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摘 要:當前高職學校的學生管理面臨著諸多問題,問題的背后是校園人文關懷的缺失、精神交流的缺憾。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幸福的精神生活、享受愛的陽光;使他們的個性都得到張揚、生命得到尊重,我們的職業(yè)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的高職人才。本文旨在從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關注、對學生的尊重等角度,淺述對學生思想和情感進行關注,對高職學校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的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 人格健全精神世界
從諸多高職學校反饋的信息來看,很多老師對學生最多的評價是學生難教、難管。的確,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升學壓力、就業(yè)問題等),近幾年入學的高職學校學生,在綜合素質(zhì)上與應有的素質(zhì)水平相距甚遠,特別是在思想道德水平、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力、成才的動機等方面的問題上。大部分學生奮斗目標模糊、學習動力缺乏、上進心不足、開發(fā)自身潛力及自我實現(xiàn)的意識蒙朧,并較多地伴隨自卑、自傲、自私、逞強好斗、固執(zhí)己見等不良的甚至是病態(tài)的心理特征。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長期以來,各類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的“考試分數(shù)一手硬,德育工作一手軟”的狀況,嚴重忽略了未成年人情感——體驗層面的發(fā)展,這些教育的失誤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為很多高職學校學生在目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中被認為是“差生”,這給高職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和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課題。
如何針對高職學校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以及他們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心理特征,有效地實現(xiàn)中職教育“寬進嚴出”的目標,把高職學校的學生培養(yǎng)成人格健全的高素質(zhì)的勞動者,成了目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一大難題,積極探索新世紀新階段高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已成為我們高職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意識特點的分析
筆者通過調(diào)查以及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情況,總結出目前的高職學校的學生除了具有同齡的青少年的思想尚未定型、不成熟等心理特征以外,還具有以下一些心理特點:
1.缺乏自尊和自信
我們的社會、家庭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以“分數(shù)論成敗”的社會思維定勢下,高職學生甚至已經(jīng)成了“差生”的代名詞,學習差,品德差……在社會與家庭異樣的目光中,他們在思想上感覺自己是考不上重點大學的“落榜生”,抬不起頭,自尊與自信受到極大傷害,很多學生索性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使得高職學校的學生不僅沒有了自尊,同時也使一部分學生喪失了自信,感覺自己是沒有希望的,也就不再進取,而呈現(xiàn)出一種隨波逐流的心態(tài)。
2.思想容易偏激
青少年本身的思想就不成熟,沒有形成完整的、系統(tǒng)的辨別自身行為的思想。而高職學校的學生由于在中學的學習中,文化成績方面可能處于班級的中下位置,在以成績論英雄的考試制度下,他們往往得不到老師的關注,長期抑郁,又很難找到一個釋放自己壓抑的情感的方式;同時升學的“失敗”使他們再次承受了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因而他們在進入學校以后,在相對寬松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中,便急切地希望找到發(fā)泄自己感情的渠道,這些學生逆反心理較強,在不成熟的思想引導下,這些學生可能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甚至通過破壞性行為來獲得心理平衡,而這些行為都是有悖于社會道德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人行為不善,是因為他的基本需要被剝奪才做出的反應。
3.感情長期壓抑,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
當前,我們的社會文化過分強調(diào)對情緒的控制、抑制,強調(diào)情感表達的有節(jié)、含蓄,面部表情的掩飾、收斂,強調(diào)情從理出、情合于理,卻忽略情感的自然流露、流暢表達和對不良情緒的疏導。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了如何將情感收斂、如何將情緒掩飾的強化的教育,尤其在面臨升學壓力的初高中階段,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在過多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給學生壓力的同時,卻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感情世界,對學生的感情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也沒有建立一條與學生進行良好感情的渠道。尤其是對學生早戀的問題,更是談虎色變,采取的是堵而非疏導的方式,沒有及時地為學生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后果便是學生畏懼家長和老師,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在一項對學生的調(diào)查中,當問及學生“你是否能感受得到父母對你的愛”時,給出以下四個選項:A我感受到父母的愛;B我知道父母是愛我,但我感受不到;C我覺得父母并不愛我;D說不清。四項中,選擇了A項的學生只有28.7%,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另一個題是“說出自己最想對父母說的幾句話”,很多同學并沒有流露出感恩之情,而更多的是抱怨,如抱怨父母知識水平低,■唆、過多干涉自己的行為、無法溝通等。學生在被人理解與接納時需要自我暴露,而向身邊的人暴露自己,他們又缺乏心理安全感,于是他們便耗費大量的時間去“交筆友”、上網(wǎng)聊天,甚至出現(xiàn)了“千里會網(wǎng)友”、“網(wǎng)戀”等現(xiàn)象。
