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 沈洪豪
摘要:大學生是社會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具有較高公民素養(yǎng)是完成其肩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任的必備條件。作為該群體在大學階段接觸最為頻繁的高校輔導員,應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理念、內容和方法上具備正確的認識,才能為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輔導員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談到:“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边@說明我黨已認識到提高公民意識對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扒Р罹唷⑷f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大學生作為社會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素質如何將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對于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高校輔導員則是他們接觸最頻繁,對其有較大影響的人,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公民意識的內涵
“公民”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通常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意識”是指人所特有的對于客觀世界的主觀印象,包括感覺、直覺、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斷、推理以及形象思維等理性形式。“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形式之一,體現現代法治觀念的民主意識,具體來說是把自己和他人視為擁有自由權利、尊嚴和價值的公民,并勇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和履行法定的義務,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國家的主人,對國家、對社會有著主人翁的意識和責任感。
現代公民意識強調的是公民的主體權利責任意識。馬克思明確指出:“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特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消滅任何階級統(tǒng)治?!惫竦臋嗬庾R,是指一個人對其為滿足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應當享有的權利的認識。權利是人之本性要求的反應,是社會規(guī)范的基礎。主體權利意識的外延和具體化則是參與意識。“公民意識是近代憲政的產物,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及監(jiān)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身維護和積極參與。”可見,參與意識主要是指公民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具有積極參與公權力運行的主人意識,實質上也是一種踐行權利的意識。
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公民意識核心內涵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公民意識的理性化體現,即對自己應當承擔社會義務的認可,以及對社會基本義務的遵守和執(zhí)行。社會責任意識實際上強調的是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币虼耍紫纫⒁獗苊庖酝^多強調公民的義務而忽略個人的權利的錯誤,而應教育和引導公民辯證地處理個人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方法理念即是規(guī)則意識,也即是法治意識。由于每個人都擁有獨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過程中,公民還必須有規(guī)則意識,即依據明確的規(guī)則來協(xié)調各種相沖突的意志和行為,而不是由某個個人或利益集團決定。這些規(guī)則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結果,或是通過國家予以確認,或者是通過習俗加以強化。規(guī)則意識主要表現為法治意識,公民的法治意識不僅意味著公民愿意接受既定法律的約束,服從法律的安排,也表明公民要求公權力必須在法律鋪設的軌道運行,要求他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政治權利。規(guī)則意識會使社會生活趨于有序,缺乏規(guī)則意識的社會有可能為無法控制的社會,也可能是危險的社會。
二、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性
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有助于增強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和公民責任感,正確行使自身各項權利,積極履行自身義務;有助于培育面向市場經濟和具有法治意識等積極的品格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大學生;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人才。
(一)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是市場經濟的要求
大學生群體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人才,因此,在大學階段培養(yǎng)其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要求的自由、平等及法治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市場經濟體制主要通過競爭機制發(fā)揮作用,強調契約自由原則,要求運用法治手段來規(guī)制經濟主體、經濟活動。通過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使其具有市場經濟體制運轉所具備的公平、平等意識,遵從法治在市場領域的規(guī)制、尊重契約自由原則、誠信原則、公平交易原則、互惠互利原則等融合道德和法律精神的市場運行規(guī)則。
(二)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是建設法治國家的要求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作為治國方略被寫進了我國的憲法。法治與人治、專制相對應,是指在眾多的社會控制手段中,人們選擇法律作為治理社會和國家的基本手段。法治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找到的比較好的治國方略(與人治、專制、德治相比),盡管,它不是最好的,也存在著諸多局限,人們?yōu)閷崿F法治還必須付出代價。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提高,無疑能使該群體樹立信任法律、依賴法律、崇尚法律的法律心理和法律文化的牢固理念,促使其形成符合法治社會要求的行為方式,為構建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奠定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
(三)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迫切需要
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從整體上看,他們的思想狀況積極、健康、向上。但同時不少大學生的公民角色還處于不自覺的狀態(tài),諸如缺乏必要的責任感,對集體的事情漠不關心,對自己的成長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少認真分析和研究時代發(fā)展對自己成長提出的要求,缺乏進取精神;自我意識較強而國家意識較弱;雖然絕大部分學生都有愛國之心,但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相沖突時,大學生往往注重的是個人利益而不顧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過于追求物質享受的傾向日益明顯;很多大學生在理論上否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但在具體行為上卻表現出怕苦怕累,貪圖安逸,過分看重物質利益。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使其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辨證同一性、對等性有著正確的認識,修正一些片面的、不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逐步走向具有較高法律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模范公民,為個人將來的發(fā)展和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
