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靜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滲透,人們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受到多方面的沖擊和影響。只有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才能使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從教育的主渠道、實踐活動、社會氛圍等方面全方位、多視角地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途徑進行研究,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做出積極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245-02
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其受社會基本制度的制約,是由一定社會崇尚倡導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準則、精神風尚等因素構成的社會價值認同整體。核心價值體系是維系社會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精神動力,是指引社會前進方向的精神旗幟。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符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當前,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學生,常常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突中顯得無所適從,難以抉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對于引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大學生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方針與思想保障。”[1]因此,如何使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值得深入思考探索的問題。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使大學生在理論上理解核心價值內涵
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把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要求滲透到相關課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當中,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教育作用。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全面滲透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秋季開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六門課程整合為四門。其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是以“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為主要教育內容,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展開的。因此,《基礎》課教學要緊密聯系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背景、內涵等問題進行講授,讓學生對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和理論基礎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其他三門課程也應在教學內容上做好核心價值觀的滲透,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對教學內容的講述過程中要做到明確要點、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分析熱點、討論疑點,客觀理性地分析和評價當代社會中各種現象及文化思潮,幫助學生從理論高度科學地認識復雜的社會意識現象,把握社會精神領域中的主旋律,起到以社會主義理想、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真正取得實效,就必須對教育手段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一個人只有首先從感情上關心或關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運用自己的價值觀去進行衡量和判斷,進而才能把價值判斷變?yōu)樽约旱男袨椤=處煈捎冒咐治?、討論、演講等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單方面向學生灌輸的方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的發(fā)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教學方式,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被設計身處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條件下對面臨的道德情境做出判斷和抉擇。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手段,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課堂討論,既能反映學生對理論掌握的情況,也能反映出學生的思想狀況,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問題并加以解決。
二、以實踐活動為契機,使大學生在現實中領悟核心價值內涵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著力增加學生的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必須強調實踐、體驗、創(chuàng)造的過程,盡可能通過孩子自己的角色體驗、情景體驗,讓他們成為社會成長中的主動者?!盵2]高校要積極開展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目標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軍訓,到相關工作崗位實習,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參加公益勞動,參加居民社區(qū)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等。
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更加了解國情、鄉(xiāng)情,耳聞目睹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氣象以及碰到的新問題,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價值的正確取向,強化價值觀的內化、鞏固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找到所學理論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結合點,才能架起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多層次的立交橋,從而豐富思想,堅定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以校園文化為載體,使大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核心價值內涵
校園文化的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由于長期置身于校園文化的濃郁精神氛圍中,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覺地形成與這種校園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識和精神品格。因此,大學文化是大學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好載體。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緊密聯系建設校園文化的實際,提高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大學校園應以學生自愿參加的各種社團為依托,通過舉辦各種藝術節(jié)、學術研討、學科競賽、知識講座等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增強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對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同感,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才?!盵3]因此,校園文化務必使大學生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提高明辨榮辱、是非、美丑的能力,知榮棄恥,努力踐行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堅決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加強學校日常管理,為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日常學生管理工作是加強大學生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途徑,目的是使學生無論在身體、心理、知識、道德等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均衡的發(fā)展,從而形成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學校管理體制的各個方面都是相輔相成的。高校首先應該從自身的管理進行思考,完善體制,要建立完整的、科學的、高效的現代化學生思想行為監(jiān)控系統(tǒng),掌握學生思想狀況,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發(fā)現和解決。要把思想教育、輿論導向、評價體系、政策調節(jié)、制度監(jiān)督、法律約束與定量監(jiān)控系統(tǒng)信息和數據結合,使之成為有強制力的硬約束。對于學生而言,要嚴格遵守法律和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違背了就要受處罰。
(二)管理形式多樣化。制度規(guī)章和紀律的約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的保障。但由于規(guī)章制度等具有強制性,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學校特別是負責管理工作的教師應采用多種辦法,保證這些規(guī)范的順利實施,并逐漸使這些規(guī)范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思想和行為。加強校園網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的就業(yè)指導,引導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消費,等等。在切實的活動中教會大學生明辨是非,堅守真理,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五、加強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建立融洽師生關系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的自身形象。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教師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對學生、對社會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充滿信心,充分發(fā)揮學校的教育優(yōu)勢,發(fā)揮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良好教學效果產生的基礎。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要善于與學生交朋友,有意識地、主動地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心理活動、學習和生活情況,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教育具有濃厚的親和力,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這樣才能使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加強社會輿論,為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營造社會氛圍
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要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注意到社會環(huán)境對價值觀的雙重影響,著力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要加強輿論宣傳,優(yōu)化社會大環(huán)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融入到改革取向、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之中,把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好廣大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心理氛圍,形成自覺遵守社會秩序、依法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輿論導向和誠實守信、文明守法、融洽和諧、和衷共濟的社會心態(tài),使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逐步樹立和堅定核心價值觀。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要發(fā)揮學校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手段,同時加強社會氛圍的積極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