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偲雨
[摘要]教學中,必須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把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這門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來傳授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手段來注意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成為英語教學中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關鍵詞]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文化背景差異
一、外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任何一種語言的絕大多數詞匯都能在另外一種語言中找到相應的表達形式。但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每一種語言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有別于其他任何一種語言。在這種情況下,熟悉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英語教學如果只是側重于語音、語法、詞匯固有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視學生社會文化認識能力的提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的發(fā)展能夠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fā)展,而語言的發(fā)展和豐富也是整個文化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學習外語知識、掌握外語技能、提高應用外語的能力是與熟悉外語國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外語教學中應該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
1.加強文化滲透能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各民族文化語言都是在各自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物質條件、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宗教信仰千差萬別,而語言文化是在這四個方面所構成的環(huán)境中產生的,并且是它們的表達和反映,這就決定了不同語言文化有著很大差別。跨文化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正確掌握語言形式,還要考慮語言形式的功能,使他們能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對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適合的語言形式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只有較好地了解了其中的文化背景,才能正確理解對方意圖,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比如,“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則更像一個建議對方共進午餐的邀請,西方人往往對這樣的沒有下文的邀請深感不解。
2.教學中加強文化滲透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關于目的語國家鮮活的資料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習者的求知欲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的文化滲透,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與中華文化同樣古老和宏偉的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理念,領略風格迥異的異域風情,感受西方社會不同的風俗習慣。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詞、詞組的淵源,不同國家的偉人的人格的永恒魅力,可以讓學生窺視美國種族歧視的歷史真相及現狀之一斑,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給我們在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美國在其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快速發(fā)展的新經濟的神話等。
3.加強文化教學有利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
按照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學習過程是一定情景(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獲取知識的過程。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為意義構建提供了條件,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輔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協(xié)作學習,用目的語交流看法。這必然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由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轉變?yōu)橐詫W習者為主體的探索式、合作式的自主學習。
二、外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的方法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到目前為止,文化背景知識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一門具有綜合性的雜學,是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特點的一些基本常識。從教學角度看,根據語言的交際性原則,它應是實踐課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滲透應是一種密切結合語言實踐的教學,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語,更恰當地使用英語。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加強文化滲透主要應注意下幾點:
1.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所學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把英語教“活”。
2.語言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同時并舉、緊密結合
后者要為前者服務,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時必須優(yōu)先考慮外語教學的實踐性和交際性原則,做到精講多練,形象生動。而且,要隨機講授。目前還沒有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 所以只能按現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講什么,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要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的風俗習慣和交際常識等。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語可挖掘、可講授。
3.差異比較
中西文化的差異應是教學中的重點,教師不但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而且還應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主要是為了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對方的文化,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文化行為,以便互相尊重語言風俗、習慣以及歷史。
4.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師授課時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學生文化交際材料,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報刊雜志,了解文學典故等語言背景知識。
近年來,各種多媒體英語資源蓬勃出現,為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造出具有濃郁西方文化氛圍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從而增強跨文化意識。除了利用已有的資源多收聽英語廣播、英語歌曲,觀看電視節(jié)目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瀏覽網絡資料,觀看原版電影,領略英美本土文化風情。
課堂活動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途徑,教師精心設計、創(chuàng)造出具有英語文化特色的交際情景,組織學生在這種特定的語言情景中開展語言交際活動能夠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交際能力。讓學生設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進行諸如打招呼、介紹、祝賀、告別、致謝、道歉、約會、購物等特定情景的語言練習。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role - p lay)、小組討論(group - discussion)、結對練習(pair - work)、短劇(short–play)等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具有英語文化氛圍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來,大膽運用英語進行語言實踐。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師生互相配合,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梁鏞.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曉.試論外語教學“三大原則”及其實踐途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
[3]汪德華.英漢思維方式對其語言、文字的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
[4]郝國強.文化視野中的中學外語教學[J].山東教育,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