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人
當下,中小學生最苦最累,應該是公認的。眾多有識之士也在不停地為減輕學生書包的份量奔走呼號,一些省市也開始進行新課改。但學生的負擔終于沒有減輕,而參加課改學生的負擔反到有加重的趨勢。
其實,筆者倒覺得學生的苦和累,并不單單表現(xiàn)在課業(yè)的繁重,更多則表現(xiàn)為無趣的乏味。一些青少年在網(wǎng)吧中度過漫長的時間,精力和體力的疲勞絕不會比學習更輕松,但他們卻樂此不疲。當然,學習本身必然包含一些枯燥的成份。但將枯燥的學習加入一些有趣的東西,一定會減輕學生的苦和累。曾經(jīng)拜讀過一些高中生的作文,讀第一篇時,真是眼前一亮,雖然是學生腔,但辭藻華麗,文字激揚,令人怦然心動。但數(shù)篇過后,漸覺似孿生子,不過多是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憂患,李清照的清婉,蘇東坡的豪放......雖不時顯得大氣磅礴,卻大多空洞無物,極少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問老師怎么會這樣?回答是:怎么能不這樣?這樣高考閱卷時得高分的把握最大。只是學生在這樣一遍遍的“磨練”中,怕是不單單忘記了寫作真意,也失去了寫作的激情。
數(shù)年前,南方某中學,為初中一年級學生布置了語文寒假作業(yè),要求學生完成題為《你怎樣看人類文化?》和《關(guān)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兩篇論文。此舉引起家長的憤怒,并遭到教育專家的非議。同樣是數(shù)年前,旅美學者黃全愈在《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一書中介紹了其子黃礦礦在小學二年級研究“藍鯨”并撰寫論文的過程。其實類似的事例,我們??梢詮穆镁雍M獾呐笥涯抢锫牐簢獾睦蠋煏粫r給學生布置一些撰寫論文的作業(yè)。學生接到題目后,便自己到圖書館或網(wǎng)絡上查找資料,然后編寫,并自己設計封面,最后打印、裝訂。可能論文并不長,內(nèi)容也很幼稚,但卻是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寫作的過程讓他體會很大的樂趣;最終的成果讓他充滿成就感;整個過程還讓他掌握和摸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多得。南方那所學校的要求是太高了,如:字數(shù)不少于一萬字;用標準格式:有簡述、有關(guān)鍵詞、有參考書目列舉等等。當然,老師也對論文的內(nèi)容作出了一定的“提示”,如“你認為什么是文化?”“它對人類歷史的進程起什么作用?”“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今天避免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等。從這些要求來看,學校也是用心良苦,恨不能一夜完成素質(zhì)教育的改革。歸根結(jié)底,這還是在用應試教育的方式來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革新。以往,我們教給學生的都是結(jié)論性的知識,而不是讓學生去闡述自己的觀點?,F(xiàn)在,突然將這樣一個題目擺在學生面前,難怪連教育專家都不相信學生會具備這種能力,家長和學生自然更是茫然不知該從何下手。其實,如果字數(shù)不限,格式不限,不是把論文看得那么“神圣”不可攀,而任學生信馬由韁,這兩篇論文的題目雖大,也未必不能寫出有趣味的論文來??上У氖?,從那以后一切都偃旗息鼓,再未聽過有人提什么煩人的論文了。
可能因為我們講了幾千年的“學而優(yōu)則仕”,便把學習應有的樂趣都講沒了。如今,“仕”雖不是唯一的出路,還可以“商”,還可以去做一切改變物質(zhì)生存狀況的營生,但只是忽視了心靈的成長,也就失去了心靈成長過程中的樂趣。當我們一時無法改變高考的現(xiàn)狀時,我們至少應該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多一些樂趣。其實,孔老夫子還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