分析中所提出的文化的整體性、習得性、社會性、結構性、獨特性、價值性或理想性等所有特征,同時還對文化的“歷史性”(傳統(tǒng)性)有所強調(diào)。這一強調(diào),也是符合人們?nèi)粘=?jīng)驗中的“文化”經(jīng)驗的。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那些被我們的心智“自然地”認定為“文化”的東西,幾乎無一不是與某個傳統(tǒng)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甚至它們本身構成了傳統(tǒng)的一部分,有著一個或長或短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那些時尚的東西、曇花一現(xiàn)的東西,盡管可能也具有上述各種文化定義所說的某些特征如“獨特性”,但我們的內(nèi)心還是不情愿將其認作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什么是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
根據(jù)上面對于文化的定義,筆者將學校文化(school culture)界定為以學校價值觀念為核心的學校生活中一整套的觀念體系(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制度安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行為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等)、語言符號(標語、口頭語、教學用語及一切可識別的符號)、風俗習慣(包括各種學校儀式)以及環(huán)境建設(校園自然環(huán)境、人工環(huán)境和建筑物的利用方式等)的有機體。學校價值觀念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它是關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理想的學?!?、“學校有什么目的和用途”等學校價值和目的問題的系統(tǒng)性認識。學校價值觀念支配整個學校生活,是生成學校秩序的關鍵因素,也是反思和評價學校行為的基本依據(jù)。學校的制度安排、行為方式、語言符號、風俗習慣和環(huán)境建設都應該體現(xiàn)學校的價值觀念,是學校價值觀念的制度化、具體化、物化和客觀化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學校價值觀念是整個學校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學校文化不同部分之間呈現(xiàn)出整體性聯(lián)系的紐帶,同時也賦予學校文化以內(nèi)涵上的獨特性和外觀上的可區(qū)分性。在國外的教育文獻中,經(jīng)常稱學校奉行的價值觀念特別是核心價值觀念為“學校使命”(schoolmission)或“學校精神”(school spiritor school ethos)。
從性質(zhì)上說,學校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學校這個社會組織的特點。學校不單單是學生求學的地方,也是一個專門的社會組織,有專門的組織結構、權力系統(tǒng)、制度保障、組織成員等等。該組織具有其他一些社會組織如家庭、企業(yè)、軍隊、醫(yī)院等不同的特征。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學校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教育性”,或者說,學校是一類專司教育的社會組織。學校的主要職責就是利用人類已經(jīng)積累的文化財富,通過教師專業(yè)化的工作,來促進青少年一代的有效學習和健康發(fā)展,從而將其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所期望的社會成員。學校文化正是學校這個社會組織在履行自身社會職責時所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系統(tǒng),是圍繞著“育人”這個核心所產(chǎn)生的一整套價值觀念、制度規(guī)范、行為方式、語言符號、風俗習慣以及自然和建筑風格。因此,比較起其他的社會組織文化來說,學校文化的核心特征應該是鮮明和強烈的教育性,即學校工作的一切形式和內(nèi)容,都應該體現(xiàn)明確的教育意圖,都應該指向?qū)W生更加有效的學習和更加良好的發(fā)展。如果不是這樣,學校這個社會組織就會失去它最基本的規(guī)定性,就會被異化,從而迷失它應有的價值方向。
作為一種組織文化,學校文化從內(nèi)涵上說盡管肯定包含了狹義的校園文化(campus culture),但是與校園文化之間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區(qū)別。在我們國家,人們經(jīng)常把校園文化與學校文化兩個概念互換,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兩個概念互換,以至于不時地用“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來代替“學校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這樣做恐怕是有些不妥的。不管怎么樣,“校園”只是一個空間概念,而“學?!眲t是一種社會組織。校園是對學校組織成員活動范圍的一種統(tǒng)稱,校園文化一般是指在校園空間范圍內(nèi)所開展的一些活動以及它們所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追求等。從具體內(nèi)容來說,校園文化多指在課外由學生自主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形式及其價值追求,因此也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種學生文化。作為一種學生文化,校園文化可以說是學校文化的組織部分之一,也應該體現(xiàn)學校的價值觀念,但是不能直接地、完全地等同于學校文化。所以,學校在進行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入手,先行開展些以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勞動節(jié)”、“讀書節(jié)”、“環(huán)境保護活動”等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長時間停留在這個階段,否則就不能觸及到任何的學校價值觀念、教育教學和管理觀念、制度重建、語言習慣和行為模式反思等內(nèi)容。
三、什么是學校文化建設(construction of school culture)
根據(jù)以上的分析,筆者將學校文化建設定義為學校文化形成或不斷重構的過程。對于一所新的學校來說,學校文化建設就是形成所學校文化的系列活動;對于所原有的學校來說,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自主地、理性地對已有學校文化的總結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學校改革和發(fā)展的新目標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對已有學校文化進行改造和重組,以弘揚學校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建學校的新文化的過程。具體來說,學校文化建設意味著:(1)形成或重構學校的價值觀念特別是核心價值觀念,使得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念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學校組織的特點,更好地反映社會發(fā)展和青少年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2)以新的學校核心價值觀念為指導,系統(tǒng)地反思或檢討學校流行的各種觀念、頒布的各項制度、實行的各項活動(教育、教學、管理與一般交往)、提出的各項要求、舉行的各種儀式等等,肯定它們當中正確的、積極的和良好的東西,辨認它們當中不正確的、消極的和錯誤的東西。(3)根據(jù)新的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及反思與檢討的結果,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各種方式,更新教育教學和管理觀念,革新學校的各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