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橋
“學問”,顧名思義,不僅要學,還要會問,只有能提出問題來才能把學問搞好。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問問題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1教師是一本會說話的書
教學中我經常告訴學生,不懂就要問,越是愛問問題的學生越是愛學習的學生,老師也越器重,不要怕難為情。要把教師當作會說話的書。在以往的學生中,問問題最多的學生往往科學成績也是最好的,因為他們在思考、在鉆研。其實越是經常問問題的學生不懂的知識越少,而從不問問題的學生不懂的知識反而越多,不懂裝懂是最要不得的,教師應努力激發(fā)那些平時不愛問問題的學生多問問題。促進班級中每個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
2營造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
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可以激發(fā)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對提出好問題的學生及時表揚,對于那些提出不著邊際的問題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合理的評價,教會他們如何把問題表達得更清楚、更準確。我告訴學生:“愛提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能提出精彩問題的學生,說明他學習積極性高,喜歡鉆研,老師欣賞這樣的學生,無論目前你的成績如何,只要堅持問不懂的問題,你一定會進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地提出一個問題要比教師提出十個問題更有意義,更能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
3讓學生保持關注科學的熱情
教師對科學的好奇心會感染學生。利用與科學相關的社會、軍事、生活事例進行分析解釋科學現象及應用,讓學生覺得科學是有趣的、有用的。例如:講光學時可以涉及到潛艇、望遠鏡原理、光纖通訊、槍械等;講到核能可以涉及到核動力航空母艦、核電站、原子彈、氫彈等;講到熱學可以涉及到電冰箱、高壓鍋、汽車等。可以說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現實有聯系,讓學生覺得科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學習科學,將來成為科學家、工程師、醫(yī)生、發(fā)明家并不遙遠。
二、重視學法指導,教會提問方法
1介紹糾錯法,建立問題摘錄
學習方法不夠妥當,勢必會降低或失去學生的興趣,從而無心問。因此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我告訴學生,對于自己做錯的題目應該有記錄和記號。例如:在一份試卷中,自己做錯的題目用紅筆訂正,對訂正后還不理解的在題目旁作上記號,老師講評時提出來,并在題目旁作上注解,然后對聽后的題目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有選擇地摘錄或記錄在自己的問題本上;對自己平時學習中的疑難或感興趣未能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記載下來,過一段時間再拿出來看看做做,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沒有理解或掌握的可以再次問老師或同學,這樣不斷地篩選,不懂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
2注重理解與整理,選擇合適的工具書
有的學生學習科學只知死記硬背,當題目稍有改變時就不知如何做了,因此關鍵在于做過的題目一定要理解掌握。對題目一些學生做過后就再也不去看了,總是忙著做新的題目,然而當舊的題目再次出現時卻又做不出了,說明學生不知道知識的整理。科學的題目是做不完的,但初中科學的知識點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告訴學生做題的目的是掌握知識點,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而非就是為了做題。
在選擇資料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要多考慮有講解、有例題、有知識結構、有重點難點提要的。題目應該少而精,選擇一本可以自學查閱的輔導書是有必要的,這種書并不需要教師講解,學生可以自己閱讀,遇到疑難問題可以自己通過查閱解決。
三、調整教學策略。啟發(fā)學生提問
1在預習、作業(yè)中必須提出問題
帶著疑問聽課,把學生的疑問歸納分類提供給全班學生,引導學生討論,教師有針對性地點撥。課后,還可以讓學生在筆記上寫聽課后記。鼓勵他們提出新問題,與老師、同學切磋,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xù)延伸。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步養(yǎng)成質疑發(fā)問的習慣,大大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預習作業(yè)、課后作業(yè)中都可以安排一些提出問題的內容,甚至可以在看電視、參觀、社會實踐活動中安排一些提出問題的作業(yè),教師或學生把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篩選歸類,教師再安排課時進行討論。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學生參與的熱情自然高漲,知識面的衍生廣泛。
2在授課中允許提出問題
課堂上我們應該精講,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去思考。一堂課有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閃光點,說明課堂的師生互動強,生成性問題越多,學生的爭論參與多,這堂課才精彩。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是看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構建了多少知識和思維方法的掌握程度。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堂課才有效率。
3在講評中先要提出問題
在講評學生作業(yè)或試卷時,我采取先讓學生把答案訂正,然后讓他們根據答案確定是否有必要讓老師講,如果看答案后自己就明白了的題目,就不必提出來了,對還是不太明白的再提出來,再由老師講解分析。他們不提的基本不講。起初學生有點不適應,但后來因為不提就聽不到講解,所以他們逐漸養(yǎng)成了訂正答案后就看一遍做錯的題目,并將不懂的題目提出來的習慣。學生也反映這樣做比每道題都講效果好,一則可以節(jié)省時間,二則可以把不懂的題目有時間講清楚、講透。
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提問氛圍
1在實際生活中引導提問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不明道理的問題,積極地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提問。例如:學生提出,為什么衣服會產生靜電?貧鈾彈是什么樣的武器?亮度可調的臺燈根據什么原理制造的?光纖傳送信號原理是什么等,我們都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提出許多在課堂上意想不到的問題。
2觀察、實驗中激發(fā)提問
科學離不開實驗,做實驗時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怎樣才會產生這種現象?如果條件變了,將會怎樣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另外,學生還可根據實驗的原理、器材、注意事項來提問。例如:在講磁鐵的性質時,我正在演示實驗,一位同學問:“五角錢硬幣是銅的,為什么也能吸起來?”原來他正拿著磁鐵吸引硬幣。老實說我都沒有發(fā)現這一現象。我看了后再次做實驗的確如此,解釋說:“估計是鍍銅的,里面依然是鐵鈷鎳中的一種,鐵的可能性大一些?!绷硪晃煌瑢W又問了:“老師。為什么磁鐵吸不了不銹鋼?”我說:“真的么?”他說:“真的!我做過這個實驗?!边@又是我第一次聽說,只能告訴他:“讓我回去查查資料再回答你?!蔽以诰W上查到生活中所說的不銹鋼,有含鎳或含鉻的兩種。前者易被磁鐵吸引,后者不易被磁鐵吸引。第二天學生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3營造探究活動氛圍,讓學生善問
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又要注意對學生的探究及時進行恰如其分的啟發(fā),因勢利導地提出問題來指導探究。時間合理,充分交流:活動要精心組織,不能放任自流,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活動中觀察思考。
總之,如果在教學中可以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的科學課肯定會因學生的“問”而精彩,學生也會樂于上這門課并從中學到很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