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清
2008年6月11—12日,浙江師范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美術課堂教學評比研討活動。我有幸參加了這次教研活動,本次活動以觀摩課和專家點評的形式呈現(xiàn)。其中的12堂觀摩課猶如12首不同的歌,演奏著不同的曲調,使我經久地回味,受益匪淺。
通過本次聽課研討活動,我感覺到高中美術教師都在認真實踐新課程的理念,認真研究高中美術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大膽進行教學實驗,同時能把課本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如及時引導學生用美術方式來表達對時事(四川地震災難)的關注與表現(xiàn),使書本知識生活化、具體化。這次活動是高中美術教師學習、交流的極佳機會,12堂課各具風采,不能一一道來。下面我針對其中印象較深的一課談談體會,如杭州二中分校許劍春老師上的《如傳世的青花自顧自美麗——青花瓷器初識》一課,在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的同時,又很好地落實了學習任務?,F(xiàn)在從如下幾個方面對本堂課進行分析。
一、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進入課堂后,先設計讓學生從各自的課桌里尋找青花瓷片的活動來導入課堂情境,由此引發(fā)師生討論,自然親切地引出課題《如傳世的青花自顧自美麗——青花瓷器初識》,課堂氣氛輕松、融洽。學生在探究青花瓷時,時而疑惑、時而頓悟,教師則時而贊許、時而期待,從而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積極求知的欲望,顯示出了較高的思維和探究潛力,體現(xiàn)了“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新理念。
二、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
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鑒賞與實踐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青花瓷的解讀,還是對青花瓷的材質、色彩、造型、裝飾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師直接傳遞、告知的,而是利用多媒體、實物、觸摸等手段幫助學生去感知、去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擁有充分的鑒賞權和發(fā)言權,教師自始自終沒有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而只是在教學的組織上作了適當引導,教師成了課堂的引導者、開發(fā)者與欣賞者。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都很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尊重學生的參與意識,如在對青花瓷的拍賣情節(jié)上,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交流、爭辯和探討,從而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在師生共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思維處于異?;钴S的狀態(tài),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演練場。
三、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勵、喚醒與鼓舞貫穿課堂始末,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喚醒他們學習的自信。
教師利用音樂欣賞法、討論法、觀察法、實踐體驗法,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如留給學生親自動手用青料體驗創(chuàng)造青花瓷圖案的時間,過程又是在老師不斷地鼓舞與激勵中進行,而且整個過程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比如在學生描繪圖案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平等、鼓勵的話語營造出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適時點撥、熱情鼓勵,使學生能以極大的熱情無所畏懼地投入到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中。實踐證明只有處在自由、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才能情緒高昂地樂于參與、樂于探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享受到成功的體驗。
四、利用多主體評價,尤其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
新課程提出開放式教學思想,提倡多元化教學,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學生自己獲得求知的方法?!北咎谜n學生親歷了一件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過程,最終產生了屬于自己的作品。在學生自主完成自做作品后,又給學生一個集中的壁架展示空間,使每位學生的作品都能被人欣賞,而且采用學生上臺作自我評述與互評的方式,同時也得到了老師的賞識評價,學生的勞動得到了尊重和肯定。每位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了學習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的信心。在放置作品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擺放在他們想放的位子上,這雖然是個小小的細節(jié),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學生的自主意識再次得以強調和尊重。在教學中,老師能準確把握住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敏銳捕捉到學生創(chuàng)作和行為的閃光點,充分尊重學生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行為。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影響下,教學評價完全以標準答案和考試分數(shù)為衡量標準,而在這里沒有標準答案,只有25位學生制作了25件不同蘊意的青花瓷作品,課堂中學生參與意識強烈,這一切都是教師運用開放式教學、開放式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空間,使教學多了一份主動,多了一份生動。
以上僅僅是我對其中一節(jié)課的片段分析,我認為對普通教師來說,聽課活動是幫助自身認識、掌握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現(xiàn)場”。不少青年教師正是通過聽課、評課活動來真實、直接地認識教育教學規(guī)律;通過教學“專家”、先行一步的“同行”的示范和“表演”,學到在書本上、教參中無法學到的知識,能較好地解決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現(xiàn)實問題,對教師實際教學能力的提高幫助較大。讓學科帶頭人上“觀摩課”,讓教壇新秀上“特色課”,可使普通教師經常處在“以人為鏡、借鑒提高”的教研觀摩環(huán)境中。這種觀摩型的活動具有可學性與可比性的優(yōu)勢,參與面廣的特點,深受教師的歡迎。本次教研活動除了各具特色的12節(jié)課外,還請浙江師范大學的李力加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的錢初熹教授作了課后的精彩點評,這種采取觀摩課加專家點評的形式,讓與會教師收益匪淺。
有人說:“聽課是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的載體,是獻課者和觀課者共同對話交流的平臺?!币虼?我認為這次的研討活動只給了獻課者“表演”的平臺,而忽視了給觀課者與之對話的平臺。如果能再增加一些時間,讓獻課者說說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及上課后的感想;讓觀課者思考與總結,總結這節(jié)課的成敗得失,提出自己的評價,以達到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相互學習互促共進之目的,那將更加完美。當然,這次的省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評比暨觀摩研討會是非常成功的,我希望能有更多這樣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