4.逐步接觸社會,思維方式更加實際化;同時存在“重物質(zhì)享受,輕精神追求”的現(xiàn)象
高職學校的學生,基于他們所受到的教育更加貼近實際,同時對于職業(yè)教育的學習和就業(yè)的思維定勢,即空洞的理論對他們沒有實際的效用,不如學一些實實在在的技術;職業(yè)學校畢業(yè)生是將來的“藍領”,而不是理論家和思想家。因而他們對說假話、空話、大話特別反感,厭惡空洞的說教,講究實際,反對空談。在另外一個方面由于受不良思潮和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一部分學生講究實際的時候,卻劍走偏鋒,一味追求利益和物質(zhì)享樂,不顧學校和家庭的感受,存在單純圖“實惠”的思想。另外相對于高中學生,職業(yè)學校學生競爭壓力減少,學習氛圍相對松散,因而一些學生刻苦學習鉆研的意識明顯不夠,缺乏一定的進取心和緊迫感,存在得過且過、應付了事、混畢業(yè)的思想。
高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使我們意識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高職學校的學生也是一批敢于競爭、敢于表達自己思想、不輕信盲從的學生,他們身上有著一種很多初高中生甚至是一部分大學生所不具有的活躍的因素,這是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的、積極培育的因素。
二、對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建議
“學校的任務不僅授給學生從事勞動及合乎要求的社會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而且也在于給每個人的個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我們在指責我們的學生的同時,必須從我們自身來尋求學生思想問題的根源,我們的學生也許原來都可以成功的,他們本來并沒有很大的區(qū)別,是我們的環(huán)境造成這樣一批學生,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的大環(huán)境需要進行改革。在學校教育中,我們的老師也應該時時反思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性發(fā)展的精神家園。
造成高職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的因素是綜合的,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體制等多方面,而學校作為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教育的殿堂,則要利用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教育的機遇和責任,積極加強自身教育條件的優(yōu)化、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的變革、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關注等各個方面著手,為中職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創(chuàng)造條件。
1.教師教育觀念需要轉(zhuǎn)變
(1)老師應當充分地相信學生是可以成功的。要改變考分低、不聽話、有缺點的學生就是差生而不是人才的觀念。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缺點和不足,樹立全面育人的觀點,做到“長其善,救其失,揚其長,促其變”;(2)教師應當從講臺上走下來,融入到學生當中去?!叭绻處煾⒆觽儧]有共同興趣、愛好和意愿,那么我通向孩子心靈的道路將永遠被堵死。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靈奉獻給他們”;(3)教師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尊重。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礎上時,它才會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如果對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則全部教育智謀,一切教育、教學的方法與手段都將像紙牌搭小房一樣,定然倒塌”。
2.從職業(yè)教育的前景著手,為學生樹立希望,幫助他們重新樹立起自信和自尊
二戰(zhàn)以后德國迅速崛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職業(yè)教育的迅速發(fā)展,一大批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在戰(zhàn)爭的廢墟上迅速建立起德國發(fā)展的工業(yè)基礎。
從重視程度上來說,當前職業(yè)教育已被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職業(yè)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從實際效用上來說,職教人才在目前乃至將來的發(fā)展中,存在很大的缺口。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邢暉在接受教育周刊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技術人才缺口超過1000萬,2003年全國高級技師的總體存量只有28.7萬,2004年北京市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僅有10萬多人,缺口約38萬?!?江蘇職業(yè)技術人才的缺口更是高達數(shù)百萬。從職業(yè)教育人才的就業(yè)前景來說,目前的“灰領”“藍領”的收入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過一部分公務員的收入。這些對于缺乏自信的職業(yè)學校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機遇,他們的前途將是一片光明。這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和自尊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的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我們職業(yè)教育改革和職業(yè)教育前景的信息,更多地讓學生去了解這些信息,與學生多溝通這些信息,而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簡單的管理上。
3.關注學生的感情世界