高校輔導員作為從事學生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和業(yè)務學習指導工作的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最多,相處時間最長,接觸最頻繁,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前提是,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公民意識的基本知識,并融入具體的日常管理服務工作中,才能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樹立公民意識重要性的理念
大學生公民意識是社會發(fā)展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
不可少的內容之一。高校輔導員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現代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公民。學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礎,學校是公民教育的基地,學校教育是實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關鍵的和最佳的時期。學校是一個經過特別設計的教育環(huán)境,是個體在學校獲得信息量最大、信息種類最多、信息來源最廣、信息時間最長的場所。學校環(huán)境給予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以關鍵的影響,其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目的性,以學校教育作為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主渠道,更有利于培養(yǎng)“四有”公民的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目標的實現。
(二)正確認識公民教育的內容
高校輔導員應對公民意識的內涵有著正確的理解和掌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正確理解公民意識的內涵,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自身特點,恰當把握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公民意識的核心內涵是權利和義務意識,因此,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是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和培養(yǎng)的關鍵。如何正確對待權利和義務,實際上是公民個人怎樣擺正個人在國家與社會中的地位,怎樣對待個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三者關系的問題。通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逐步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權利和義務觀,有利于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以及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
大學生的權利義務觀是他們對自己作為獨立主體的利益和自由的認識、主張和要求,同時也包括他們對他人的利益和自由認識、主張和要求的社會評價。只有當主體意識到自己權利的寶貴時,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他人權利的不可缺少性。只有當自己的權利確實被保護、維護時,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尊重他人權利的必然和必要性。大學生權利義務觀的形成主要是通過了解熟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內容開始的。隨著經濟發(fā)展和法治建設的進行,大學生對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有所深化,知道享受了權利就必須要履行義務,具有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大學生重視權利意識,還表現在出現損害自己權益之事時,能通過法律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不過,在肯定大學生權利觀念的同時,還應注意到他們的權利觀念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對權利的認識不深刻、不全面。他們對權利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很少能夠深刻體驗到自己權利行使的普遍性、經常性,包括對一些侵權行為很少能主動意識到。如在晚上熄燈后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休息,不經允許隨意進入他人房間等。這表明他們對權利的體驗還停留在感知的水準上。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應強化權利意識教育。長期以來,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內容一直存在過于偏重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的問題,即作為一個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他應承擔什么樣的義務與責任,而且這種義務與責任多是對國家和社會的,如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聽從組織的安排,服從社會的需要等。因此,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應加強公民權利意識的強化?!昂细窆瘛北厝皇枪駛€體在權利與責任的有機統(tǒng)一。這是因為權利主體的確立。是個人承擔責任的邏輯前提;勇于承擔責任,則是自主選擇的必然要求。一個人只有具備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并把這種意識和能力付諸行動,才能談得上承擔責任的問題。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就是要大力培育公民的權利主體意識及其捍衛(wèi)自身權利的行動能力,以及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和能力。
(三)掌握公民意識教育的方法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具體工作中應體現學生主體作用。大學生公民意識取向有著客觀的規(guī)律和特點,在其公民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應注重內化,提倡體驗式、互動式、滲透式、陶冶式等方法,克服簡單生硬的灌輸及說教等形式主義方法,提高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針對當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弱化傾向、知行脫一現象以及權利與義務觀念較模糊等特點。輔導員應在日常的管理教育過程中特別關注公民規(guī)范到公民意識的內化規(guī)律和公民素質養(yǎng)成從知到行的規(guī)律,加強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教育,注重對公民意識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知行結合的培養(yǎng)。
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中應注意手段與形式的多樣化。針對大學生群體具有思想敏銳、易于接受等特點,通過榜樣示范法或典型教育的方法去啟發(fā)和感染教育對象;公民教育重在參與,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強公民意識,在集體生活中通過類似的公民實踐活動激活所學到的公民知識并使之轉化成一種參與技能。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三下鄉(xiāng)”活動、社區(qū)法律咨詢服務、學生干部的競爭和選舉、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是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它更能增強人的親身體驗,對公民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達到知行統(tǒng)一。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了解國情,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民主意識和愛國精神。當前,公民意識教育存在重理論傳授、輕行為養(yǎng)成的現象,我們有必要把實踐活動制度化、經?;?,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具體事情做起,逐漸走進社會,熟悉生活,逐步培養(yǎng)起公共責任感和公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