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茹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本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45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全部患者術前常規(guī)行鼻竇冠狀位和軸位CT檢查。而后行鼻內窺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結果 本組45例患者中治愈36例(80%),好轉5例(11.1%),無效4例(8.9%),總有效率為91.1%,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是鼻腔粘連,有1例,均在內窺鏡下予以分離后治愈。結論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傳統(tǒng)的鼻竇手術相比有組織損傷小,保存鼻腔生理功能,術后復發(fā)率低,但要盡可能的減少相關并發(fā)癥,提高手術療效。
【關鍵詞】 鼻內窺鏡;鼻竇炎;鼻息肉
鼻息肉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由于鼻息肉的發(fā)生與慢性鼻竇炎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1],傳統(tǒng)鼻息肉切除術雖行單純篩竇開放刮除術,但未考慮鼻竇生理功能,同時術中出血較多影響術野,使鼻息肉切除不易徹底。因此傳統(tǒng)手術后鼻息肉、鼻竇炎的復發(fā)是一個棘手的臨床問題。據國內外報道,傳統(tǒng)術后的鼻息肉復發(fā)率約在75%~80%,慢性上領竇炎的復發(fā)率約為40%,篩竇炎的術后復發(fā)率也較高,約為20%。本院自2006年以來,采用鼻內窺鏡治療鼻息肉、鼻竇炎45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45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15~71歲,平均42歲,病程4個月~20年不等,均有反復發(fā)作的鼻塞流膿或粘性鼻涕,部分伴頭痛頭昏等癥狀。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全部患者術前常規(guī)行鼻竇冠狀位和軸位CT檢查。參照1997年海口會議制定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評定標準[2],Ⅰ型Ⅰ期5例(5側),Ⅱ期4例(7側),Ⅲ期4例(8側);Ⅱ型Ⅰ期5例(6側),Ⅱ期8例(13側),Ⅲ期10例(18側),Ⅲ型9例(16側)。
1.2 手術方法 用1%Dicain與麻黃素混合后行鼻腔表麻,2%Lidocain行蝶愕神經節(jié)、眶下神經阻滯麻醉。在常規(guī)鼻鏡下切除大塊鼻息肉,再在內窺鏡下切除殘留下息肉或息肉根部,切除鉤突,并切除病變篩房使篩竇形成大骨腔,于漏斗處擴大上領竇自然開口至上下徑5~10 mm,15~20 mm。把內窺鏡從開窗口伸人竇腔,在其窺視下用其各種配套彎鉗、刮勺等清除竇腔內膿性物,息肉及顯著肥厚赫膜等,沖洗竇腔。再把中鼻甲(如呈息肉樣變切除)及其上方的篩竇內側板壓向外側,使之骨折、外移,使篩腔縮小,嗅溝開放。上領竇腔內填塞碘仿紗條,鼻腔內填塞凡士林紗條。
1.3 術后處理 術后48 h始分次取出鼻腔填塞物,并予以1%呋嘛液及抗生素藥水鼻腔濕潤收斂消炎,每日清除術腔積血、干痂,術后1周予以鼻腔灌洗,出院后每周復查一次,直至術腔干凈,并隨訪3月~1年。
1.4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1997年鼻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2],分為治愈: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粘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窺鏡檢查竇腔薪膜部分區(qū)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本組45例患者中治愈36例(80%),好轉5例(11.1%),無效4例(8.9%),總有效率為91.1%,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是鼻腔粘連,有1例,均在內窺鏡下予以分離后治愈。
3 討論
鼻內窺鏡下切除鼻腔息肉后繼行功能性鼻內篩竇開放術及上領竇自然開口擴大術,既切除了鼻腔內息肉,又清除了鼻竇內炎性病灶,因此減少了鼻息肉的復發(fā)。鼻 內竇 鏡 手術的原則是在盡量不損傷鼻腔鼻竇解剖結構的前提下,清除病變組織,保留其基本的生理功能[3]。術中把保留的篩竇內側壁和中鼻甲外移,縮小篩腔,使其有正常骨壁、戮膜覆蓋??s小篩腔又使嗅溝開放,利于嗅覺恢復。中鼻道自然開口擴大術,符合上領竇赫膜纖毛的運動生理,利于竇腔內分泌物的引流,減少傳統(tǒng)鼻竇術后的不足之處。
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及鼻息肉的新技術,與傳統(tǒng)的鼻竇手術相比有組織損傷小,保存鼻腔生理功能,術后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就如何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提高手術療效,首先熟悉解剖的重要性,篩竇及其毗鄰結構解剖復雜,氣房氣化變異大,篩竇外側壁僅有紙樣板與眼眶相隔,紙板損傷是鼻內鏡手術常見的并發(fā)癥,鉤突切除不當是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鉤突切除是篩竇開放和中鼻道上頜竇口通暢的重要保證,如果切除鉤突過于向外和過深,則有損傷紙板可能,故術中需熟悉解剖結構,切忌盲目操作,切忌在血泊中、視野不清時操作。鼻中隔嚴重偏曲由于其對中鼻甲和竇口鼻道復合體的影響而導致鼻竇通氣引流障礙,對內窺鏡鼻竇手術的療效產生明顯的影響,故對伴有鼻中隔偏曲應同期行鼻中隔矯正術。中鼻甲的處理,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術中應盡可能保留,但對中鼻甲黏膜嚴重水腫,息肉樣變或肥大,術中使用收縮劑后仍有肥大者必須切除中鼻甲外側壁及下緣黏膜,以防術后并發(fā)癥粘連[4]。術后隨訪,內窺鏡手術的術后轉歸時間為10~14周,術后隨訪直接關系到手術療效,術后復查可避免術后恢復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的竇口粘連,術腔粘連,可及時處理術后出現(xiàn)的干痂、黏膜水腫及小息肉組織,以阻止其進一步演變?yōu)橄⑷饨M織,術后復查時可針對性的全身用藥或局部用藥,以提高其治愈率。
在本文中45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經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治愈36例,好轉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1%,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是鼻腔粘連,有1例,均在內窺鏡下予以分離后治愈。總的來說,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經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療效滿意。
參 考 文 獻
[1] 許庚,李源.內窺鏡鼻竇外科學.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119-126.
[2]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2):133.
[3] 任紅珍,陳衛(wèi)東.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內窺鏡手術療效觀察.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7(7):1092-1093.
[4] 馬永明,李建華,錢煒.鼻內窺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204例報告.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20(5):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