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妮
摘要:學生解答語文閱讀題時,要善于運用平時積淀的各類文體知識,貼近選文作者和習題編者的心,激發(fā)自我,形成共鳴;然后,通過瀏覽、精讀、問讀,著重搜集名詞、動詞、形容詞三類詞語信息,認真思考,揣摩品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答題效果。
關鍵詞:三心三讀三詞三思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閱讀題的解題方略,將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文體、文學樣式、表達方式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積累必要的典型文體知識。例如,認知常見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qū)分觀點與材料,發(fā)現(xiàn)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所以說在閱讀教學中,聯(lián)系選文讓學生能正確判斷作者的觀點即論點,證明論點的材料論據(jù)及典型的道理論證、事例論證等論證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是語文課標對七至九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特別是散文和小說的教學。例如《春》一課中,通過認知朱自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雨、春風,感悟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從而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天才在于積累?!痹谄綍r的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五種基本表達方式的積累。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百草園景物的描寫、對雪地捕鳥情節(jié)的描述等。
二、三心、三讀
1.三心即貼近作者的心,了解編題者的心,喚醒讀者自我的心。
貼近作者,首先要知道作者本人的基本情況,包括作者生平、主要作品、何時何地為何寫出的作品。只有了解作者的情況及寫作背景,才能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有所感悟和啟示。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就是告訴我們要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時間和事件。
了解編者,主要是針對具體的閱讀題。例如,解答閱讀題,首先要閱讀題干,由淺入深,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判斷選題考查的是哪類知識點。答題時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喚醒讀者,即學生通過品讀作者有內(nèi)涵的語言,斟酌編者的習題意圖,結合自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知積淀和感悟,說出自己的體驗,表達自我的過程。
2.三讀即瀏覽、精讀和問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弊髡摺⒕幷吆妥x者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是書面語言,學生作為讀者必須反復推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把握選文的內(nèi)容、形式、寫作技法、修辭、主旨等。
(1)瀏覽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站在教材與學生之間,照本宣科或條分縷析地肢解課文,缺少了學生與教材的親密接觸。而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無法呈現(xiàn)。
葉圣陶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倍綍r的教學中,學生要么對教材望而生畏,要么對教材無所謂,沒有形成正確的課程評價和自我評價。所以說,教材中的選文定位是:學生學習語文,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個工具。
無論是學習教材中的選文,還是考試中的選文,學生的粗讀、瀏覽是首選,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瀏覽時只求會意,一個人物、一個情境、一個故事、一個哲理偶有所得,便值得欣慰。
(2)精讀
涉及文章的各個層面,要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對閱讀題所選文章進行字斟句酌、細心體會便是精讀。
例如,涉及文章內(nèi)容,要突出三問,作者寫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再如閱讀科技產(chǎn)品,要能準確把握文章說明的事理、采用的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內(nèi)容。
學生在精讀過程中,小到一個詞語、一個標點,大到文章的主題、語言特色和寫作技法都要洞察秋毫。
(3)問讀
“帶著答案找問題”是閱讀的理想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問自答的閱讀習慣。
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有了問問題的習慣,自然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在課外閱讀能力的訓練中,要求學生結合典型文體特征,注意積累閱讀題的題型,不斷總結答題的要領,努力做到答題時準確貼切、言簡意賅。
“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至江河。”學生如果形成帶著問題、帶著答案閱讀的習慣,閱讀能力將會逐步提高。
三、三詞、三思
1.三詞
三詞是指現(xiàn)代文閱讀材料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在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要勾畫好三類詞,即名詞、動詞、形容詞。
在閱讀訓練中,難度最大,也是學生最難以分析的就是記敘文。例如,名詞勾畫有利于知曉文中寫的是哪些人,敘的是哪些事,描寫的是哪些景物等;動詞勾畫有利于知曉人、動物的動作狀態(tài)等;形容詞勾畫有利于知曉人或事物的形象和特征等。總之,三類詞的勾劃有助于學生準確捕獲文章材料中的最基本的信息,做到“胸中有丘壑”。
2.三思
孔子云:“三思而后行”。在解答閱讀題時,一是要經(jīng)過三讀、勾劃三詞之后自問自答感悟文章精粹之處;二是要認真思考閱讀習題的題干,字斟句酌,分析習題的意圖;三是要借助以往的答題經(jīng)驗,欣然釋懷,從容答題。