多與學生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真正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用愛去感化學生。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在感情上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所以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有一種責任感。(1)教師要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真正與學生打成一片,做朋友,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這樣學生才會愿意與你溝通?!皩τ诤⒆觼碇v,最好的教師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種教師,這樣的教師連他學生內(nèi)心最隱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因而,他口中的話語便成為能在年輕的正在形成中的個性起作用的有力武器”;(2)對學生的關心要細致入微,在學習上、生活上、感情上關注到學生的每一點變化,及時解決問題,不讓問題積累下來;同時,教師也要善于表達愛,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聲招呼也是表達教師的愛心,天涼了提醒學生加件衣服等等也是表達教師的愛心。愛學生要體現(xiàn)在細枝末節(jié)之處;(3)對待學生要真誠,“視學生若親子”,以誠心換真心?!耙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樂趣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是一個孩子”;(4)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為學生學習成績和行為方面的差異而有偏頗;(5)盡力關注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點,同時我們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人,都可以成才?!白⒁饷恳粋€學生,關懷每一個學生并以關切而深思熟慮的謹慎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孩子的優(yōu)缺點,這就是教育的根本之根本?!?/p>
4.我們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學生厭學是普遍現(xiàn)象,我們要在活動中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知識缺失和不足,讓他們主動地去彌補自身的不足。我們職業(yè)教育的學生中的一大部分將直接進入工作崗位,所以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與實際緊密結合。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是必要的,但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我們要利用我們能夠利用的社會資源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社會資源包含了我們學校的定點實習單位,同時,我們很多的學生家長的工作單位,甚至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的自家企業(yè)等,都屬于我們的社會資源,我們要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讓學生更多地投入到實踐中去,讓他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
5.在評價方式上容人之短,激人所長;多用表揚,少用批評
一旦學生給老師留下一次不好的印象,很多老師就在自我意識中對這個學生大打折扣,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能正視該學生的優(yōu)點,造成班級范圍內(nèi)的教育不公正現(xiàn)象,這對我們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學生可能在很多方面存在這樣或是那樣的不足,這種情況不僅造成了老師對學生的偏見,也形成了社會對職業(yè)學校的偏見,這又是社會范圍內(nèi)的不公正。同樣是學生,我們?yōu)槭裁匆胁灰粯拥难酃饽?
這些因素成就了職業(yè)學校老師口中的“學生難管”的說法,許多職業(yè)學校的教師對學生動不動橫挑鼻子豎挑眉,卻很少關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使得本來就壓抑的學生更加郁悶,進而對老師產(chǎn)生偏見,對學校產(chǎn)生厭惡感,對學習喪失信心。我們要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多地贊美和表揚學生,多用一些激勵語言,讓學生更加自信,讓他們勇于表現(xiàn)自己的亮點,表現(xiàn)自己積極向上的一面,更加自信,最終形成一個學生與學校良性循環(huán)的回路。
三、結語
總之,高職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呈現(xiàn)出多元化傾向,社會影響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并存,高職生受到來自各種思潮的沖擊,往往處在一種迷惘、困惑之中,這使得高職院校德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高職院校德育在新形勢下對高職生思想觀念的形成還能否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導向作用和規(guī)范作用,以及怎樣才能發(fā)揮這些作用,已成為德育理論家和實際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課題。嚴峻的挑戰(zhàn),也會成為德育改革的最好機遇,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振奮精神、開拓前進,建立高職生道德思想生成機制和引導機制,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為構建高職生良性道德觀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國家教委1998年1號文件《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yè)教育改革的原則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4.班華.《現(xiàn)代德育論》(第二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5.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6.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朱成瑞,龔萱,劉力.《大中學校德育銜接探索》.武漢出版社,2004年
8.楊海波.《當前學校德育現(xiàn)狀及改進對策》.云南電大學報.2006年3月
作者單位:江蘇海事職業(yè)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