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秀梅
21世紀是充滿競爭和機遇的時代,是高質量、高效率的信息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一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工學校作為培養(yǎng)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向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其培養(yǎng)的學生素質的高低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因此,在技工學校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技校生的整體素質,以滿足民族的需要、社會的需要。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正確認識素質教育
近年來技工學校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源質量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技工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困難性和道路的多樣性。在此情況下,形成正確的認識是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
素質的概念是很廣泛的,它不僅包括個人的知識、技能、技巧、體質,還包括個人修養(yǎng)、氣質、審美、興趣、意志和理想等因素。前者是形式、手段,后者是目的、核心精髓。素質教育應注重以人為本,追求知識、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情感品德的和諧統(tǒng)一,最終達到人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整體素質的全面、均衡的發(fā)展。根據這個理論,21世紀技工學校的素質教育可分為三方面予以實施。一是職業(yè)素質,包括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資格和職業(yè)適應;二是文化素質,主要是指文化基礎理論,包括德育、歷史等社會人文方面知識的掌握;三是身心素質。
作為技工學校,開展素質教育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就目前的現(xiàn)狀和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首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即加強人文教育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勢在必行
人文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它的根本。人文素質就是做人的素質,人文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提高學生道德感、責任感,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理性、正確的認識,這種教育活動對學生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勵作用。
未來人才質量的差別在于人的基本素質,文化基礎和文化修養(yǎng)比專業(yè)知識在更深的層次上反映了人的質量。通過人文教育,使學生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鄙;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但是,近年來隨著職業(yè)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為了社會對某些純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技工學校在學生課程的設置上似乎更加注重專業(yè)化、技術化,趨向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忽視或者干脆取消了人文教育課程。應該說,職業(yè)技術教育重視學生的專業(yè)技術知識和技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此基礎上絕不能輕視人文教育。試想,人都做不好,事又怎能做好。即使做好了,也可能是損公肥己,反而有害于社會。也就是說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是知識、能力、素質的三者結合,而素質是三者的靈魂,人文素質又是決定知識與能力是否真正服務于社會的決定因素。有專家提出: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并重與融合,才是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才是實現(xiàn)國民教育最終目標的根本。因此,當前在技工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人文教育勢在必行。
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的自身建設是關鍵
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決定著學校素質教育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因此,教師作為技工學校教學的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1.要加強教師的“師德”
教師的職業(yè)與社會上其他職業(yè)有著明顯的不同,教師是一個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職業(yè)。在學生眼中,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具體的、人格化的時代精神。學生常常通過老師的言行來觀察社會、透視人生。通過老師的道德風貌來分辨善與惡、美與丑、文明與粗野、高尚與卑劣。因此,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這無異都要求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師德”,并不斷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2.要加強教師的“師能”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教師的知識和能力應該是全面、多層次的。這種“師能”不僅指教師要“術業(yè)有專攻”,有精深的專業(yè)知識,精通所授學科的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還要有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系統(tǒng)的政治理論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本的藝術、文學、美育、體育等知識。同時,每名教師都要緊跟上時代步伐,不斷地給自己加壓、充電,做到“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能不斷增加新本領,提高新能力,更好地滿足學生各方面的求知愿望,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素質。
3.要加強教師的“師情”
技工學校的素質教育不能脫離教學過程而獨立存在,否則就是空洞的、不切實際的。要借助于課堂的教學把素質教育抓實抓好,而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一種雙邊活動,只有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和學生融為一體,使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者變?yōu)榕c學生站在同一方位的探索者,形成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知識的良好氛圍,讓每一名學生都處于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更好地接受教育,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4.要加強教師的“師心”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產業(yè),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素質教育是一種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是發(fā)展個性的教育。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核心是使全體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牢記自己的服務職能,對自己的工作和教育對象——學生有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樹立起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去做學生政治上的引路人、思想上的知心人、組織活動上的指導人、學習和生活上的帶頭人。要處處為學生著想,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經常深入了解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對他們的學業(yè)、思想和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應熱情幫助、耐心教育,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促進學生進步。只有真正走到了學生中間,以細膩如家長對孩子般的心去對待學生,才能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才更有威信,學生也就能在教師的教導下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
總之,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隨著職業(yè)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必將得到一個大的飛躍。因此,技工學校要找到最佳的切入點,使自身的素質教育體系更加合理、完善,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滿足市場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