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介平
摘 要 目的:總結清熱利濕、化瘀軟堅、疏肝行氣、通絡止痛法治療腎、輸尿管結石的療效。方法:觀察65例腎、輸尿管結石患者以此法治療的情況。結果:治愈47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結論:此法則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關鍵詞 腎、輸尿管結石 中醫(yī)治療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26
筆者以清熱利濕、化瘀通絡、疏肝行氣、緩急止痛法治療腎、輸尿管結石65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65例患者均系我科門診就醫(yī)患者。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齡11~54歲,平均28.5歲;腎結石18例,輸尿管結石27例,腎、輸尿管混合型結石20例;腎結石最大1.5cm,輸尿管結石最大1.4cm;腎結石單發(fā)24例,多發(fā)41例;65例患者均經(jīng) B超檢查確診為腎、輸尿管結石。
診療標準:全部患者病史明確,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或腹部疼痛癥狀,有一部分患者有尿頻、尿急、血尿、惡心、嘔吐等癥狀。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90%患者WBC (9.5~16.0)×109/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尿常規(guī)檢查,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RBC。全部患者腎功能正常。所有患者經(jīng)B超檢查,有固定的強回聲光團,形態(tài)各異,邊界清楚,明亮穩(wěn)定,后方伴聲影。
治療方法:治療方藥組成,金錢草30g,郁金15g,雞內(nèi)金15g,海金沙30g(包煎),滑石30g,石韋15g,柴胡12g,枳殼15g,白芍30g,青陳皮各15g,前仁30g(包煎),山甲珠10g(先煎),川牛膝18g,王不留行15g,甘草6g。隨癥加減:濕重加黃柏15g,蒼術10g;腎結石要注意加補腎藥,如杜仲15g,續(xù)斷15g,補骨脂15g;輸尿管結石加炒川楝15g,琥珀3g(沖服)。每日1劑,水煎3次,共取汁1200ml,分早中晚3次服用,15天為1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①治愈:結石全部排出,臨床癥狀體征消失;②有效:多發(fā)性結石排出1/3以上,單發(fā)性結石至少要小于原來的一半以上,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減;③無效:結石與原來大小比較無明顯變化,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結 果
治療結果:治愈47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
例:患者,女,32歲,農(nóng)民。于2008年2月27日就診,患者自述:2008年1月24日下午打工時,突然右下腹絞痛,血尿,在某醫(yī)院診斷為腎、輸尿管結石,通過消炎止血、解痙止痛治療后癥狀緩減,但結石未排出,后因經(jīng)濟原因回當?shù)蒯t(yī)院治療,但結石太多,無法行體外震波碎石,今到我處就診?,F(xiàn)患者腰部時有隱痛,小便微黃,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緊;血常規(guī)WBC 8.9×109/L;尿常規(guī)RBC少許;B超示,雙腎見大量結石聲影,大小0.4~1.5cm,輸尿管膀胱壁段見1粒1.2cm,左輸尿管中段處見1粒1.0cm。給予清熱利濕、化瘀軟堅疏肝行氣、通絡止痛法治療,處方:金錢草30g,郁金15g,雞內(nèi)金15g,海金沙30g(包煎),滑石30g,石韋15g,柴胡12g,枳殼15g,白芍30g,青陳皮各15g,前仁30g(包煎),山甲珠10g(先煎),川牛膝18g,王不留行15g,甘草6g,炒川楝15g,琥珀3g(沖服),黃柏15g。服藥2療程復查B超,腎結石排出約50%,雙側(cè)輸尿管完全排出,上方去炒川楝、黃柏,加杜仲15g、續(xù)斷15g,再服2療程復查B超,雙腎、輸尿管全部排出體外,腰痛癥狀消失。
討 論
腎、輸尿管結石屬祖國醫(yī)學中的石淋范疇,多因腎虛膀光濕熱,致膀光氣化常;或因情志抑郁,氣機不暢,進而導致氣滯血瘀而形成結石。筆者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所以就以清熱利濕、化瘀軟堅、疏肝行氣、通絡止痛法為治療原則,用自擬方加減治之,方中金錢草、海金沙、石韋、滑石、前仁、清熱利濕,利尿通淋;郁金、王不留行、川牛膝、山甲珠、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雞內(nèi)金、山甲珠軟堅化石;柴胡、青陳皮、枳殼、疏肝行氣;甘草、白芍、緩急止痛。如果確有腎虛患者,在方中加入適量補腎之品,使之攻中有補,標本兼治,故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