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皇家學會已在客觀上成為職員們的圈內(nèi)組織,大多數(shù)會員與科學不過是點頭之交?!痹谧约旱闹鳌队⒏裉m科學衰落之感想》里,查爾斯·巴貝奇寫道。時間是1830年,有人統(tǒng)計,在1800年以后的30年里,皇家學會共有641名會員,而真正在科學上做出貢獻的只有103人;更為荒唐的是,有63名勛爵,對科學幾乎一竅不通。
看著大批的主教、貴族和律師用盡手段往學會里擠,39歲的巴貝奇感到非常不滿。
劍橋大學的這位盧卡斯講座教授,在15年前已是皇家學會會員。他有時嚴謹?shù)昧钊苏ι唷!懊糠昼娪幸粋€人死去,每分鐘有一個人出生?!边@是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的著名詩句。但講究精確的巴貝奇讀后,表達了異議——“如果果真如此,那么顯然世界上的人口將沒有變化?!痹诮o詩人的信里,巴貝奇建議詩集再版時改成“每分鐘有一個人死去,每分鐘有一又十六分之一個人出生”。
不過,在對皇家學會和詩人表達異議的同時,巴貝奇也正飽受非議。因為他的工作屢遭挫折,未能取得預期的進展。1822年,巴貝奇研制出了第一臺差分機。這臺“會制表的機器”,既了結(jié)了他多年的夙愿,也激發(fā)了他的“野心”。
“我準備造一臺比這臺大得多的差分機,它可以處理20位數(shù)?!痹诮o皇家學會會長的信里,巴貝奇描述著自己的宏偉藍圖。
在年輕人的設(shè)想里,新差分機還附設(shè)有印刷裝置,可以直接將結(jié)果制成表格,可以用來更好地編制天文和航海表。當年,正是由于發(fā)現(xiàn)英國編制的航海表有一系列錯誤,小伙子才決心要研制一臺“會制表的機器”。
只是眼前的這臺差分機,運算精確度達6位小數(shù),在巴貝奇看來還遠遠不夠。但在英國政府看來,這個新鮮玩意兒已經(jīng)“頗有意義”。在與財政大臣會晤后,巴貝奇獲得了17000英鎊的資助。
他可以放開手腳去實現(xiàn)夢想了。出乎巴貝奇意料的是,他原計劃用2年~3年完成的工作,10年下來,仍不見結(jié)果。
據(jù)說這臺差分機大約有25000個零件,主要零件的誤差不得超過1‰英寸。工程的進度十分緩慢,這讓巴貝奇心急火燎,幾乎每天都要從劍橋到工廠往返幾個來回。圖紙一遍遍修改,零件也一遍遍重做。10年過去了,完成的零件還不足半數(shù)。
參加試驗的同事紛紛離去,最后只留下他一人,在清晨走進空無一人的車間,眼前一片狼藉。
政府資助的17000英鎊已經(jīng)花完,巴貝奇從銀行家父親那里繼承的大筆遺產(chǎn)也即將耗盡。
1834年,巴貝奇向政府申請額外的資金支持,但政府早已失去了耐心。盡管巴貝奇軟磨硬泡,依然遭到政府高官們的拒絕。就連時任英國首相的羅伯特·皮爾,也挖苦巴貝奇的差分機“應該用來計算研制它所花費的時間”。
然而,恰在此時,巴貝奇已經(jīng)構(gòu)思出第一臺可編制程序的計算機器。這一構(gòu)想在后人看來,“為計算機的誕生掃除了諸多理論上的障礙”,也被視為巴貝奇平生最偉大的構(gòu)想,但在當時,差不多只是人們的笑料。
只有巴貝奇本人依舊熱情不減。1839年,他甚至辭去了盧卡斯講座教授的職位,專注于實踐自己的構(gòu)思。
可是現(xiàn)在,他已不再是當年那個不差錢的銀行家的兒子。他四處募集資金,幾乎都無功而返。不僅如此,政府很快宣布中斷對他的一切資助。望著自己畫在2000多張圖紙上的5萬多個零件,巴貝奇只能嘆息。
最終,半成品的差分機與全部圖紙,被送進了倫敦的皇家科學博物館。“我們至少得到了一個更聰明的玩具。”批評家史博??酥S刺道。
1871年,這個被同行譏笑為“愚蠢的巴貝奇”的老人,在貧困潦倒中去世。留在他身后的不是贊美,而是《泰晤士報》上的嘲笑:“廣大民眾對他的研究成果事實上一無所知,有所知的人,也不怎么欣賞。”
皇家科學博物館則在120年后,按照巴貝奇最初的設(shè)計,制成了他設(shè)想中的新差分機,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運行良好。
“假如巴貝奇晚生70年,我可就得失業(yè)了。”發(fā)出如此感慨的是美國的艾肯博士,現(xiàn)代計算機的先驅(qū)之一。在2002年英國舉行的“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的全民投票中,巴貝奇獲得提名,他與牛頓、法拉第、瓦特以及霍金等人的得票數(shù)不相上下。
不過,所有這一切“成功的證據(jù)”,巴貝奇在生前都沒能等到。在他留給后人的照片里,他那寬闊的額頭之下,銳利的目光雖顯堅定卻不乏悲憤。
(陽 子摘自《中國青年報》2009年6月17日,宋德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