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界岳
摘要:本文從心理相融,讓學生接納教師;精心設問,給學生思考機會;靜心傾聽,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耐心幫助,讓學生提升信心;熱情激勵,點化學生內心飛的渴望等五個方面探究如何引發(fā)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求知欲望。
關鍵詞:求知欲望策略探究
浙江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指出:就課堂教學而言,判斷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優(yōu)秀教學品質,第一要素不是考慮知識的有效傳授,而是看他是否引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獲取知識,掌握本領,取得進步的內在要求,這里的內在要求就是求知的一種學習心向,即學習意愿,數(shù)學課堂教學事實上就是教師幫助學生愿學、學會、會學和樂學的過程,顯然,幫助學生愿學是前提,而愿學的內涵其實質就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求知欲望,因此,探究如何引發(fā)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求知欲望的策略,也就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探究問題。
引發(fā)求知欲望,促成學生主動學習,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下面從五個方面來闡述。
一、心理相融,讓學生接納老師
我一直認為,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子女或弟弟妹妹,教育工作就有了動力和方向,以心換心,柔能克剛,學生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關心、愛護,師生心理距離近了,心理相融了,親其師了,自然就信其道,學生對教師的話才能言聽計從,而不是口服心不服。
心理相融的師生關系需要少一些嚴厲,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贊賞;少一些約束,多一些尊重,《情感心理學》的作者盧家楣就指出:情感具有選擇性,學生喜歡了一位老師,也才容易喜歡老師教的這門課,才會對這門課來興致,而且樂此不疲,這時候,談高效率高質量也才有了意義。
二、精心設問,給學生思考機會
1.提問要精心設計核心問題
根據(jù)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核心問題——對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起關鍵作用的問題,在必要時配置好輔助性問題,為核心問題的解決做好鋪墊,這樣既保證了教學要求,又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
如浙教版八(上)7.5一次函數(shù)的簡單應用(1),教學目標是了解通過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然后根據(jù)數(shù)據(jù)建立一次函數(shù)模型的一般過程,我認為核心問題是:如何確定兩個變量是否構成一次函數(shù)關系,操作步驟設計如下:
(1)輔助性問題一:某水庫的庫容量V(萬m3)關于平均水深x(m)的五對對應值的表格(表略),以及由此得來的曲線圖(圖略),請問:①庫容V可以看成是水深x的函數(shù)嗎?②庫容V可以看成是水深z的一次函數(shù)嗎?為什么?
(2)輔助性問題二:某學生根據(jù)路程S(m)關于時間t(h)的五對對應值的表格(表略),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繪制了圖象(圖略),請問:①S是t的一次函數(shù)嗎?為什么?②表格和圖象哪一種形式更容易判斷出來?
設計意圖是激活學生原有基礎,增強從圖象判斷兩個變量之間是否成一次函數(shù)關系的認識。
(3)例題解決
生物學家測得7條成熟的雄性鯨的全長y和吻尖到噴水孔的長度x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單位:m):
問能否用一次函數(shù)刻畫這兩個變量x和y的關系?如果能,請求出這個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如何判斷這兩個變量是否成一次函數(shù)關系?學生在前面鋪墊的基礎上,自然會得出:畫圖象來判斷,師生一起描點后發(fā)現(xiàn)這7個點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所求的函數(shù)可以看成一次函數(shù),接著就用待定系數(shù)法來確定其函數(shù)解析式,隨后,就可以提出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請同學們回顧一下,要確定兩個變量是否構成一次函數(shù)關系,需經歷哪幾步?這時學生有體驗、有認識,就容易理解并得出數(shù)學建模過程:通過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一根據(jù)數(shù)據(jù)畫出函數(shù)的圖象一根據(jù)圖象判斷函數(shù)的類型一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出函數(shù)解析式。
(4)練習鞏固:P164第2題(不同水溫下魚的呼吸速率)。
2.提問要有合適的思維跨度
這里的思維跨度,是指教師提問的難度和坡度,它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效果,課堂提問的難度一般在0.3到0.8之間,即使大多數(shù)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回答問題,問題的思維跨度是否合適,因人而異,但作為教師,對這個問題應著重考慮。
課堂教學可分為三類:識記型的、解釋型的、探究型的(如圖1),我們要有探究型教學行為,要減少識記型的,增加解釋型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課堂提問,提問,要有較好的思維價值,要講究思維跨度的合適程度,它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為理論依據(jù),以讓學生通過努力能夠得著為操作中的標準,
如在學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相等后,欲證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這一定理時(如圖2),可作如下提問:要證明OA=OC,OB=OD,只要證明哪兩個三角形全等?要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已經具備什么條件,還缺什么條件?(根據(jù)AD∥BC,可得哪些角對應相等?)
人人能回答的問題,不一定是好問題,有效的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記憶型、理解型、應用型問題的提出應控制恰當?shù)谋壤c時機。
三、靜心傾聽,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
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需要教師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心理氛圍,比如,可以讓學生坐著回答問題,少一點站起來“鶴立雞群”時的拘謹,多一分坐著“娓娓道來”時的從容。
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學生才會有更積極的思考,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每一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為了鼓勵學生表現(xiàn)、發(fā)言,當學生對某一道題的見解非常獨到時,我會把他的解答拍成照片上傳到學校網站的學生風采欄目上,不論何時何地,有因特網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即使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要表出賞識、激勵和啟發(fā),這是尊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也是維護學生主體的表現(xiàn)。
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需要學生動腦之外還要動手,要訓練到位,那樣,學生才更有發(fā)言權,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欲望則更為強烈,”這說明,課堂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思考、發(fā)現(xiàn),理清思路,動手實踐。
讓學生把想法說出來,才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那是在教師精心設問下,學生充分思考,認真梳理后的終端顯示,是意會到言傳的跨越。
有效的傾聽是自然而然地將學生的回應轉化為教學的資源,在這種傾聽的環(huán)境中,學生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而不是接受者,學生的回答應該成為教師進一步追問、引導的起點和階梯,學生的回答是課堂生成的基礎。
四、耐心幫助,讓學生提升信心
顧泠沅先生在回顧青浦教改的文章中,提到了當時的一份調查材料,其中“差生”形成過程中教與學的發(fā)生情況是如圖3所示:
上海闡北八中校長劉京海認為,差生之所以學習差,是因為他們都經歷了一個學習反復失敗的過程,反復挫敗讓他們失去了自信心,也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應該鼓勵、幫助學生獲得成功,讓學生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外要耐心輔導,幫助學生掃清障礙,然后,善于利用時機表揚和鼓勵學生,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才會看到希望,才會樹立、提升信心,感到“我能行!”“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撐起整個地球!”
五、熱情激勵,點化學生內心飛的渴望
要讓一個人去航海,最關鍵的并不是造一條大船,而是培養(yǎng)他對大海的渴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著“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用成功點亮學生心中的火花,靠的不是隨意降低要求,而要靠教師用自己的愛心和智慧去幫助每一個學生尋求達到教學要求的道路,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獲得不斷成功的動力。
總之,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通過內因而發(fā)揮作用,因此引發(fā)求知欲望,促成學生主動學習,學生才會增強勝任學習。任務、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信念,才會感到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