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蓉 楊詩源 張月榮 蔡培君 邱彪猛 江玉潔
摘要:生活質量反映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斷變化著的。文章結合現階段泉州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選取能全面客觀反映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的9個一級指標及23個二級指標,嘗試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找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癥結。本文應用SPSS13.0軟件對泉州市轄區(qū)近年來影響生活質量的客觀指標進行比較評價,從而找出各年份之間的優(yōu)勢及差距,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關鍵詞: 城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因子分析法
1國內外研究現狀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就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環(huán)境中,用來反應居民生活需要滿足程度的一個概念。它既反映人們的物質生活狀況,又反映社會和心理特征,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1]
生活質量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隨著社會向現代化的方向不斷發(fā)展,世界范圍內的生活質量研究從上世紀中期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思最早提出“生活質量”的概念,他在《富裕社會》一書中指出:生活質量是指“人的生活舒適、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樂趣。”[2]對生活質量問題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他于1971年提出了追求生活質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的論點。1995年的哥本哈根社會發(fā)展世界峰會進一步指出:“社會發(fā)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是社會進步的標志?!?/p>
國內的生活質量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 基本上是伴隨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進入新世紀以后,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發(fā)展得非常迅速。為此課題組依據泉州現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狀況,構建評價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的指標體系,并收集2000-2007年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2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指標體系選取的原則
確定評價指標的原則是它應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數據的可得性[3]。為準確評估各年份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應構建生活質量的評估指標體系。在各具體指標的設置上,我們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以反映個人所享受的生活福利為重點,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性支出等。
(2)以客觀指標為主,輔之以主觀評價指標。
(3)指標涉及個人福利的全方位,即不僅涉及居民收支住房等基本生活指標,還應包括文化休閑、教育、服務設施、環(huán)境、安全等全面反映居民生活質量的指標。
(4)同一評價項目中指標間盡可能低相關,同時指標概念清楚,資料容易取得,便于長期監(jiān)測。
2.2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生活的特點及設計指標體系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本課題構建的相關指標體系如表1
3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的評價
3.1數據處理
為了消除指標間的量綱差異以及正逆指標差異對因子分析結果產生的影響,在2001-2008年《泉州統(tǒng)計年鑒》關于構建指標體系所獲取數據的基礎上,將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為不失一般性,標準化方法采用:設Xi是第i個指標的原始指標值,ZXi為相應指標數值的標準化數據[5],則
所有正指標標準化數據為: ZXi={Xi-Xi(min)}/{Xi(max)-Xi(min)}
所有逆指標標準化數據為: ZXi=1-{Xi(max)-Xi(min)}/{Xi-Xi(min)}
利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泉州市轄區(qū)2000-2007年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獲得碎石圖(圖1),由圖可知,拐點出現在第四個主成分,于是選取前四個主成分。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指定旋轉收斂最大迭代次數為25,旋轉后前四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94.148%,基本反映了所有指標的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旋轉前獲取的信息為66.279%,旋轉后獲取的信息為50.164%;第二主成分旋轉前獲取的信息為14.180%,旋轉后獲取的信息為24.208%。如表2
由SPSS13.0系統(tǒng)內部運行計算獲得主成分f1、f2、f3、f4的得分值。以累計貢獻率加權獲得每一年份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F=50.164/94.148*f1+24.208/94.148*f2+11.374/94.148*f3+8.401/
94.148*f4
經計算結果表3:
3.2計算結果分析
從表2可知收入與支出類指標對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指數的貢獻在各因子中均不占主要地位,這說明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首位因素不再是物質生活條件[6],身體健康、社會功能等開始占據重要地位;由表3可知,2000-2007年各年因子得分的最大值是不同的,說明了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有一定的動態(tài)性。結合原始數據可知,影響各年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的最主要因素為出租車數量(2000年)、社會福利院床位數(2001年)、醫(yī)院床位數(2002年)、刑事案件數(2003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004年)、刑事案件數(2005年)、學生數(2006年)、教師數(2007年);從總體上看,2000年至今,隨著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泉州市轄區(qū)居民的生活質量綜合得分有了極大的提高(圖2)。
因子f1中出租汽車數量、公共圖書館藏書、綠化覆蓋率所占的載荷比較大,反映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向通勤的方便程度、居住環(huán)境、文娛休閑等精神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子f2中社會福利院床數、衛(wèi)生技術人員、醫(yī)院床位數所占的載荷比較大,說明了健康成為泉州市轄區(qū)居民關注的問題,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泉州市轄區(qū)居民正逐步邁向老年化社會。
因子f3中登記失業(yè)率,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刑事案件數所占的載荷比較大,反映了居民的就業(yè)率,社會治安與所居住的環(huán)境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
因子f4中學生數、刑事案件數、教師數所占的載荷比較大,反映了子女受教育程度與素質的提高始終在居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結合問卷調查和對客觀數據的統(tǒng)計(圖3)發(fā)現,泉州市轄區(qū)的社會治安也是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為此課題組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認為影響泉州社會治安狀況的主要原因如下:
(1)社會環(huán)境。泉州地區(qū)“六合彩”賭風之盛不僅成為社會治安的嚴重問題,更深深影響了本不富裕的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六合彩”已成為誘發(fā)泉州地區(qū)搶劫、詐騙等犯罪的溫床。
(2)交通方面。泉州市區(qū)交通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是當初粗線條城市規(guī)劃的后遺癥,由于前瞻性不夠,加上泉州城市發(fā)展步伐快、車輛劇增,導致道路承載能力嚴重不足。另外,人們的交通意識淡薄及泉州市區(qū)各大汽車站周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成為社會治安狀況的制約因素。
(3)產業(yè)結構方面。泉州地處民營經濟發(fā)達的東南沿海地區(qū),產業(yè)結構以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行業(yè)為主,由此產生的集聚效應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由于其具有較大的流動性,作案的成本很低,因此在促進泉州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治安問題。
(4)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加劇了貧困問題,惡化了貧困者的社會處境。已有權威專家預計:如果不平等程度增加1個百分點,貧困率將增加3.7個百分點。在貧富差距懸殊的情況下,貧困者的相對剝奪感更為強烈,擺脫貧困的難度也更大,這樣會對整個社會的治安構成嚴重的威脅。
4結論與討論
生活質量評價的數學模型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建立,則能較準確的找出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內部和外部因素,但是由于早年的主觀數據無法獲得,因此本課題數學模型的建立及數據的計算完全依據客觀數據。
生活質量指數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即一個正指標數據的下降,可能會被另外一個正指標數據的增長彌補,因此如何完全、準確的找出生活質量指數增長的原因是一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除了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之外,定量分析過程完全依據從2001-2008《泉州統(tǒng)計年鑒》上獲取的客觀數據,所得結論能反映真實情況具有參考性和可比性。由于課題組數據獲取難易程度的關系,所構建的指標體系涵蓋面廣,但是各一級指標的支撐指標(二級指標)顯得不足。
參考文獻:
[1]鄭士長.浙江市轄區(qū)居民生活質量實證分析[J].新西部,2008(8):71-72. [2]孫峰華,魏曉等.中國省會城市人口生活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5(1):67-73.
[3]薛興華,王運泉.中國30個省會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評價與分類[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5):113-117.
[4]泉州統(tǒng)計年鑒(2001-2008年).
[5]李正龍.居民生活質量的統(tǒng)計分析與綜合評價[J].安徽大學學報,2008(1):102-107.
[6]陳樹林,黃鑫.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0(4):352-354.
(創(chuàng)新課題:泉州師范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