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龍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能簡單地通過教師傳授獲得,應該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為了落實這些教學思想,我們構建了“閱讀文本,生成問題——啟發(fā)引
導,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
一.閱讀文本,生成問題。
“閱讀教學”這個概念的重點是“教學”,“閱讀”是教學的對象,即閱讀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閱讀。這樣看來,要進行閱讀教學,首先必須讓教師和學生各自獨立地充分地閱讀文本。并從下列角度挖掘問題。
1.從標題中挖掘問題。比如,教學《向沙漠進軍》時,可以引導學生依據(jù)題目提供的信息,自主設計這樣3個問題:(1)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2)怎樣向沙漠進軍?(3)向沙漠進軍的前景是怎么樣?這樣,全體學生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經(jīng)過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自主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可謂事半功倍。
2.從重點段落中挖掘問題。 比如,《松鼠》第一段:“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討人喜歡?!笔侨牡目傉f段,根據(jù)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與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讓學生找出文中這具有總說作用的第1段,并概括出松鼠“漂亮、乖巧、馴良”這三個特點,然后明確這三個特點分別寫在哪些自然段中,進而在逐段的探究中把學習不斷引向高潮。
3.從關鍵句中挖掘問題。如《背影》,開篇的第一句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边@就是全文的關鍵句,具有很強的表達作用。這一關鍵句,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diào),又提示全文內(nèi)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讀者產(chǎn)生如下懸念:(1)作者為什么不能忘記父親的背影?(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看到了父親的背影?(3)圍繞著“父親的背影”,發(fā)生了哪些故事?而這三個懸念正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4.從文章結構特點中挖掘問題。教《在烈日和暴雨下》,學生朗讀課文后,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明顯的結構特點把文章分為兩部分,并預設如下目標:第一部分——(1)畫出有關描寫烈日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車感受的詞語,并談談自己的體會。(2)為什么要著力暴雨之“暴”?這說明了什么?
二.啟發(fā)引導,解決問題。
對于學生無法獨立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從思維方法、知識要點等方面“點”一下,讓學生再度涵泳體味,再次動腦深入地分析問題,順暢地解決問題,從而得到更深的印象,獲得更大的益處。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也,則不復也?!薄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痹诮虒W中,我常采用下面三種方法釋疑:
1.找。對于淺顯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答。通過查找閱讀資料和工具書,通過思考或在文中找出相關的答案,自我釋疑。在預習時,學生對生字詞方面有不理解的,可通過查找工具書,解決疑難。
2.讀。以讀為主,在讀中釋疑,讀中感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魏我黄n文的教學,都需要學生多讀,在教學中,要“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變聽懂為讀懂,使問題在讀中得到理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讀中得到有效的發(fā)揮。A.邊讀邊想:讀一句話想想這句話講什么,讀完一段、一篇時要想想這一段、這一篇連起來告訴我們什么知識、方法和道理,這樣才會不斷進步。B.多讀多想:碰到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可能就會讀懂。
3.議。葉圣陶先生的教學思想十分豐富,在教學上,他提出“應提倡用啟發(fā)、誘導和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討論又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huán)過程。討論求解按“個體學習→小組討論→匯報交流”這樣三個步驟進行。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學生的伙伴。
構建教學模式,可以改變教學的無序狀態(tài),優(yōu)化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發(fā)揮課堂結構的整體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創(chuàng)造性閱讀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模式支撐,在“教無定法”中顯得有法,從而使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活動在井然的秩序中開展。
蒲龍,甘肅省會寧縣丁溝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