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逢春
所謂教學難點,是指學生感到難以理解或接受的內容,這些內容之所以成為難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由于知識本身抽象、復雜,難以理解而成為難點,二是由于知識是客觀存在的,屬于宏觀或微觀世界,不能全面地、直接地被感知,難于形成真實的表象而形成難點,突破難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師業(yè)務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新課標實施以來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努力營造富有活力、智慧和情趣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高效、輕松地突破難點,談談筆者的一點感想,愿與各位同仁交流共勉。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其主動探究教學難點
大家都知道,過去生物課程教學的重點都放在生物學理論上,強調中學生物課程在學科體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教學中也局限于對生物學事實和概念的記憶,并且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強化概念,突破難點,但這種方法最終使學生成為題奴,學生累,教師也累,這種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教師今天講述很清楚的概念,第二天提問學生,學生就答不上來,即使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記住了,也會很快忘記,然而,學生通過探究積極主動地獲取的生物科學知識,比通過傳授獲得的間接經(jīng)驗更容易為學習者所接受,因此,通過探究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獲得科學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那么,作為生物老師在實驗探究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探究活動,從而達到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在學生剛剛接觸高中生物這一門課程時,就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好奇心來產(chǎn)生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分組完成探究,當然,一開始直接讓學生進行全過程探究的難度太大,首先要對問題進行篩選,選擇較簡單的,可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完成的探究,并且大致設計探究活動的層次:
問題:1.問題提出探究問題作出假設
2.變量確定自變量、確定因變量、確定需控制的無關變量
方法:3.實驗方法設計實驗過程、設計表格、圖表等
4.實施實驗實驗操作、觀察、測量、記錄
結論:5.實驗結論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提供證據(jù)、進行推理和解釋、評價假設的正確性
6.應用提出新的假設和預測、結論和應用實驗結論、提出新的問題
在這六個層次的基礎上,先給學生呈現(xiàn)每個步驟,再逐步從后往前減少教師提供的步驟,當學生解決問題有困難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啟發(fā),搭一個“腳手架”,降低問題的臺階,設置低一個層次的探究點或子目標,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使學生在探究的氣氛中學習,最終獨立完成整個過程,并讓學生自己豐富探究形式。
比如,在學生進入高中后的第一節(jié)生物課上,學生提到的很多生活問題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魚刺卡喉時,喝醋是否能解決問題?”這引起了學生很大的爭論,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組織學生課后分組利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先將問題分解為三塊:喝醋對魚刺的作用是潤滑作用,或保護傷口作用,或軟化作用?然后再一一驗證,結果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證明了魚刺卡喉后喝醋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導致傷口發(fā)炎,最后由學生自己完成的《魚刺卡喉的處理方法》還獲得了“自然科學小論文”一等獎,緊接著,《蓖麻油一一防止蚜蟲前進的好材料》《鹽堿地植物生長的奧秘》等相繼出現(xiàn)在學生的探究成果中,學生養(yǎng)成了探究的習慣,對生物課堂充滿了興趣。
又如,在“光合作用”一節(jié)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學生自己完成光合作用需要光能、CO2的消耗、O2的生成的探究實驗,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光合作用產(chǎn)物淀粉的驗證實驗,同時,一些學生也大膽指出書本當中恩格爾曼實驗的不足之處,認為這個實驗也有可能是好氧性細菌喜歡光照而聚集在光照處,因此再設計了一個對照實驗:把載有細線和好氧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的黑暗環(huán)境里,然后用極細的光束照射水綿;再通過顯微鏡觀察,預測結果并分析,這樣實驗才更完整,更嚴密,當然,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xiàn)問題或錯誤,教師不應嘲笑,而應肯定其大膽的行為,發(fā)現(xiàn)閃光點,要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訓練思維,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
二、巧用擬人和比喻,突破教學難點
1.教材中的不少知識點看起來都是“死”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照本宣科,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鑒于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借助擬人手法,面向全體學生,把書本上的“死”知識講“活”,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可感。
如,在“基因的表達”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在講完轉錄過程,大家一起分析完遺傳密碼的組成后,筆者提議:“tRNA是能夠和mRNA堿基互補配對并搬運相應的氨基酸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做tRNA,當一回搬運工吧!”
“那怎么搬呢,必須先要給同學們改名字,”筆者將手上事先制作好的下端寫有三個堿基的tRNA發(fā)給學生,并簡單介紹tRNA的組成,“因為遺傳密碼是由三個相連的堿基組成,科學家已經(jīng)把所有的遺傳密碼破譯出來了,并且編制了密碼表,”學生看完密碼表后,筆者用課件演示了一段mRNA進入核糖體的過程,學生馬上用發(fā)到的tRNA對應上面的堿基排列順序,(排列順序為UCAU-GUGCUAACCGAGG……UGGUUGUAACCC)
“我先搬,”一位手拿UCAtRNA的同學說。
“不是,應該是我,tRNA和mRNA應該是配對的,上面顯示的是mRNA,而我們手里拿的是tRNA”一位手拿AGU的同學說。
“很好,AGU同學馬上把剛才的知識用上了,你們的名字,應該是和上面的mRNA配對的,但是第一個搬的,你們兩個都不是,同學們再仔細的看一下密碼表,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有兩個起始和三個終止。”
“對,那第一個應該是誰搬呢?”
“CAC或者UAC?!?/p>
“很好!這兩個是起始密碼子,但總不能兩個tRNA一起搬吧?”
“按順序找,出現(xiàn)AUG,應該是UAC搬?!?/p>
“真聰明!翻譯過程確實是這樣的,在翻譯過程當中,CAC和UAC你們兩位,不但要搬運氨基酸,還要負責施令,只有你們兩個帶頭,其他搬運工才可以跟著搬,今天,就先由UAC帶頭?!?/p>
“UAC”到講臺上操作課件,把一個甲硫氨酸帶人核糖體。
“當tRNA運載著一個氨基酸進入到核糖體的相應位置上后,離開核糖體,等待著下一次命令,第二個同學,繼續(xù)。”
等第二個同學搬好后,筆者提問:“兩個氨基酸連接方式……”
“通過肽鍵連接起來,形成肽鏈,”全班同學大聲回答,接下去幾個同學,也都順利的完成了搬運任務,最后,出現(xiàn)了UAA。
“這回輪到誰來搬呢?”
“AUU”“UAA是終止?!?/p>
“AUU在誰手上呢?”同學們四下找了一下,沒有人站起來,“我知道,你們當中肯定沒有AUU!”
“在你手上,”一個同學答道,(總共60個學生,筆者手上還有一張)
“我手上也沒有,因為UAA是終止密碼子,并且沒有對應的氨基酸,所以,就沒必要有tRNA了,其他終止密碼子也一樣,大家分析一下,密碼子和tRNA各有幾種?”
“密碼子64種,tRNA61種?!?/p>
在氨基酸組成蛋白質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同學們以手拉手的形式來理解氨基酸的脫水縮合過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生物教學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更易于學生理解,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用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撲克牌比做4個染色體組;用自行車的內外胎比做細胞膜和細胞壁講解質壁分離,這些例子都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優(yōu)先考慮教學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掌握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規(guī)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