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紅
怎樣的讀才是有效的?我們應該如何指導學生朗讀?我認為讀要體現(xiàn)三個層次:初讀,整體感知內(nèi)容,定下感情基調(diào);細讀,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品讀,可齊讀、個別讀、評讀、引讀等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有感情地朗讀,可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吧。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于初步激發(fā)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nèi)容和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皶x百遍,其義自見”。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tǒng)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于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葉圣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nèi)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nèi)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睂W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在教學《鉆石》一課,作者對獻寶的魏姑娘是懷著十分敬佩、贊美的心情來寫的。結(jié)尾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在場的同志都仔細打量著這個姑娘:白里透紅的臉蛋兒,柔和安詳?shù)难劬?從容平靜的神情,樸素大方的舉止,眼睛里泛有炫耀的神采,嘴角邊沒有表白的話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句描寫姑娘外貌的話,學生朗讀時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特別的感情。為了撥動學生的心弦,我便將這句話提出來讓學生輕聲讀,并劃出描寫姑娘獻寶時的外貌、神態(tài)的詞語。接著提問:這是一個姑娘獻寶時的珍貴鏡頭,寫得好嗎?(學生當然會說“好”,我便緊接著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并在旁提示:這最后一段是敘述姑娘進城獻寶,為什么要描寫她的外貌、神態(tài),作者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什么?這樣,學生通過仔細讀這句話,理解了隱藏在語句中的深刻含義:作者通過這六個排列整齊的句式:“白里透紅……”充分地表達了姑娘的堅定信念,高度贊揚了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學生齊聲朗讀這句話時,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姑娘獻寶時那動人的一幕,都被她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動了,再次朗讀時理解更透了,感情也更深了。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用詞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nèi)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一定要讓語文教學“讀”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